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绛山水资料.docx
15页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 色以浅赭为主浅绛之法,传到元代黄公望有了新的发明,为了表现家乡虞山土质山水,他用赭 石作为主色调,以墨清染树,在此基础上有形成了以赭石平涂山石,再以墨清烘 染山脚的复合画法它的妙处在于令画面有一种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气,远望水气 弥漫,景物朦胧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画面以繁密的布景,洗练的笔墨,生 动的表达了天池石壁的雄峻与秀美画面层峦叠嶂,迂回曲折;期间杂木长松、 风貌高大、溪涧云烟、水阁村落、聚散掩映此图运用浅绛的画法,反映了黄公 望的典型风格,大痴画格有二,一以水墨为主,以简笔见胜,勾皴稀疏,水墨韵 然滋润,可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一种以浅绛设色为妙,构图比较洗练,水 墨微晕后敷以淡赭和墨清墨绿,即称“浅绛山水”浅绛山水画,山水画的一种降为红色,浅绛山水即是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亦称 楮墨山水方法是以水墨勾勒皴染山水,待景物皆以完备,再于石面、树干等处敷以淡赭石, 有时也以墨青辅助渲染,明快淡雅,比较适合表现江南的土质山峦此画法在五代董源时一 出现,至元代发展成熟水墨山水中,有在水墨之上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者,称为浅绛山 水。
绛”是大红色,实际在浅绛山水中,是以淡赭色来表现,亦有 带浓绿色或紫褐色,统称为浅降山水之浅降一体,论者谓始于北宋董源然浅降之法,于南北朝 时已见《东图玄览》云:“张僧繇绢画《观碑图》…人物衣服浅降, 俱不设大青石绿嗣后数百年间,画史未有以浅降法作画之记载 鹿柴氏云:“初无浅降也,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曰吴装所 谓“吴装”,《图画见闻志》云:“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淡, …至今画 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画鉴》云:“其傅彩,与焦墨痕中略 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据以上所论,浅降之法始于 吴道子,其特点是略施微染《山静居画论》更有明确论述,云:“人 物古多重设色,为吴道子有浅降标青一法宋元及明人多宗之其法 让落墨处以色染之,觉风韵高妙吴道子之浅降画法,乃用之于人 物画,或从张僧繇处得来,故画史“谓张僧繇后身”山水画之浅降 画法,出于人物画之浅降画法唐时略晚于吴道子的王维,水墨山水 近吴道子,创水墨渲染一体,据载,又常有浅降山水之作《清河书 画舫》云:“传闻右丞‘花远重重树,云深处处山'小祯,在文徵仲 太史家,纸本浅设色,布景极异,落笔精微又云:“王维《雪霁捕 鱼图》一卷,绢本浅绛色。
…虽非敢定为真右丞,绝非宋元画史可及 然王维浅绛山水,当时人并无记载,可能是偶一为之,未能形成一体董源山水类王维,有淡墨轻岚一体从他的传世作品看,画法多 为水墨淡彩其浅降山水之作,见于后人著述者,如周密《云烟过眼 录》云:“董源绛色《山居图》,千岩万壑,下有小屋村市,中间人物, 优装虎弄,不类寻常所见者王原祁《麓台题画诗》云:“北苑《夏 景山口待渡图》,用浅降色而墨妙愈显,刚健婀娜可见董源作浅绛 山水,改为独创,故不类寻常;他本人亦不多作,故不常见然从绘 画发展而言,浅绛山水实肈于董源,当有开山之功董源之后作浅降山水者,画史著作略有记载据《云烟过眼录》 载,“李伯时,绛色《山居图》”《尼姑录》云:“小米《大姚村图》, 赭石甚红则李公麟、米友仁亦能作浅绛山水据《图绘宝鉴》载, 南宋善作浅绛山水的画家,尚有马和之、李唐、马远、夏圭、李嵩等 人马和之作有《秋林共画图》,金农云:“用笔疏简,作浅降色,有 杨妹子题诗李唐作有《风雨归舟图》,《真迹日录》云:“浅降色, 烘染极佳马远作有《松泉图》,《珊瑚网》云:“绢本浅绛色夏 圭作有山水长卷,《真迹日录》云:“绢本,浅降色李嵩作有《钱 塘观潮图》,《真迹日录》云:“绢本,浅降色,佳。
