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ppt
59页第7章 古代教育制度,7.1 先秦的学校,7.1.1 夏、商、周的学校 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夏代的学校称“校”: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序:殷商时代和周代的学校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学—,乡学—,周代学校,,,大学—,小学,塾——设立于闾,庠——设立于党,序——设立于州,校——设立于乡,,天子设立—,,成均 上庠 辟雍 东序 瞽宗,诸侯设立—,泮宫,国学的基本建筑格局 设在城外西郊,四周有水环绕 辟雍是在水中岛型陆地上建筑,辟雍,东序,瞽宗,上庠,成均,四门学,国学校园的功能 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兼具礼堂、会议室、运动场等功能 大学还没有专业化,同贵族社会生活结合教师的选派和教学内容,师氏—,,教学内容:诗、书、礼、乐,保氏—,三德,六艺,六仪,,六行,年老有德者:,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 艺 大学文化课教授:《诗》、《书》 学校教育与“世业”并行。
大学的隔年考查制度 六仪:关于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之仪节,地方性学校兴起、官学衰微 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之为乡学 文献记载中的西周乡学: 《礼记·学记》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民间开始出现私学 孔子:首创者 墨子、庄子、孟子、荀子 有些诸侯国的官学仍在坚持: 鲁僖公立泮宫,齐宣王立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7.2 秦代以及汉代之学,7.2 .1秦代学校 秦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整理 统一文字 普设官学——学室 设立博士,(1)整理和统一文字: 秦代标准文字的范本 : 《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 笔画多求简省,形体规范 :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峄山、会稽刻石的摹本 狱吏程邈改作隶书:改小篆曲笔为直笔,变圆形为方形,化繁画为简易2)普设官学——学室 秦代郡县官学叫作“学室” 其中的学生称为“弟子” “弟子” 至少必须是“史”的儿子 “学室弟子”立有花名册,政府官吏可随时使唤。
对于弟子,政府可免除兵役和摇役 “学室”教育内容:学习文化,书写姓名,认识名物;明习法令 毕业后,名字可从花名册中除去,可以为吏还必须进行考察和实习3)设立博士 博士:一种文官,职务“议政事,备咨询,掌故籍”博士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齐鲁各国 秦始皇继承了战国时期的博士制,中央朝廷相继征召六国的博士达70余人《史记》记载,秦有“博士诸生”,即私学弟子 但私学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官学7.2.2 汉代教育,,汉代官学,,中央官学,郡国官学,太学 鸿都门学 四姓小侯学,,:学、校、庠、序,1)太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师选任 太学:创始于汉武帝时,是当时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 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 博士长官叫仆射,东汉改称祭酒 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以后增至14人 西汉时用征聘或荐举的办法,选择名流学者担任博士东汉需进行考试2)太学学生的学习 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 贵族子弟居多,也有家境贫寒的子弟太学刚建时学生50人,王莽时有约1万人东汉末有3万人3)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博士讲解经书重视传授关系,形成师法和家法弟子须严守师教,不能兼师他家。
汉代太学生常由学术问题论及政治,甚至引发运动 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为“岁试” “射策”:抽签口试问答 “设科”: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学生抽签应试,签上写有试题4)汉代专门学校的设立: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以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 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 毕业即可高官厚禄 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 邸第学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的学校5)汉代郡国官学 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置 郡国设“学” 县道邑设“校” 乡设“庠” 聚设“序”,6)汉代私学 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精舍(精庐) 蒙学:童蒙学习的地方,也称为“书馆”,教师称为“书师” 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 教材:《急就篇》 精舍(精庐):相当于太学,由经师大儒教授 精舍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更为兴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空前 私学兴盛后,汉代流传的谚语: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私学中教授学生的方法: “及门弟子”:学生亲身来受教; “著录弟子”:学生名字登录在大师门下,不亲自听教师讲授,属挂名求学。
7.3 魏晋时期的教育,7.3.1 三国时期的学校 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士 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 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魏太学教育 特色之一: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 特色之二:今古文经学地位的颠倒古文经学占据主流 特色之三:律学的创办,这是我国古代法律专科学校的开始7.3.2 两晋时期的学校 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国子学,旨在培养门阀世族子弟,官至五品以上子弟方能入学 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直接影响着南北朝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东晋于建武元年在都城建康设立了太学 太元九年建国子学于太庙之南 国子学与太学并存的局面首次出现于东晋学校系统之中7.4 隋唐时期的学校,7.4.1 隋代的学校,国子寺(监),,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博士5人,助教5人,,博士2人,助教2人,隋代专科教育 大理寺——律博士8人 太常寺—太医署——医学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药园师 太仆寺——兽医博士 秘书—太史曹——天文、历法、漏刻博士,7.4.2 唐代学校 设有“六学”“二馆” “六学”属于直系,隶属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
