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语法综述.pdf
5页哲学社会季择笋版 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斯 思辨语法综述 ’ 张晰 一 、 什么是思辨语法 思辨语法 “ 是经 院哲学与拉丁语法相结合 而产生的欧浙 中世纪语法 思辨语法学家认为 , 人类语言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现实结构 , 而语法则提供了 人们理解现实结构的线索 所有语言的结构底层都有一种共同的 , 或者叫做普遍的语 法 , 这种语法不是以语言形式为基础 , 而是以理性的法则为基础 ” ①思辨语法学家的任 务就是要确定这种语法形式 , 进而对语言提 出合理的解释原则 “ 思辨 ” 一词本身就出自这样一种观点 “ 语言就 象一面 ‘ 镜子 ’ 拉丁语是 “ , 它是 对物质世界现象中的 ‘ 现实 ’ 的 “ 反映 ’ ” ② 在思辨语法学家看来 , 作 为存在物的事物具有各种 “ 存在方式 ”, 这个 “ 存在方式 ”可 以看作是人脑对于事物的 “ 理解方式 ” , 语言通过 “ 指示方式 ” 来传递这种抽象 的概念 “ 方式 ” 一词代表了中世纪 思辨语法 学家的语言观 , 因此 , 思辨语法也 可看 作是关 于 ‘ 指示方式 ” 的论述 正因为如此 , 思辨语法学家又常被称作 “ 摩迪斯泰 ”, 或 “ 摩迪斯泰学派 ” 。
思辨语法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 , , , 等 二 、 思辨语法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 , 按其广义来说 , 是语言学的摇蓄 在欧洲 , “ 关于语言的思辨开始于希腊 人 ” ③早在公元前四世纪 , 希腊哲学家就开始通过研究语言来 揭示宇宙 中永恒的 、 普遍 的真理 不论是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还是斯多葛学派 , 对语言的研究皆在探索语 言 的本 质 , 并希望通过研究语言来发现某些普遍真理 , 解释人类生活中某些神秘现象 因此 , 我 们可以说 , 语言研究中最早的动力与其说具有实用性质 , 不如说具有哲学性质 不过 , 在公元前一世纪 之后 , 哲学家们对语言的研究逐渐从其本质转入其形式 希腊 的一位哲学家和语法学家在公元前一世纪所写的《语法艺术》 一书 中 明确指出 , 研究者 应该注意的唯一语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的文学希腊 语 写道 “ 语法 是诗人和散文作家使用语言的实际知识 它包括六个部分第一 , 考虑 到韵律的准确朗读第二 , 对作品中文学表达方式的解释第三 , 对词组 、 主题 提 供注 释第四 , 探索词的来源第五 , 找出类比规则第六 , 对文学 作品的欣赏 , 本文曾得到吉林大学外文系张彦昌教授的指导 , 在此致谢 ‘ 这一点是语法的 最高贵的部分 。
” ④ 是这么写的 , 也是这么做的 , 他的 《语 法 艺术》中的材料大都选 自著名作家的文学作 品 从此 , “ 对于古 典文学以及对于著 名 卜诗 人 和散文作 家的语言 、 风格的研究 成了语法研究 公认的目的和范围 ” ⑤语言研究和哲学于 是逐渐分道扬镰 , 后来的罗马语法 学家约公元年和约公元 年等人所写 的语法基本上都属于拉丁语的教学语 法 到了十三 世纪 , 语 言研究又重新开始受哲学的影响 十二世纪中叶 , 一位早期的思辨 语法学家曾对的拉丁语教学语 法进行过 批评 , 哲字在语言研究 中的地位又被看得非常重要 说 ,“ 不是语 法学家 , 而是哲学家 , 通过仔细考虑 事物的特殊性质 , 发现 了语法 ” “ 一个不懂得逻辑的语法学家对于一个精通逻辑学的语 法学家来说 , 就像一个傻瓜对于一位智者一样 ” ⑥于是 , 语法学家不再满足于仅仅描写 语言事实 , 而是着手用所谓普遍 的 、 抽象的 、 认识论范畴来解释拉丁语和 一切语言结构 , 从 哲学角度对语言进行 “ 思辨 ” 因此 , 思辨语法可以看作是拉丁语 的语法 描写和中世纪经 院哲学一体化的产 物 。
