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心理学民词解释1.doc
7页高等教育心理学一、 名词解释1. B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3. C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4. 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5. D 动机:是指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6.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7. F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8. 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放心辐射,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9. G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10.感知:是感觉与直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11.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12.J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3.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15.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16.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17.教学媒体:简称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如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等1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19.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20.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1.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22.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2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24.M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25.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6.N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2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28.P 品德:一般认为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9.Q 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0.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3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如速度与强度的特点、稳定性的特点、指向性的特点等,这些特征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32.R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33.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34.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5.S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36.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37.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8.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39.T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40.W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41.X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42.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43.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系44.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45.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4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47.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48.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49.学习动机:我们可把学习动机界说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50.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51.Y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52.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53.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和元认知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54.元认知策略:就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55.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56.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57.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58.Z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59.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60.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元(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信息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