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doc

42页
  • 卖家[上传人]:ths****59
  • 文档编号:44121059
  • 上传时间:2018-06-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3.50K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歷史」」課程綱要課程綱要壹、目標壹、目標一、培養歷史學科的方法,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學生的思維二、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三、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開闊胸襟四、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充實其生活的內涵貳、核心能力貳、核心能力一、時序觀念時序既是先後相接的時間順序,亦是人為安排的時間秩序時序觀念是發展學生歷史理解的基礎,也是歷史作為一門學科所特有的性質,歷史事件、人物唯有置放在時間架構之下,才能顯現出意義與價值發展時序觀念,就是讓學生依照時間順序建構事件之間的意義與關連性,理解歷史上諸如變遷、延續、發展、進步、倒退等觀念的意義,並對事件提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時序觀念」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兩個層面說明:(一)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認識幾種主要的歷史分期方式時間術語與分期方式都是人為的建構、約定成俗的用法學生必須運用適當的時間術語、分期方式來描述過去,並置於適當的歷史脈絡下觀察、理解1. 熟悉使用機械式的時間術語(例如:日、月、年、世紀、西元前) 。

      2. 熟悉學習主題所提供的分期方式(例如: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秦漢時期) 3. 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二十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40(二)區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兩個或更多時代之間的差異,並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連性學生必須構築自己心中按時排序的時間架構,才能有效地感受時代的差異、理解歷史的變遷同樣的,也只有在學生能夠依時間排序時,才能真正理解過去與現在之間、不同時代之間的延續性或關連性1. 說明過去與現在的差異與類似之處2. 說明不同過去(時代)之間的差異,並依特質將過去區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3. 根據所提供的資料、圖片,依時間順序建立一個時間架構(如年表、時間軸) 4. 以時間順序的架構說明某一個歷史發展或現象(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發生) 5. 根據學習內容,掌握某個時代中變遷與延續的因素二、歷史理解我們常說歷史不是「背科」 ,那麼理解活動的開展,恰是最直接且關鍵的證明歷史理解所關聯的重點在於:如何將歷史事實的「記憶」接引、提升至「理解」層次,並且能夠對史實的歷史脈絡與意義加以掌握「歷史理解」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三個層面說明:(一)能夠直接地就一歷史敘述文本的內容與意義,進行認知與掌握歷史理解的第一個層面,在於針對教科書等歷史敘述文本進行理解。

      學生要學習從中掌握其可能的多樣化敘述形式(如語文、圖、表、繪畫、照片、音樂、影像等) ,以及每一歷史敘述的述論重點1. 經由閱讀或討論,而能掌握一歷史敘述所要回答的中心問題及述論要點2. 能分析一歷史敘述,並能以一種不同的敘述形式重新表達原本的中心意涵3. 能經由一歷史敘述的探究,分析與解釋其作者的立場4. 能從每一課程單元中各個歷史敘述的閱讀或討論,瞭解課程綱要上所載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明的重要歷史知識二)能夠就一歷史事件,嘗試進行設身處地的認知歷史理解的第二個層面,在於針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基本上這是要求學生學習「設身處地認識過去」 然而,身為進行歷史理解的主體―學生絕非是白紙或空罐子,他們有個人的經驗、知識與世界觀,因此期待學生客觀地與過去相遇,是不切實際的在歷史課堂上嘗試以學生的解釋網絡為階,設法擴充、深化,這樣所形成的想像或認知,才有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理解行動1. 能掌握一重要的歷史性名詞,在當時脈絡下的意涵2. 以當時的時序、地理空間、用語、概念、價值觀等作為基礎,來解說相關的歷史事件或情境3. 能參照既有的歷史敘述來檢視自己原來的認知,建立起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情境的重新認識。