又有《工作 图》,是书又云:“巨幅绢本,浅降色,笔法高古元代善浅绛山水者,首推黄公望《清河书画舫》云:“大痴画格 有二:一种作浅降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清郏抡逵《虞 山画志》云:“山水师董、巨两家,刻画虞山景象,着浅降色对黄 公望山水画法,《山静居画论》尝云:“痴翁设色,与墨气融洽为一, 渲染烘托,妙夺画工《芥子园画传》云:“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 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又是在以赭笔勾出大概《松壶画忆》云:“赭 色染山石,其石理村查处,或用汁绿淡淡加染一层,次大吃画法也 此种画法,及水墨淡赭之法,元季四家多尚之如《松壶画忆》云: “大痴、山樵多赭色 《芥子园画传》云:“王叔明画有全不设色 者,只以赭石淡水润松身,略勾石廓,便风采绝伦张庚云:“吴仲 圭犹重墨法,余亦浅降烘染四家作山水,多用干笔皴摖,浅降烘 染,成高古简淡之风,画史上谓之干笔皴摖浅降派黄公望《天池石 壁图》、《丹崖玉树图》,为黄氏浅绛山水只代表作王蒙常作《天香 书屋图》,《真迹日录》云:“其画作浅降色,精工之极又有《秋山 草堂图》,王翚有仿作,并提识:“王叔明《秋山草堂》师法右丞,其 设色只用浅降皴染点缀,与流俗所见不同。
钱选亦有浅降之作,如 《浮玉山居图》,山石以墨青涂染,树叶淡渲汁绿,别创新格明代浅降山水,画史记载殊少明初王履《华山图》,画法师夏 圭,淡着花青赭色,为浅降山水之作鹿柴氏论浅降一体云:“传至 文、沈,遂成专尚也文徵明作有《江山初霁图》,《清河书画舫》 云:“纸本,浅降袖卷今存《石湖清胜图》,《设色山水图》等,为 浅绛山水之作沈周,《清河书画舫》云:沈周画迹……浅降者次之 从传世画看迹,明代不少山水画家有浅降之作,如唐寅有《云山烟树 图》、《梅谷图》,仇英有《莲溪渔隐图》、《采莲图》,谢晋有《草堂图》, 陆治有《为五湖画卷》,钱榖有《浅绛山水图》,董其昌有《杜陵诗意 图》,莫是龙有《为石秀写浅绛山水》,蓝瑛有《秋山红树图》等清代山左浅绛山水者,据《国朝画徵录》载,有王原祁、徐溶等 人王原祁,“于大痴浅降,尤为独绝”又记其作山水画过程,有“用 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今存浅降作品,有亲友“嘱仿 大痴笔”而作的山水横轴,有为“瞻亭年兄”所作的山水立轴,以及 《为杨晋画水图》等徐溶,“笔墨苍秀沉着,水墨中小幅及浅降尤 妙,萧疏嫌冷,直逼元人”从传世画迹看,“四王”其余诸家,亦善 作浅降,如王时敏有《秋山白云图》、《仿大痴山水图》,王鉴有《梦 境图》、《烟浮远岫图》,王翚有《放王蒙秋山草堂图》、《秋山萧寺图》 等。
寺僧”之髡残,尤长于浅降山水,今存《层岩叠壑图》、《云洞 流泉图》、《苍山结茅图》等;渐江有《疏泉洗砚图》,石涛有《浅绛 山水》册、《对菊图》等传世其他画家以浅降作山水者,当不在少 数山水画中浅降画法的出现,伴随水墨渲染而来,较之重彩是一大 发展两宋以后,浅降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一种设色方法,山水画的风 格日趋雅淡清新,表现力更为丰富,实是我国绘画之一大进步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王璜生、胡光华,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2 黄公望: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降色者,山头多岩石, 笔势雄伟;一种做水墨,一种做水墨,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是黄公望浅绛设色画的两件代表作,但风格迥然有别《天 池石壁图》,画面景物错综繁复,构图气势雄伟用墨设色上更见苦心孤诣,图中山石树木 多用赭石渲染,峰峦用墨青墨绿合染,山水境界温润、清雅、自然,黄公望谓之为“兼用罗 青入墨亦妙”,颇具写意神韵清代吴修题黄公望此格山水,画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 墨绿染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黄公望山水画秒夺造化、变法创新尚意的“精神”《丹崖玉树图》,整幅作品均以墨笔渗色绘制,山石峰峦用枯淡细如游丝般的披麻皴挥写, 而不作墨青渲染,代之以浅淡赭石、藤黄薄色罩染烘托,所谓“画石之妙,用藤黄水侵入墨, 自然润色”(黄公望《写山水决》)。
