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词论的承传与评价.pdf
3页中国韵文学刊年第期 李清照 词论的承传与评价 薛祥生 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 , 是针对北宋中期以来词的诗化倾向而发的 它总结了唐五代 尤其是北宋以来词的创作和批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 明确提出了词 “ 别是一家 ”的理论, 阐明 了词有别于诗的艺术特质 , 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它的理论价值 , 学者们已发 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 而她的词论的承传问题 , 似乎还没人做过专门论述 , 我想就此谈点个人 认识 第一关于词 “ 别是一家 ”理论的承传 早在北宋中期 , 苏轼就说过他的词 “ 自是一家 ” 自是一家 ”与“ 别是一家 ”看来近似, 其实 内涵完全不同 苏轼的“ 自是一家 ”说 的是他的词同柳永词的区别 , 指的是词派 而李清照的 “ 别 是一家 ” 讲的是词与诗的区别 , 指的是词体 它们之间只是字面相似 , 在理论上没有承传关系 和李清照词 “ 别是一家 ”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李之仪 的词跋 , 他在《 跋昊思道小词 》 中说 “ 长短 句于遣词 中最为难工 自有一种风格 , 稍不如格 , 便觉姐龋 这里所说 的 “ 自有一种风格 ”, 就是 说词和诗不同 , 它有 自己的风韵和音律 , 和李清照词 “ 别是一家 ”词论的精神基本相同。
李之仪 生活的年代比李清照稍早一点 , 可以说李之仪的长短句 “ 自有一种风格 ” 是李清照词 “别是一 家 ”理论 的先导 词 , 作为配乐歌唱的一种文学样式 , 几乎是从它一定型就要求它协音律 五代后蜀欧阳炯 花间集叙说花间词 “ 名高白雪 , 声声而自合莺歌响遏青云 , 字字而偏谐凤律 这里所说的 “ 字字偏谐凤律 ”, 说的就是花间词都谐音律 在词学批评史上 , 欧阳炯第一次谈到 了词的协律飞 问题 北宋前期 , 虽然出现了像柳永那样精通音律的词人 , 但在词学批评中却很少有人涉及词 的协律间题 到了北宋中 、后期, 强调词须协律的人多了起来 , 几乎成了词学批评中一个热门话 题 晃补之说“ 东坡词 , 人谓多不谐音律 ”, 他虽然不同意这种说法 , 而它却反映了不满苏轼以 诗为词 、 不谐音律者大有人在 陈师道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说 “ 退之以文为诗 , 子瞻以诗为词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虽极天下之工 , 要非本色 和陈师道不同 , 李之仪则从正面论述 了词须协 律问题 前面 已引过他所说的词 “ 自有一种风格 , 稍不如格 , 便觉姐龋 ”的“ 风格 ”和“ 格 ”, 讲的就 是词的风格与格律 , 也就是词的风格与音律 。
那胃 “稍不如格, 便觉胡龋 ”, 说明了对于词来说 , 协音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这也可以看作李清照词须协音律的先导 至于大最词人 , 他 们在政府所设的音乐机关大最府中供职 , 奉命讨论古音 , 审定古调 , 整理或创制新的词的谱式 , 对词的创作和批评也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李清照词 “ 别是一家 ”、 应当协律的理论 , 就是在这种 社会背景下 , 在前人词字批评的基础上 , 创建起来的 李清照论词对音律极为重视 他批评东坡词为 “ 句读不葺之诗 ”, 认为 “别是一家” 的词 , 在 协音律方面 , 要严于诗 她指出“ 盖诗文分平侧 , 而歌词分五音 , 又分五声 , 又分六律 , 又分清浊 轻重 ”, 而且要严守四声 , 协韵 “ 可歌 ”五音、清浊、轻重的涵义是什么, 李清照未加解说 , 不过从 张炎的 词源 等书中可以推知 所谓五音, 指的是唇音 、齿音、喉音、舌音和鼻音 由于发音部位 不同 , 当然表达的声情也不同 李清照的《 声声慢》用齿音多至四十一字 , 就是因为齿音适合她 “ 以啮齿丁宁之口吻 , 写其郁伊倘祝之情怀 夏承煮语 这是最典型的例子 所谓五声 , 指宫 、 商 、 角 、 微 、 羽 。