而经院哲学 又是亚里士 多德哲学和天主教神学合并的结果 , 所以思 辨语法本身带有亚 里士 多德哲学深深 的烙 印 值得注意 的是 , 思辨语法 学家对等人只局 限于描写拉丁语事实的批评 , 颇类 似 于生 成语法 学家对本世纪 初以为代表的描写语言 学派的指责只 注意 了事 实观察的充分性 , 而忽略了理 论解释 的充分性 所不同的是 , 生 成语法学家企 图在人类心 理中寻找普遍现象 , 而思辨语法学家则努力在外部世界中找到普遍语法的基础 这种普遍 语法就是指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语法范 畴 , 是从各种语 言中总结出的共同性的东西 一曾把这种语法 的 同一性比作 几何学里的三角形 , “ 虽然每个图形 由 于边长和角度的不 同可以不完全一样 , 但是三角形毕竟还是三角形 ” ⑦ 三 、 思辨语法关于词 法的研究 思辨语法在词法 五 方面的研究集 中表现 在对词类的定义上 按照思辨 一语 法学家 的观点 , 事物的各种存在方式可以表现 为一种 实体 , 或一种行动 , 或一种性质 , 等 等 词并不直接代表 它所指示的事物 , 而是通过事物的某种存在方式来指示事物每一种 词类或每类词之所以能够互相区别就在于它们表现事物采取的方式不同所以 , 给词类下 定义就 “ 不 应 当依靠词 所指示 的事物 , 而必须依靠所指事 物被表现的形式 , 依靠词和事物 之间 的关 系类型 。
” ⑧ 下面是思辨语法学家给几类词下的定 义 名词它通过具 有区别性特点的某一存在 物或某一事物的方式进行指示存在物的方 式就是稳 固性和持久性的方式 动词它通过 和实体分离的暂时过程的方式进行指示 分词它通过没有和实体分离的暂时过程的方式进行指示 代词它通 过没有区别性特点的某一存在物的方式进行指示 没有区别性特点的存在 方式来 自于原来事物的性质或存在 方式 副词它通过 和 那种依靠暂时过程的方式进行指示的词类一起构成的方式进行指示 连词它通过连接两个其 它单位的方式进行指示 介词它通过格变词 的句法结构方式进行指示 , 将格变词 和一个动作连接和联系起来 感叹词它通过修饰一个动词或分词并夜现一种感情或情 麟的方式进行指示 ⑨ 我们可以看出 , 虽然思辨语法学家基本上沿袭并保存了 “ 等人对拉丁语词汇的 分类体系 , 然而他们对词类所下的定义则和等人的定义不同 他们对词类的定义 明显地受到经院哲学 的影 响 , 最终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 “ 存在 ” 范 畴 亚里士 多德将世界上的 “ 存在 ” 或 “ 存在的东西 ” 称之 为 “ 有 ” 他说 ,“ 可以在好 几种意义上说一样东西 ‘ 有 ’, 因为在一种意义上 ,‘ 有 ’ 是指一样东西是什么的 那个 ‘ 什么 ’, 或 ‘ 这个 ’ 在另一种意义上 , 是指一种性质或数量 , 以及诸如此类可以作谓 词的东西 。
” ⑩业里士 多德将谓 词分 为十类 , 即十个范畴头 体 , 效量 , 性质 , 关系 , 地 点 , 时间 , 姿势 , 状态 , 活动 , 遭受 它们的大致意思是 ,“ 实体 , 例如人或马数量 , 例 如二尺长或三尺长性质 , 例如 白的 , 懂语法的等属性一倍 、 一半 、 大于等等则属于关 系范畴在市场上 , 在吕克 昂等等 则属于地点范畴昨天 、 去年等等属于时间范畴躺 着 、 坐着等等是指姿势的语词穿鞋的 、 武装的等等则属于状态切割 、 烧灼等等是动作 被刺 、 被烧灼则属于遭受范畴 ” ⑧ 实际上 , 亚里士 多德在 这里提出了两个最基 本的范畴 , 即实体 范畴和 附属范畴 如果谓词述说 的是从附属特征中抽象出来的个别事物 , 那就是 表示一个实体如果谓词是述说另一种谓词的 , 它所表示的就不是实体 , 而 是一个数量 、 性质或其 它各类谓词之 一 所以 , 当我们 把一个人提出来 , 说提出的那件东西 是 “ 一个人 ” 或 “ 一个动物 ” 时 , 我们指的是一个实体 当我们提出一种白的颜色 , 说提出的那个东西是 “ 白的 ” 或 “ 一种颜色 ” 时 , 我们指的是一种性质当我们提出一个一尺长的东西 , 说那 个东西 是 一尺长的 , 我们指的是一个数量 , 等等 。