      4. 能夠設想當時人物的經驗及其看法,並且避免只用現在的價值或規範進行評斷三)能夠在歷史脈絡中,進行關於「重要性」或「意義」的選取與評價歷史是一門探究變遷的學問,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在一個較長的時序中進行觀照對比,並且參考相關的多種歷史敘述,適切地掌握變遷的機制,以及確認關鍵的所在1. 能在一連串相關而紛雜的史實中,評斷出具有重要意義的史實(包含人物、地點、事件、因果關係等) ,並提出適切的理由2. 能在一較長的時序中,擇取與評估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並闡述其關鍵性三、歷史解釋歷史以過去作為探究對象,已逝的過去無法如實再現,只能透過史料證據來重新建構,因此,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過去的一種解釋 「歷史理解」著重在設身處地認知過去,目的在盡可能接近無法全然再現的過去;「歷史解釋」則以史料證據與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過去提出理性的、系統性的、因果關係式的說法教師應提供學生接觸不同史料、歷史敘述的機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42以發展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歷史解釋」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兩個層面說明:(一)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史料證據、時代關懷、作者身份、想法都可能導致不同的解釋,歷史解釋因而總是呈現多元的面貌。

      學生需要理解不同歷史解釋的差異之處,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1. 辨識出對過去不同的解釋,並比較不同解釋的差異所在2. 能依史料選擇差異與史料多寡,說明對過去為何有不同的解釋3. 能依作者的時代背景、個人好惡、關懷的差異,說明對過去為何有不同的解釋二)理解歷史學科的因果關係,對歷史事件的原因與影響提出解釋歷史解釋是對事件、人物的一種時間性解釋,旨在建構事件前因(背景、原因)後果(結果、影響)之間的關連性因果關係是歷史解釋的基礎,學生應提升對歷史因果關係(不具有必然性、強制性,相同的原因不見得導致相同的結果)的理解能力,並能與科學因果關係(具有必然性、強制性)區別1. 體認歷史的因果關係不具有必然性,而是人為的分析與解釋2. 能辨識出某一歷史解釋中作者所認為的幾項重要原因3. 能根據學習內容與所提供的史料,說明歷史事件的原因與影響四、史料證據史料必須置於歷史脈絡中,轉化為證據,在學生的歷史理解或歷史解釋的活動裡起了作用,方具有價值;史料總是應該要與探究過去的意圖產生緊密關聯,而且唯其能引發探究活動,才能真正彰顯深刻的歷史教育意義「史料證據」作為核心能力之一,可區分為以下三個層面說明:(一)運用思辨,判斷史料得以作為證據的適當性對多數學生而言,史料在一開始往往只是某種與過去有關的資訊,或者與某史實有關的資料來源。

      學生必須學習在史料中發現線索,並且經由一番思考、討論或推理,而能判斷其作為證據的適當性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1. 直接從史料中找出關鍵的線索,例如態度、意見、動機等2. 依據某一探討主題,評估個別史料作為證據的適當性3. 理解因解釋者(包括他人或自己)立場的不同,可能作為證據的各種史料,在判斷及取捨上,會因此而出現差異二)自行根據主題,進行史料蒐集的工作一般的歷史教學,史料都是事先準備好的,每位學生手中的史料都一樣,只需直接拿來運用即可然而,學生應該要熟悉史料蒐集的觀念與方法,才能夠真正提升在歷史學習上的探究能力1. 瞭解並能實地練習史料蒐集的各種方法2. 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具體問題,藉以規劃出史料蒐集的主題和範圍3. 依據原先的問題,比較所蒐集到的各種史料之適切性三)應用史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或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如果是老師應用史料來說明某一史實,那麼學生學到的只是相關的資訊或知識;只有讓學生自己學習應用史料,才有可能真正習得探究能力高中生應用史料,最重要的目標是能藉以形成一個新的問題視野,更進一步,則是形成自己關於過去或當代的歷史敘述1. 直接從史料中找出答案,以回答關於過去的問題。

