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使用维护手册.doc
12页1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使用维护手册1 概述1.1 应用范围1.1.1 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电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 658-2011《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 》研制生产,是供作煤矿电力牵引车辆和与煤矿同级别条件下的其它场所物料搬运设备用防爆电源装置中的直流电源电池组、电源箱、连接导线(或连接条)及矿用隔爆型连接装置组成煤矿铅酸蓄电池防爆特殊型电源装置,防爆型式为“ExsⅠ”1.1.2 海拔高度不超过 1200m1.1.3 环境温度不超过(-20~ +40)℃1.1.4 周围介质中无足以腐蚀金属和破坏绝缘的气体及导电尘埃1.1.5 相对于车辆的垂向、横向和纵向具有频率 f 为(1~50 )Hz 的正弦振动,其振幅 A 不大于:a)当 f 为(1~10)Hz 时,A=25/f 2 单位为毫米(mm);b)当 f 为(10~50)Hz 时,A=250/f 2 单位为毫米(mm)1.1.6 相对于车辆的纵向,具有加速度不大于 30m/s2 的冲击1.1.7 执行标准:MT658-2011 《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 1.2 型号及含义D □ KT2 电池的结构及特 点2.1 电池主要由正极板、负极板、电解 液、隔板、电池槽、电池盖、极柱、特殊排气 栓等组成。
电池槽与电池盖之间热熔密封2.2 电池的正极板设有耐酸绝缘护套,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3 电池为双极柱(即两个正极柱与两个负极柱)结构,每个极柱都具有单独承受回路电流的导电性能2.4 单体电池组合成电池组时,采用焊接连接,以防止产生火花并减小接触电阻,保证其安全使用及线路畅通2.5 为避免电池组短路,凡导电的裸露部位全部用绝缘护套盖严,以保证安全使用2.6 电池采用了特殊排气栓,从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改善了工作环境,降低了水的消耗矿用特殊型(特殊使用环境代号)9额定容量(5 小时率)蓄电池车用(蓄电池类型代号)923 电池的主要性能3.1 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析氢量不大于 0.5ml/Ah·h3.2 电池槽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能承受冲击能量不低于 7.5J 的冲击试验3.3 电池的基本参数见表 1表 1最大外形尺寸mm最大质量kg型号 额定电压V额定容量Ah长 宽 高 无液 带液D330KT 330 137 181 455 17.7 24.8D385KT 385 137 181 455 18.2 25.3D440KT 440 175 181 455 21.4 30.7D560KT 560 145 160 580 26.4 35.4D700KT 700 175 159 536 32.1 42.7D850KT 850 204 160 585 44.5 58D1210KT21210 221 160 790 60 85注:电池的高度不包括减震垫。
3.4 电池放电开始的电解液初始温度为 30℃时,其各小时率的容量见表 2表 25 小时率 3 小时率 1 小时率 0.5 小时率终止电压 1.70V 终止电压 1.50V型号电流A容量Ah电流A容量Ah电流A容量Ah电流A容量Ah完全充电时电解液密度g/cm3(30℃)D330KT 66 330 91 273 198 198 330 165 1.290±0.005D385KT 77 385 107 321 231 231 385 193 1.290±0.005D440KT 88 440 122 366 264 264 440 220 1.290±0.005D560KT 112 560 155 465 336 336 560 280 1.290±0.005D700KT 140 700 194 582 420 420 700 350 1.290±0.005D850KT 170 850 233 699 507 507 850 425 1.290±0.005D1210KT 242 1210 339 1017 726 726 1210 605 1.290±0.005注:1 小时率、3 小时率不作考核。
若放电开始的电解液初始温度不在 30℃时,则其实际容量应按下式换算:C30 = Ct1+0.006(t-30)式中:C30----- 实际容量,单位为安时(Ah) ;Ct ----- 初始温度为 t℃时的容量,单位为安时( Ah) ;t ----- 初始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0.006----- 温度换算系数3上式仅适用于电解液的初始温度为(15~40)℃的范围3.5 循环耐久能力:按 GB/T 7403.1-2008《牵引用铅酸蓄电池》国家标准进行试验时,其循环耐久能力不低于 800 次3.6 干态电池应贮存在干燥、清洁及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温度为(5~40)℃,自出厂之日起最长贮存时间为 2 年若超过 2 年,则其性能有相应降低3.7 各小时率(0.5 小时率除外)放电电压特性曲线见图 13.8 5 小时率放电内电阻曲线见图 2压压 压135图 1电 阻( 10)-6 时 间 (h)图 2图 24 电池的使用44.1 使用前的准备电池在使用前应清除外表面灰尘及脏物,并逐只检查有无损坏,如有损坏者可视损坏情况进行修复或更换经检查无误后,根据需要或充电电源的情况将单体电池组合成电池组。