设色简单清丽,更显山名树翠加之画面峰峦层叠、云 雾缭绕,长松高攀,逸士拄笏,画境清远闲静,给人以离尘绝世之想,堪称“浅绛”写意山 水的杰作清代王概议论道:“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 赭笔勾出大概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虽然“浅绛”山水“仿于董源”,但从理论实践上来看, “浅绛”山水之变始于董巨、盛于黄公望,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赞曰“:痴翁设色, 与墨色融洽唯一,渲染烘托,妙奇化工元代大痴“浅绛”山水影响的有王蒙王概说: “王蒙多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或者“只以赭石淡水润松身,略勾石廓,变风采绝伦黄 公望于山水画“浅绛”变法成就,影响波及明清,山水画史上谓之“吴装”黄公望所创的三种山水画作风,开拓了元代山水画脱化浑融,神明变化,因心造境,抒情 写意的新天地,开创了元代文人山水画变法创新的新风尚,标志着元代山水画脱胎换骨、变 法的成熟,并对元代文人山水画家发生深刻影响他晚年创造的“清真秀拔、繁简得中”的 渴笔淡墨写意山水画风格、阔远山水格法,就对倪瓒“两岸加一水”清绝秀峭山水画风格产 生了重要影响,倪瓒在中年山水画变法的代表作《六君子图》轴自提中称大痴为师王蒙年 轻时曾“扫室焚香”求师于大痴,他的浅绛山水脱化于大痴,其山水尽峦峰波澜之变和笔内 笔外之变,也出于大痴机杼之中。
至于吴镇,也师学过大痴山水画,曾仿做过大痴的《溪山 图》色彩的中国绘画.牛克诚.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吴装山水 唐敷色体山水“敷色”重在强调着色时的浅湿薄染,其颜色如果是用的是赭石,则亦可把它称为“浅绛” 钱杜《松壶画忆》说:“赭色染山石,其石理皴摖处,或用汁绿澹澹加染一层,此大痴画法 也这种以汁绿淡淡加染的画法就不能成为浅绛,她其实是一种“浅着色”,即敷色体山水敷色体讲求用色的温润、透明、浑融、清浅,因而很少用覆盖、复笔、既然等手法,他更 重墨法而相对简略的运用色法,它只在一两遍的敷染中就完成设色,它以疏简的意趣和简率 的手法…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吴生设色”中说:“常观吴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傅彩简 淡又说:“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为“吴装” 元代汤垕《画鉴》也有类似的论述:“其敷色于墨痕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谓之为“吴 装” 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说:“初无浅降色也浅绛色仿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吴装” “五代北宋样式”的敷色体山水1、董源的敷色体山水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董源“说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将董源的山水 分为水墨和着色两类,这其中的“着色”指的是积色体。
但是,从他的传世作品 看,敷色体山水可能在他的山水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潇湘图》(北京故 宫博物院)《夏山图》(上海博物馆藏)《夏景山口待渡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等 均为敷色体山水,他们是在披麻皴或与雨点皴的基础上而淡染青绿,正是浅清绿 的画法米芾说董画“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 董源很多敷色体山水今已不传,如其《江山高隐图》峰峦水树俱“淡设色”;《重 峦阁道图》用墨重而“设色甚淡”;《仙山楼阁图》“浅降色,用笔最为疏逸”;《西 山风雨阁》亦为浅绛色……1、 李、范的敷色体山水 李成、范宽以其称瘦的笔墨、皴法而深深影响着北宋山水画坛的创作,但在设色 的表现上不甚用意李成(传)《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全图用浓淡有致的墨 笔皴染出山石的体面,用层层的豆瓣皴,自淡渐浓的染出山石、树木的肌理和质 地设色时仅用极淡的花青和赭石在山石上轻轻地拂过,以致我们往往把它作为 笔墨画来来看待北宋早期的燕文贵对于笔墨与色彩的观念与李成是一样的,他的《江山楼阁图》 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也是一件敷色体山水画作勾皴充分,山石上敷 以花青,人物房舍为浅降2、 王诜的肤色体山水 在王诜身上有贵族与文人的双重性格,在其敷色体山水画中也同样可以感受到贵 族式的华美与文人式的清雅。
如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溪山秋霁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