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办学质量2.doc
6页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办学质量——“坚持生态引领,实现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报告民乐县第三中学民乐县第三中学 宋平宋平自 2009 年秋学期开始,民乐三中根据全县布局调整规划,完成了民联、永固、南丰、三堡的并校任务学校的服务半径 30—40 公里几年来,民乐三中紧紧围绕“营造书香校园,构造高效课堂,培育特色学校”三大工程,全面贯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素质全面,特征明显”的育人宗旨,坚持走“轻负高效”的办学之路坚持“启智、育美、互动、求真”的教学方针,明确了“一优、二全、三特、四活”的办学要求努力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我们学校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发展新优势,打造书香校园,丰富教学内涵,搭建发展平台,提升学校发展层次,凸显学校特色,实现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我校的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文化定位:培育特色学校,打造一流队伍,创办优质教育,创建品牌学校核心价值观: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发展文化目标:环境优美、人际和谐、崇尚学习、热爱劳动、富于创新、使学校充满文化味,书香气,研究气文化现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文关怀、浓郁的书香气息、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渠道:环境熏陶与人际关系感染、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课外丰富活动的开展、校外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校风:团结 严谨 活泼 创新校训:今日我以三中为荣 明日三中以我为荣领导作风:德高业精 博学笃行 明主团结 廉洁勤政教风:德厚 博学 务实 开拓学风:勤学 善思 博览 求真一、学校软件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探索完善符合教学规律和校情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级校联动,以级为主”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教师的发展激励机制、科学的过程评价机制和工作结果的奖惩绩效机制,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体系和发展结果的考核体系等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检查督促落实,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细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创品牌学校为契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积累校园文化底蕴,形成有体系、有特色的良好的育人大环境,为学生人格形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先后建了校史长廊、经典长廊、科技长廊等五处文化长廊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精于业务,能力过关,富有战斗力的教师群体,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工作。
民乐三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教科研为手段,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倾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丰富活动,弘扬高尚师德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办优质教育的保障学校把提升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作为师德建设的根本借助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将师德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等手段,强化教师师德意识通过开展“千名家长评师德”、 “千名学生评师德”、 “双评议双提升”、 “创优争先”活动等形式,努力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通过开展“学师德规范、做合格教师、塑良好形象”大讨论活动,开展先进评选活动,向身边人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制定规划,引领专业成长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专门制定了教师发展三年规划,并根据教师年龄现状,学历层次,要求教师从提升学历、提升业务等方面认真制订“三年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并强化各项督查措施的检查与落实对教师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每月至少看一本业务期刊;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满意的公开课;人人至少参加一项课题研究;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 “五个一”活动的开展,使得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加强教研,提升业务能力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切实提高教学效益的助推器学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常态化,周六业务学习正常化,每年都开设青年教师讲坛,举行“青蓝杯”优质课竞赛,促进了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学校还积极实施“蓝青工程”,强化课题研究,按照“问题即课题”的思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研究攻关,在深化和研究中推进问题不断解决,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学校积极实施“四大工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师德建设工程通过学习、教育、考核、激励、监督等五个机制建设,深入扎实地推进师德建设二是名师培养工程进一步完善名师培养办法,努力建成一支名师队伍三是联动教研工程,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四是青蓝工程教育教学中,全校老师树立“学生第一”、扮演“三种角色”和发挥“三种作用”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师德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学校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同时,学校坚持情感治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并重的工作理念,使各项制度变成了教职工的自觉行为,达到了“不治”而“自律”的目的二、学校硬件建设自 2003 年以来争取资金 3600 多万元,新建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及学生餐厅,校舍面积达 27038 平方米;硬化 6000 平方米球类运动场,改建10000 平方米运动操场。
建成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共 9 个实验室,新建两个 56 座微机室,新建高标准音乐室、舞蹈室各一个建设了校园广播室,演播室各一个为全校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先后装备了 20 个多媒体教室,计划再装备 24 个多媒体教室改造升级了校园网络,建设了校园数字图书馆为各班装备了图书角三、布局调整的效益一是教师资源优化,骨干教师发挥更大的带动辐射作用学生相对集中,班容量适中,促进教师教有激情、学生学有兴趣,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教育设施、设备整合,大大提高了校舍、资金等的使用效率撤并后,乡镇所在地只办寄宿制小学把撤并前乡镇所在地的中学改造为教学区和生活区不需要再重新投资建设,这样不仅使原有校舍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也可以使各教学点教学设施集中使用,可以最大限度满足需要从资金投入情况看,变过去的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将分散的教学设备、器材器械、图书资料等相对集中使用,迅速改善了中心学校办学条件,落实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三是通过资源整合,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办学质量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统筹城乡教育,将农村小学毕业生集中到城区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办学效益提高了,办学质量提高了,农民得到了好处,农村孩子从小就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几点思考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期,教育资源都是十分珍贵、非常有限的特殊资源,对于民乐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有限的资源如何才能配置得更加优化,如何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如何使本县的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值得思考:(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临河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增加投入是为了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养活教师因此,在合理调整布局的同时,还应该合理控制教育的规模和集中度,切实把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把班容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小学 40—45 人、初中 45—50 人首先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由过去的重点在乡以下,转到重点在乡镇和县城,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和现实要求其次是投入目标不仅在保障教职工队伍和学校运转,更多可以用在学生身上,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补贴在学生的食宿方面第三是投入取向也由过去的以养教师为主,有吃饭的钱没有发展的钱,转变为有多少学生投入多少钱二)有利于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优化配置,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由过去的分散在各村,集中到乡镇;农村初中由分散在各乡镇,集中到城区镇小学、城区中学的办学条件明显优于村小学、乡镇中学,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教与学的环境、氛围、条件得到改善,现有的有限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要逐步改进经费拨付方式,推进教育改革给学校拨付办学经费、教师工资要与学生人数、学校的合理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办学水平越高,规模越合理,将学生水平提高的程度越大,得到政府拔付的办学经费就越多,教师的工资也就越高这样将促使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上,努力提高学生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切实体现政府出钱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养活教师这个宗旨四)兼顾各方利益,改革平稳推进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并随着地方财政状况的逐年改善,上级投入的不断增加,有好的体制机制做保障,政府投入只增不减,家长负担只减不增,学生上学更加方便农村教师数量减少,人均经费增加,教师队伍整体稳定,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是要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不一定把教育办在农村,而是要把农村教育城市化,随着民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农民和他们的子女束缚在农村,而是更多更快地进入城市,共同享受改革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是社会进步的规律和农民的真正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