“二馆” 属于旁系尚书省——礼部,秘书省—司天台—天文学,太医署————— 医学,太仆寺————— 兽医学,,,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算学 书学 律学,唐 代 学 校,东宫 ——————,门下省——————,皇族小学,崇文馆,弘文馆,——国子监,———————地方学校,中书省,,,1)入学的身份与名额 二馆属皇亲国戚贵族学校,招收皇帝、太后、皇后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子弟50名 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弟,限300名 太学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限500名 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限500名,亦招收地方庶民中的俊秀青年,限800名 地方官学主要招收地方官员及中小地主的子弟2)入学年龄及学习年限 入学年龄: 律学入学年龄为18——25岁 其他为14——19岁 学习年限: 律学6年 算学11年 其他9年,3)入学手续及仪式 中央官学:凡贵族、高级官员家庭出身的子弟及科举考试下第的举人,可直接进入 四门学:州县学学生中优秀者,经各州长史考选,可进入学习 师生初次见面,举行隆重的仪式,献礼拜师,行“束修之礼”4)教学计划 唐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按文字多少,把需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与小经三类。
《礼记》、《左传》学三年 《诗》、《周礼》《、仪礼》、《易经》学二年 《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学一年半 《论语》、《孝经》学一,5)学校行政管理 长官:国子监设祭酒1人,是朝廷任命的教育行政最高长官 学生:不率教者,连续下第或九年在学无成者,过假期不返校或作乐杂戏、违犯校规者,开除其学籍,6)教师与教法 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学生一经习毕方许另习一经,读熟经文之后方可教授文义7)考试和假期 旬考、月考、季考、岁考 学生成绩作为升进的依据 假期分为旬假、田假、授衣假唐代的专门学校 (1)律学 培养熟识唐代律令的行政官员,八品官员以下子弟或庶民中的俊秀青年可入学 (2)算学 训练天文历法、财政管理、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 入学身份同律学 科目分类: 古典算术 当代算术、实用性强的算术,(3)书学 训练通晓文字并精于书法的官员 (4)医学 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人才 分科:医、针、按摩、药 重视精读医经,教学联系实际,注重见习实习 (5)兽医学 (6)天文学 (7)音乐学校 (8)工艺学校,7.5 宋代的国学和书院,7.5.1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太医局————医学,————太史局———— 算学,————书艺寺———— 书学,,广文馆 四门学 国子学 小学 太学——辟雍 武学 律学,宋 代 学 校,—————————宗学——————内小学,国子监,———————地方政府 提举学事司,,军学 府学 州学 监学,,县学,————————诸国宫学,—————————资善堂,1)中央官学 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学生称国子生 太学是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的分校,亦称“外学” 四门学、广文馆: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 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 律学在宋朝也颇受重视 医学分设三科:方脉科、针科和疡科 算学:《九章》《周髀》及历算,天文等 书学:篆、隶、草三体,《说文》《尔雅》《方言》等 画学: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术等专业课程2)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行政: 路 州、府、军、监 县 各路不直接设置学校,仅置学官管理所属各学校 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州学和县学,宋代教育体制的改变: 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官学:提举学事司 从宋代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中央:国子监 地方:提举学事司 国子学 地方官学,王安石变法对教育制度 改革 (1)创立三舍法: a外舍(初级班)初入太学,2000人 b内舍(中级班)外舍生岁试,一二等升入,200人 c上舍(高级班)内舍生成绩优、平,操行合格者升入 (2)更新教材: 主编《诗经》、《尚书》、《周官》三经新义【反对繁琐章句之学,注重义理之学,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虽变法失败,但三舍法和重义理的作风一直沿袭下来,宋代教育体制的特点: 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官学类型多样化:中央官学除国子学太学、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典外,专科学校很发达,武学与画学是宋独创的地方官学也如此 中央官学放宽了学生家庭出身等级的限制 学田由此确立下来7.5.2 宋代书院 1)书院的渊源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院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大盛于宋代2)宋代书院的兴建 (1)白鹿洞书院 江西星子县北(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 (2)岳麓书院 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 (3)嵩阳书院 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 (4)石鼓书院 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石鼓山,宋代朱熹提出 “循序渐进” 与“熟读精思”,3)书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1)书院组织 书院主持人:洞主、山长、堂长、院长 在规模较大的书院中,设有副山长、副讲、助教等,教授等 (2)教学计划 书院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