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入性”视角下的土地政策调整研究.doc
5页嵌入性”视角下的土地政策调整研究摘要:土地调整受到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离不开土 地制度的作用,而无论是制度抑或社会网络都在农民的文化价值观背景下 发挥作用关键词:土地调整;嵌入性;制度实践一、 研究背景自包产到户以来,我国逐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但是,在中央政 策对土地承包关系越发强调稳定时,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调整却是一个普 遍的现象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2008年组织的17省 份农村土地调整数据显示,自分田到户至今,被调查村进行土地调整的次 数中位数是2次,63.7%的村在二轮承包(或30年不变)时进行过土地调 整,34. 6%在二轮承包之后还进行了土地调整,主要原因是人口变化 (64. 5%)和征地(10. 6%)o二、 概念界定“嵌入性”概念(或者叫嵌入性视角)是“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 念,在格兰诺维特看来,“行动者既不是像独立原子一样运行于社会脉络 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他/她所属的社会类别赋予他/她的角色他 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 之下的我国学者汪和建则提出行动嵌入于网络、网络嵌入于制度、制 度嵌入于文化,在研究网络对行动的作用的同时要注意更大范围内的“制 度”的作用,而在研究“制度”的形成与作用时又要考虑具体社会中的“文 化”形态及其作用。
三、基于S村土地调整的实践分析S村乃是山东省南部的一个自然村且大多数村民选择务农2011年S 村具体情况:村民总人口 420人,耕地总面积490市,村民人均纯收入9200 元,每亩种粮直接补贴84元,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0亩,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290亩(数据由访谈S村村干部整理)下面我们就结合笔者对S村的实地调查展开嵌入性视角下土地调整过 程的分析1. 土地调整中村干部与村民的社会网络嵌入在S村每年一次的土地调整中,参与者主要是作为调地组织者的村干 部和有调地需求的农户S村的土地调整方式是有针对性的局部小调整,正如贺雪峰所说,村 社集体依据农户人口增减,每年或隔几年,对土地进行调整S村的增地 者在得到一份土地之后需要向村委会交2000元,这种款项由村干部掌握在这种情形下,没有户口但人在村的增地者就会有求于负责调地的村 干部:希望在土地调整时得到土地,于是就会出现这类增地者向村干部送 礼的情况在增地者与村干部的关系网络中,村干部因为掌握着分配土地 资源的权力而处于优势地位,即村干部具有“结构洞优势2. 土地调整中国家政策及地方性非正式制度的嵌入 对调地行为影响最大的制度莫过于国家对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 策法规。
《土地管理法》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 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 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疽除了土地制度外,同样对调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税收制度及强 农惠农政策从2006年起,农业税的免除、国家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 实施,使得土地收益增加,使农民更加注重自己手中的土地3. 土地调整中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嵌入(1) 起点平均的公平观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的张路雄先生指出:“老百姓对土地制度的最 基本要求是平等的使用权 土地占有均衡与否是决定农民基本生存状况 差异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村民不大能够忍受村庄内部的贫富差距,尤其是 不能忍受因为土地占有差异而形成获取基本生活资料能力的差异及由此 导致的贫富差距正如学者贺雪峰所说:“几乎所有到农村调查过的学者 都发现,农民其实并没有很强的产权意识,他们更多的是要求土地利益占 有的公平公正农民也因此普遍认为土地应该随农村人口变动而进行调 整2) 集体化时代遗留下来的“集体土地成员权”意识在中国农村土地是集体的财产,这种土地集体制赋予村庄内部每个合 法成员平等地拥有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由于成员权的存在,土地调整 受到人口变动带来的压力。
在这个意义上,30年不变,甚至长久不变的政 策并没有成为阻碍土地调整的直接障碍,尤其是当土地调整成为一种村庄 习惯时,突然的中断必然引起期待调田农户的不满S村村民认为,“以前 的增多人口都摊地,为什么轮到我这反而不调地了,凭什么,太不合理了”, 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正是土地调整必须持续下去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对s村土地调整的微观剖析中可以看出,土地承包制度在具体的 实践操作中并不是想当然地被简单实施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会因社会网 络、制度、文化等作用于其上而产生土地调整,这种多重嵌入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土地调整受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影响,社会网络离不开制度的 作用,而无论是行动抑或社会网络都离不开文化通过嵌入性视角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土地调整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空存土壤参考文献:[1] 叶剑平,丰雷,蒋妍,等.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 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0 (1): 68.[2] 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3] 陈璐?.医药回扣的经济社会学分析:一种嵌入性的视角[J].视野, 2009 (1): 98[4] 贺雪峰,刘金志.对农村土地承包期的思考[J] .广东社会科学, 2009 (4): 154、 156.[5] 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等译.北京:格致出版社, 2008.[6] 贺雪峰,刘金志.土地何以成了农民的权利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 20.[7]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50-51.[8] 周其仁,刘守英,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J].土地制 度建设试验监测与评估,1997.[9] 郭利琴.社会转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研究:以X村集体,调地”事 件为例[D].山东大学,2011: 10.[10] 郭亮.被塑造的产权:兼论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是如何可能 的[JL学习与探索,2010 (2): 77.(作者单位山东烟台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