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ppt

36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74209423
  • 上传时间:2019-01-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91.31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隋唐时期的教育,教育科学学院 袁强,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 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唐高祖李渊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 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具体来说, (1)将孔子偶像化 (2)重用儒家人才 (3)统一儒家学说 (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二)兼重佛老 唐高祖:“三教虽异,善归一揆” 武则天:“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 1、佛教的影响 (1)成为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的手段,并破坏生产,威胁国家财政; (2)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为后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 2、道教的影响:增加了士人的学习和考试内容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一)隋朝的官学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 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二)唐代的官学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 地方上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部领导隋唐官学体制:,1、六学一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 2、特点: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增添教育内容; 教育等级制明显; 学校类型多样化; 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3、官学的各项制度 ——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束修制 ——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计划 2、对教师的管理 3、对学生的管理,三、中外教育交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 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 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遣唐使第二类为留学生第三类为学问僧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原因: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 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标志: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科举考试的程序 生源——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手续——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2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2、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科举,文科举,武科举,常科,制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3、科举考试的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方法 墨义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 诗赋,即命题创作诗赋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的产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二者结合在一起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2、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3、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三年大比”制度,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围)”,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防作弊:,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 考生进入考场有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为防变质一般都带大饼或月饼之类糕点)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以下 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八股取士,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4、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科举趣闻1,有一个姓杜的浙江学使,待考生十分苛刻,某年夏天在杭州监考时,他命令每个考生头上都得粘一根长纸条,纸条的另一端则贴在考桌上,以防交头接耳等到考卷发下来时,试题却是《万马无声听号令》这即使说不上侮辱,也是在戏弄诸考生了一个考生忽然大声唤道:“这题目的出处太奇怪了,诸位知道其下句么?”诸考生都吃惊地询问,考场秩序有点乱了杜学使端坐案前,正想呵斥时,那个考生又大声说:“是‘一牛独坐看文章’啊!”众人哄堂大笑那些纸条也都被崩断了科举趣闻2,为了防止冒名代考,清朝在考生履历表上还有个“面貌册 ”,当时没有相片,要求填写自己的肖像特征有个名叫胡希吕的主考宫,视学江苏时, 对此极为重视有一个长点胡子的秀才因填了“微须”,要被赶出辕门这个秀才不服气,与胡学使争辩不休胡希吕大怒道:“你是读书人,朱老夫子(朱熹)在《四书注》中明明白白地说:‘微,无也’,你竟然连这也不知道吗?”那个秀才不慌不忙地笑着反问:“那么,经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孔老夫子脱得赤膊条条的,成何体统呢?”胡希吕一时语塞,自己想想也有点不对劲,此后就不再驱逐“微须”者了。

      科举趣闻3,慈禧太后乳名“翠妞儿”,因此馆阁中人应试,诗赋中都避用“翠”字然而唯有京城一带人方知内情,外省士子则无从知晓某年新进士朝考,题目为《麦天晨气润》,一进士诗中有“翠浪”二字阅卷者大为惊骇,因为一个“翠”字已不能用,何况再加个“浪”字,这浪可以解释为女子放荡,倘若进呈,必然大触“圣怒”,谁敢承当,也有些官员见该进士诗均佳,提议替他周旋一下但是人人怕遭不测之祸,谁敢出头!试卷也终于被废斥一边科举趣闻4,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据说,那次殿试,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后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何来天长地久代兰芬!,趣闻5: 清代科举,有一模特专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相貌.(按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 可以参加名为“大挑”的选官程序 ,也就是对于考试老考不上的“困难户”落实一下政策,给一个做官机会)挑选的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是头身子直长;日,表示身体胖瘦高矮适中而有端直.符合这前四个字就可选中.身,表示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高耸;由,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选.挑选的时候,二十人站一排,从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余八人就是落选者,俗称“八仙”. 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者都发笑不敢正视。

      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惊讶,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4、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消极影响: 1、国家只重选科取士,束缚思想,忽略了学校教育,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第三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 代表了世俗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符合中小地主阶级以及农、工、商等小生产者的利益与要求,因而具有积极意义他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是一个重振儒学的卫道者二、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的思想,“明先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