警 告装卸电池或电池组用的升降设备,必须能够承受相应的重量当电池或电池组升降时,确保所有人员不在电池下方4.2 配制电解液4.2.1 根据表 2 中电池完全充电时的电解液密度,按表 3 规定配制电解液电解液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B/T 10052-2010《铅酸蓄电池用电解液》 ,硫酸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HG/T 2692-2007《蓄电池用硫酸》 ,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JB/T 10053-2010《铅酸蓄电池用水》 表 3水与硫酸(密度为 1.835g/cm3)序号 开始放电时电解液密度g/cm3(30℃)应配制的电解液密度g/cm3(30℃) 体积比 质量比1 1.290±0.005 1.265±0.005 2.6:1 1.65:14.2.2 配制电解液时,应用清洁的耐酸及耐温的容器,先放入上述比例的水,再按比例将硫酸徐徐加入水中,并用耐酸棒或净化的压缩空气随加随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警 告切勿将水倒入硫酸中,以免因液面温度突然升高沸腾导致硫酸飞溅伤人4.2.3 配制好的电解液,经冷却到常温后,按表 4 对密度进行调整表 4温度℃5 10 15 20 25 30 35 401.257 1.254 1.250 1.246 1.243 1.239 1.236 1.2321.262 1.259 1.255 1.251 1.248 1.244 1.241 1.2371.268 1.264 1.260 1.257 1.254 1.249 1.246 1.2431.272 1.269 1.265 1.261 1.258 1.254 1.251 1.2471.277 1.274 1.270 1.267 1.263 1.259 1.256 1.252密度g/cm31.283 1.280 1.276 1.272 1.269 1.265 1.262 1.258警 告请穿戴好护目镜,胶鞋、橡胶手套和橡胶工作裙,随时清洁和中和溢出的硫酸,以免因身体接触硫酸而造成烧伤。
5表 4(续)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1.287 1.284 1.280 1.276 1.273 1.269 1.266 1.2621.288 1.285 1.281 1.277 1.274 1.270 1.267 1.2631.293 1.290 1.286 1.282 1.279 1.275 1.271 1.2681.299 1.295 1.291 1.287 1.284 1.280 1.276 1.2731.304 1.300 1.296 1.292 1.289 1.285 1.281 1.2781.309 1.305 1.301 1.297 1.294 1.290 1.286 1.283密度g/cm31.314 1.310 1.306 1.302 1.299 1.295 1.291 1.2884.3 电池的充电正常使用时,用户可根据情况采用恒流充电(推荐) 及智能充电两种方式,但初充电应采用恒流充电4.3.1 初充电4.3.1.1 取下特殊排气栓,将配制好且冷却到 30℃以下的电解液注入电池内,灌注后液面高度距离注液口下沿(10~15)mm静置(3~4)h 后,如电池温度低于 35℃时即可对电池进行初充电,若电池温度高于 35℃应设法降温,否则不能进行初充电。
注 意自电解液注入电池内至开始初充电,间隔时间不得超过 12 小时4.3.1.2 用直流电压表逐只检查电池的极性,避免造成反充电而损坏电池4.3.1.3 必须用直流电源进行充电其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分别与电池组的正极与负极连接充电时,所需电源的电压数值,应等于或大于被串联电池只数的 3 倍4.3.1.4 经上述准备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初充电初充电电流参照表 5 规定警 告要绝对保证电池极性连接正确,电池正极连接充电器正极,负极连接充电器负极否则将损坏电池6表 5充电电流 A初充电 正常充电型号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充电倍数D330KT 33 17 43 21 4.5~5D385KT 39 20 49 24 4 ~4.5D440KT 44 22 56 28 4 ~4.5D560KT 56 28 70 35 4 ~4.5D700KT 70 35 88 44 4 ~4.5D850KT 85 42 108 54 4 ~4.5D1210KT 120 60 154 77 4 ~4.5初充电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充电至电池的端电压普遍升到 2.40V;第二阶段:充电至电解液剧烈冒升气泡,电压与电解液密度稳定(2~3)h 不变,具体充电倍数参见表 5。
注 意在任何充电过程中,电解液的温度不得超过 50℃若接近 50℃时,应设法降温或减小充电电流若温度仍不下降,则应暂时停止充电,待温度下降后再继续充电电解液密度与液面高度调整:若电池完全充电后电解液密度低于标准密度时,应取出一部分电解液,注入预先配好的密度 1.400g/cm3 的硫酸溶液予以调整,并使液面高度符合规定;若电池完全充电后电解液密度高于标准密度时,应取出一部分电解液,注入水(符合JB/T 10053-2010《铅酸蓄电池用水》 )予以调整,并使液面高度符合规定4.3.1.5 电解液的密度及液面调整后,应继续充电约 1h,使电解液的密度均匀,初充电即告完成擦净电池表面酸液,电池即可投入使用4.3.1.6 电池在任何充电中,都应戴好特殊排气栓以免酸雾逸出,腐蚀人与物;若因充电时电解液温度过高,采取降温措施无效时,也可取下特殊排气栓进行充电但电池在使用(放电)时,必须戴好特殊排气栓,以保证其安全使用警 告电池必须在装入电源箱并按要求组装好电源装置后才能在井下使用74.3.2 正常充电经初充电正常使用的电池,再进行充电称为“正常充电”正常充电采用恒流充电,其充电电流参照表 5 规定,充电量为上次放电量的 1.2 倍左右。
但新电池前 5 次的充电量,应为上次放电量的 1.5 倍左右采用智能充电机进行正常充电时,新电池的前 5 次充电必须根据智能充电机使用说明启动均衡充电功能4.3.3 补充充电4.3.3.1 下列情况下都应进行补充充电离电池出厂前的最后一次充电间隔时间超过 25 天(预计装车后时间超过要求时,补充充电需在贮存过程中进行) ;充电后贮存中的电池每隔 30 天4.3.3.2 补充充电方法是用正常充电的第二阶段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至电 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