⑩ 既然思辨语法学家认 为语言结构能够反映现实结构 , 那么 , 语言单位之一的词就可以 或者作为实体 , 或者作为和实体有关的附属特征 , 通过事物存在的方式来指示事物 正是 由于存在方式和指示方式 的对应性 , 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才成为可能 , 存在 、 指示和理解这 三个方面才能统一 起来 思辨语法学家就是根据上述观点来给词类下定义的 四 、 思辨语法关于句法的研究 虽然思辨语法理论的注意力基本上在于词 法语义学研究方面 , 然而 , 正如 指出的那样 , “ 恰恰在句法方面思辨语法学家进行了 最伟大的革新 , 取得了最有意义的进展 ” “ 后来的句法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都可以追溯 至这一时期的语言科学 ” ⑧ 十三世纪之前的语法研究多偏重于词 法 , 对句法的论述很少 所以当时有人为了扭转 这种倾向曾大声疾 呼 “ 语法首先是和句法相关 ” ⑧的句法理论可 ‘ 以看作是思辨语法的句法观 他认为一个可接受的句子来源于下面四条原则 “ 材料上 , 要有作 为语法类别成分的词 , 形式上 , 它们在不 同结构 中的结合 , 有效性上 , 根据结构的要求 , 由说话人 的大脑所确立 的以屈折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不 同词类间的语法关系 , 最后 , 一个完整思 想的表达 。
” ⑥ 如果我们 将这四条原则和亚里士 多德关于事物的四种原因相比较 , 就会发现它们之间 有一种承袭关系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个原 因是 , 质料因 , 即 “ 构成了一个物件而 本身继续存在着的东西 ” 形式因 , 就是 “ 形式或原形 , 即陈述本质的定义 ” 动力因 , 即 “ 变化或停止的来源 , ”“ 或者一般地说 , 制造者是制造品的原 因 , 弓「 起变化者是改变了的东西的原因 ” 目的因 ,“ 即做一件事的 ‘ 缘故 ” ’ ⑩ 亚里 士多德提出的 “ 质料 ” 在思辨语法中成为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 词 ”,“ 形式 ” 成为词与 词 之间的 “ 结合 ” , “ 动力 ” 则是 “ 说话人的大脑 ”,“ 目的 ” 在这里表现为 “ 一个完整 思想的表达 ” 思辨语法学家进一步指出 , 句子的可接受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关的词类必须能够 组成一个句法结构例如名词和动词的结合词 必须显示出适当的屈折变化范畴作为 个别的词汇单位的词 必须相互间在意义上能够搭配 例 如 , 黑色的帽子在 搭配关系上是合适的 , 而范畴的帽子虽然其语法形式并不错 , 也是 形容词修饰 名词 , 但在搭配关系上却是不可接受的 , 所以是不合适的 。
思辨语法学家还首次使用了 “ 主语 ” 和 “ 谓语 ” 这 两个句法术语 主语和谓语被用来表示基本句子结构中两个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 句子的其 它成分则要么和主语有关 , 要么和谓语有关 例如这样一个句子 , 白色的苏格拉底跑得好 , 主要成分是主语和谓语 , 则修饰 , 修饰 思辨语法学家在句法关系分析中常用从属成分 “““ 和满足从属成分的 成分或终止成分这两种成分来概括句子中各种成分 从属成分和满足成 分可以由下列结构关系表 明⑥ 从属成分满足 成分 动词谓语主格的名词主语 动词宾格的名词宾语 形容词名词 副词动词 名词所有格的名词 这种区分的重要之处在于确认了句子结构中的关系 , 即词与词之 间的支配关系 从属 成分和满足成分还可以用来区分从句和主句 如果苏格拉底跑的 话是一个从属成分 , 因为读者或听者在将这句话作 为完整 的意思接受之前 , 总有一种对 方言之 未尽的感觉 思辨语法 中的 “ 及物 ” 和 “ 不及物 ” 概念与 使用 这两个术语以及目前 使用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并不相 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