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德育故事(6篇).docx
14页中华德育故事(6篇) 第一篇: 中华德育故事 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入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天天辛劳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居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常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二篇: 中华德育故事 1.【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举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慎重,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2.【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惫.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2005年8月8日青岛崂山海岸边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魏青刚没有丝毫犹疑,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救出青年.体现了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 4.孔融分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慧,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有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后,有人诬告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死刑,重耳为了逃命,连夜带着亲信家臣逃出晋国逃亡到了卫国.但是刚到卫国,晋兵又马上赶来,重耳只能逃到齐国.可是在慌乱之中,管家又带着所有财物逃走了.他们身上没有半文钱财,大家只好忍着饥饿,那时候,连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宝贝.就这样他们忍饥挨饿,终于到达了齐国. 后来,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国,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国.重耳在收拾行李时,打算把那些以前用过的破烂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壶叔赶忙劝说,可重耳不听.这一切,全被孤雁听到了,他捧着一块白玉,要重耳把自己这样的老臣当成那些破烂扔掉,与重耳告辞.重耳很是吃惊,思索一番后,便命令兵士把破烂都捡回来,一再表达悔改之意.回国后,重耳做了一国之君,他没有忘记孤雁和壶叔的教诲.因为这样,他很快把晋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使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为一国之君还听从教诲,不忘以前患难与共的朋友,不忘记曾经的苦楚.愿大家都向重耳学习,勤俭节约,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金孝拾银 金孝以卖油为生,家中只有个老母.一天金孝偶然捡到一包银子,约莫有三十两.他高兴得回家告诉老母.但金母却以"裴度还带的故事教育金孝,让把银子还给失主.于是金孝回到事发地,恰好碰到一个外地客人正在寻找.金孝告诉失主是他捡到的银子,并带着失主回家去银子.不料失主却说银子原来有五十两,诬陷金孝贪污了他的银子.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县令是个清官,问明案情后,说:假设是金孝赖了银子,为什么不全拿了?却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寻找失主?假设是金孝不招认,别人又怎么知道?可见金孝没有赖银之情.接着县令判道:外地客人丢失的银子是五十两,金孝拾的是三十两,这银子不是客人的,这银两判给金孝,奉养母亲;客人的五十两,自去寻找.金孝得了银子,干恩万谢地跟老娘回去了.大家无不称快 第三篇: 中华德育故事 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用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称赞不已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假设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一再,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
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常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第四篇: 中华德育故事 1.有一个国王对三个孩子说,给你们一次简单的考验,随后就拿出了一些种子,分给了着三个孩子,孩子们感到疑问,国王说,谁要是在三个月后,种的花朵最好看,那么,谁就是我的王子了孩子们兴奋极了,纷纷跑回家里,把种子耐心地种下,天天都细心地浇水、施肥、松土,控制好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三个月之后,三个孩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第一个孩子说自己种出来的是鲜艳的牡丹花,第二个孩子说种出来的是柔嫩的茉莉花,第三个孩子低着头,沉默不语,国王看到后,摸了摸第三个孩子的头,说,他以后就是王子了其他两个孩子感到疑惑,国王说,那些种子是熟的,不可能发芽的,我要找个诚实的孩子当王子这就是诚实的好处,因为诚实,第三个孩子才会得到成为王子的机会,诚实是无价之宝,大家都应该学会诚实 2.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
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马上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3.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么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持续赶路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应该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4.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举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状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量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表扬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状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表扬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