加上变微 、变宫为七音 相当于普通音乐的 、、、、、、 七个音阶 , 和工尺谱 的上 、 尺 、 工 、 凡 、 六 、五、 乙七声 ①六律概指十二律 据《乐纬》说 “ 六律指黄钟 、 太簇 、 姑洗 、 羹 宾 、 夷则 、 无射 六吕指大吕 、 夹钟 、 仲吕 、 林钟 、 南吕 、 应钟 阳为律 , 阴为吕 , 总谓之十二律 以 七音乘十二律 , 得八十四调 , 谓之官调 如黄钟宫 、 中吕调之类 , 这些宫调在柳永 、 周邦彦 、 姜夔 等词人的词集中尚可见到 , 而它的唱法今天已无从得知了 不过 , 宫调与声情 , 关系至切 詹安 泰先生论之甚详 , 这里不再多及 至于清浊轻重 , 各家说法不一 张世南《 宦游纪闻》说 “ 轻清为 阳 , 重浊为阴 夏承熹先生也说 “ 清浊则即元人论曲之阴阳 而陈声聪先生则说 “ 仄声为重 音 , 平声为非重音 , 阴声为清音 , 阳声为浊音 并特别声 明 “ 旧说有以 ‘ 声之浊者为阴声 , 清者为 阳声 ’适得其反, 不可从 《 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本人不谙音韵 , 不敢妄论 综上所述可知 , 李清照论词不仅涉及宫调音韵 , 还涉及字声 , 对词 的音律确实非常重视 。
夏承蠢先生在《 唐宋词 字声之演变》中说温飞卿已分平仄 晏同叔辨去声 柳三变分上去 , 尤严于入声 清真用四声 , 益多变化 宋季词家辨五音 , 分阴阳 , 而肇端于李清照 “ 李易安论词 云 ‘诗分平仄, 而歌词分五 音 , 又分六律 , 又分清浊轻重 ’此较柳、 周四声之律益严矣 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清照论词 的 创造性 , 同时也可以看到清照词论承前启后的承传关系 在词必协律方面 , 李清照词论影响很大 刘克庄说 “ 词 当协律 《 跋刘澜乐府》张炎说 “词之作必须合律 《词源》卷下 “ 杂论 ” 沈义父认为 “ 盖音律欲其协 , 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 《乐府指迷》至于清代学者 , 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 沈祥龙《论词随笔》 说 “词贵协律与审 韵 律欲细 , 依其平仄 , 守其上去 , 勿强改也 韵欲纯 , 限以古通 , 谐以今吻 , 毋混 叶也 律不协则 声音乖 , 韵不审则宫商乱 虽有佳词 , 奚取哉 ” 由此可见 , 词须协律是古今词论家的共识 李清 照强调词须协音律 , 道出了词体的基本特征 , 规范了词的创作 古人云 “ 规矩立而后天下有良 工 , 衔勒齐而后天下无泛驾 。
有 了严格的创作准则 , 才能产生李清照这样饮誉古今中外的词擅 名家 , 所以不能说她强调词须协音律是形式主义 第二关于词须重铺叙尚典雅崇故实的承传问题 李清照不仅重视音律 , 也重视词的语言 、手法和艺术风貌她在指 出 “ 乃知词 别是一家 , 知之者少 , , 以后说 后晏叔原 、 贺方回 、 秦少游 、 黄鲁直出 , 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则专主情 致 , 而少故实 , 譬如贫家美女 , 非不妍丽 , 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 , 而多疵病 , 譬如良玉有瑕 , 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这段话看似明白 , 但后世学者在理解上却存在严重分歧 有人认为这表明李清照主 张保持婉约词的传统风格有人认为这种填词法度正反映了当时 “ 正统 ”派词人的创作实践, 总 结了这部分作家的经验 , 对词的艺术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有人认为这说明她主张 “ 词须典雅 , 有 情致 ” 还有的学者进一步引申说 , 所谓 “ 情致 ”指的是词情, 即词的内容 诸如此类 , 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 , 词是配乐歌唱的 , 它包括音乐与文学两个因素 如果说词须协律是李清照词论对词 的音乐方面的要求的话 , 那么上边这段话则是她对词的文学性的要求 , 是兼指词的艺术手法 、 艺术语言和艺术风貌诸多艺术因素而说的 。