      2. 瞭解因不同的資料來源,可能會造成對於同一史實或人物的不同解釋3. 瞭解同一史料因解釋者(包括他人或自己)的立場不同,而可能意義殊異4. 將史料與既有的歷史敘述進行對比,分析其間的關聯性參、時間分配參、時間分配高中一、二年級,每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節一年級第一學期為台灣史,第二學期為中國史二年級為世界史,分兩學期講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44肆、教材綱要肆、教材綱要一、高中歷史第一冊說明:本冊為整個高中歷史課程之首冊宜置入簡短的引言,說明歷史教育之 必要,以及授課順序上採用【第一冊:臺灣史】 、 【第二冊:中國史】 、 【第三冊:世界史】及【第四冊:世界史】之流程安排的理由單元主題重點說明1.臺灣原住民族考古發掘與史 前文化「沒有歷史的 民族」的歷史1-1 有關臺灣史事的明確記錄始於近四、 五百年前,但在有文字記錄以前, 臺灣島早已存在,並且已有人群居 住本單元敘述臺灣的史前歷史以 及十六世紀末以前就已居在臺灣的 原住民敘事以提綱挈領為原則, 不宜瑣碎1-2 由於對史前史的理解是透過考古工作 與學術研究所重建的認知,未必充 分反映史前概貌,因此敘述時應舉 例並說明此種知識的不完整性與重 建史前史知識的重要性。

      1-3 有關臺灣原住民的介紹,重點放在荷 據時期前夕的社會與文化特徵;至 於十七世紀初以後的發展,可於以 下相關各單元適切的地方敘述本 主題重點同樣也應說明我們對當時 社會文化理解的侷限性建議可以 利用十七世紀初的文字記錄(如陳第 《東番記》或荷蘭文獻)加以說明, 再進一步利用人類學與歷史學的研 究成果,講述有關臺灣土著(原住民) 的分類以及社會文化的特徵一、早期台灣2.荷、西與明鄭臺灣與世界鄭氏政權2-1 本主題講述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十 六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化, 以及臺灣被導入「世界體系」的過 程,進而敘述荷、西及明鄭時期的 歷史2-2 介紹荷、西時期臺灣的變遷與發展 重點放在臺灣與世界的初步接軌、 荷據下臺灣島上各民族的互動關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單元主題重點說明於西班牙的部份,因為佔領時間短、 研究較少,敘述可以稍微簡略2-3 有關鄭氏政權的敘述,應稍稍講述明 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鄭芝龍、鄭 成功父子的事業、臺灣在鄭氏(明鄭) 政權下的史事關於明末與南明政 局的部份,重點放在鋪陳鄭氏進取 臺灣的背景、鄭氏三代治下臺灣的 政、經、社會及文化建樹,並應講 述鄭氏政權的對外關係以及與清朝 交涉的始末。

      二、清代的長期統治1.政治經濟的發 展漢人社會的出 現農商業的發展1-1 自十六世紀後期以來,漢人開始移入 臺灣,並且慢慢定居下來,逐漸建 立起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清 朝的長期統治確立這樣的發展本 主題敘述清代治臺的政策與措施1-2 強調「開港」以前臺灣的「帝國邊陲」 特色,消極的統治政策與特殊的行 政措施(如限制移民、劃定番界、實 行班兵制度等特殊作法)講述因應 人口增長,土地開發,實際統治範 圍的擴大所作的行政區劃與機構的 調整1-3 講述清朝統治時期的經濟活動及其變 遷農業方面,以土地開墾、水利 建設、主要作物為敘述重點商業 活動可分對外(大陸)貿易與島內城鄉 交易兩方面敘述手工業的狀況可 附帶提及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46單元主題重點說明2.社會文化的變 遷社會狀態與社 會問題文教發展2-1 本主題分別講述族群、身分、財富的 分別,不同人群間的合作與衝突, 以及各種人群的文化活動與生活內 涵內容可包括原住民、閩、客關 係以及性別、人口問題;統治者與 被治者、官員士紳與庶民、富人與 貧民之間的社會等差2-2 不同的社會群體和平共存,但也時有 衝突和平共存的部份可敘述通婚、 合夥等方面;衝突的部份可討論抗 清事件、漢番衝突、分類械鬥、幫 會與盜匪等問題。

      討論臺灣住民的 社會地位的變動社會流動含向上 及向下的地位變遷,可論述科舉、軍功、事 業經營與社會流動的關係2-3 臺灣是移民社會,士紳階層的形成, 因地區的不同而在時間上有所先後 士紳的文化與生活受到中國儒家大 傳統的影響,可討論中國文化在臺 灣的傳布,如書畫傳承、文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