所谓 “ 晏苦无铺叙 ”, 是说晏叔原词多小令 , 多直接 抒情 , 没有运用铺叙手法 李之仪在《跋昊思道小词》中说唐五代词 “ 大抵以花间所集为宗 , 然 多小闯 至柳普卿始铺叙展衍 , 备足无余 , 形容圣明 , 千载如逢当日 李清照批评晏叔原词 “ 苦 无铺叙 ”, 从另一方面说就是要求词的创作要适当运用铺叙手法 这不仅表 明在词的写法上 , 他 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抒情 , 要求词要扩大内容 , 讲求叙事艺术 , 在写作手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 同时也表明她对柳永以来词的铺叙艺术经验的总结 , 对李之仪词论的承续 所谓“ 秦则专主 情致而少故实 ” 和 “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 ”, 说的是词的语言 , 具体一点说 , 是指词的用典而说 的 李之仪曾说晏殊 、 欧阳修和宋祁之词 ,“ 字字皆有据 , ,, 李清照词 “ 尚故实 ” 的主张 , 与李之仪 的观点相近似 当然 , 这并不能说明李清照完全接受了李之仪的词学思想 , 因为黄庭坚也说过 “诗词高胜, 要从学问中来 ” ② 而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又主张 “ 无一字无来历 ”, 李清照词须 “ 尚 故实 ”, 在接受李之仪词学思想影响的同时 , 很显然也受到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 。
但从词 的语言 来说 , 李清照批评黄鲁直词 “ 即尚故实而多疵病 ”, 又指出秦少游词 因 “ 少故实 ” 而 “ 乏富贵态 ”, 再联系她批评柳永词 “词语尘下”来看, 李清照之所以要求词 尚故实 , 目的在于追求词的语言的 典雅优美 , 雍容大方 , 使之呈现浑厚和雅的艺术风貌 据《 画漫录》 载 , 晏殊曾以 “ 殊虽作曲子 , 不 曾道 ‘彩线墉拈伴伊坐’ 责难柳永, 表明晏殊否定低俗 , 追求高雅 北宋 中 、后期 以来 , 词坛上 盛吹 “ 复雅 ”之 风 , 李清照要求词的语言典雅优美 , 和当时 “ 复雅 ” 的时代倾向大体一致 张文潜 评贺铸词说 “ 方回乐府 , 妙绝一世 盛丽如游金张之堂 , 妖冶如揽墙施之袂 《东山词序 》李 清煦所说 “ 贺词苦少典重 , 是批评贺铸词的稚艳的词风 , 要求词要写得典雅庄重 从这三方面来 看 , 可以看出李清照不仅重视词的音乐性 , 同时也重视词的文学性 , 重视词的艺术美 , 她对词 的创作的要求是既严且高的 诚如夏承煮先生所言 “ 李清照这篇文字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 , 其实是足以代表当时 多数人的见解的 ③她对李之仪词论的承传 , 就是典型的例子 。
当然 , 他们也有不同 , 词 “ 别是 一家 ”, 在李之仪那里是论据 , 而在李清照这里是论题 , 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可见李清照词论对 前人词学思想的承传是立足于自己的创造的 , 所以她的词论系统性和理论性强 , 对后世影响也 就大 , 从宋末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中可以看出来 前边 已说过 ,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讲 “ 论词 四标准 ”时, 第一条是 “ 音律欲其协 , 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 ”, 几乎是照搬李清照的《 词论 , 第二 、 三条的 “ 下字欲其雅 ”和“ 用字不可太露 ” , 也可以在李清照《词论》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至于沈义 父所论 “康柳得失”、“ 姜词得失 ”等, 在论述方式上 , 也和李清照论晏 、 贺 、秦、黄 四家词有相似之 处 仅仅从这一个例子 中就可以看出 , 李清照词论对中国词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和多 么深远 因此 , 我们把它看作中国词学批评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专论 , 也未必 是过誉吧 但也必须看到 , 李清照的词论是她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 , 自然有她的时代局限和不足 , 同 王渔洋一比便可以看出 王渔洋对李清照是非常推崇的 , 崇拜到对《漱玉词》 “ 依其原韵尽和 之 。
他论词崇婉约 这一点和李清照相 同但不抑豪放 , 不仅如此 , 他还对词的各种风格流派采 取兼容并包 、取其所长的态度 他说词有 “ 诗人之词 ”、“ 文人之词 ”、“ 词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