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安交通大学后勤社会化情况介绍.doc
15页西安交通大学后勤社会化情况介绍 实施一把手工程 构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新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徐通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有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逐步理顺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就更为迫切 回顾我校后勤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学校后勤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的服务保障,必须服务并适应学校不断深化的各项改革,与时俱进所以,我校的后勤改革一直是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以服务育人为宗旨,根据国家高校后勤改革的精神,不断思考探索,并勇于实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步踏实地推进学校后勤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后勤改革实践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后勤作为高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坚强的后勤保障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服务所面临的市场经济规律与计划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尖锐高校后勤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后勤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深化学校的后勤改革,使后勤成为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我校后勤改革主要经历了后勤管理模式、后勤管理体制和后勤运行机制三个阶段的改革 (一)确立“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后勤管理模式 1992年,学校后勤在任务和经费承包为主体的单项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撤销了原来的总务处和伙食管理处,成立了总务办,代表学校对总务后勤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提出转换机制,深化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思路,逐步实行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量体制通过改革,总务办机关精简了23%,原来的17个行政科归并为8个中心(部)并根据各中心业务与经济活动范围,将8个中心划分为“经营型实体”、“经营服务型实体”和“管理服务型实体”等三种服务实体,引入企业化管理,改革初步实现了事企分开、管理职能与服务实体的分离。
服务实体的转型,开始改变后勤从“等、靠、要”的行政拨款向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的“争、创、交”方向的转变改革不仅减少了学校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后勤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总务部门除每年承担600名临时工和20%正式职工的工资及全部奖金外,而且每年还为学校减支200余万元,上缴300万元,自己每年还平均投入近400万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 新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的后勤能够按市场的规律去运行这不仅使后勤熟悉和了解了市场的规律,调动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稳定了后勤队伍,而且拓展和丰富了后勤服务的内容和空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相应的保证 但是,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学校后勤中甲乙方的责、权、利不清楚也越来越显现 (二)建立“甲乙方分开,收支两条线”的后勤管理体制 学校根据“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中甲乙方不分的实际,为理顺关系,1998年撤销了原总务办公室,成立了后勤管理办公室作为甲方代表学校对校内后勤进行规划建设、经济核算、质量监控、协调指导;对外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职能后勤管理处成立后,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管理人员和职工,把竞争机制引入后勤管理,实行了企业化管理。
改革后的后勤各中心拥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及物质调配权,实行收支两条线,与学校财务处直接结算新体制大大地调动了各中心的积极性,它们一方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经营服务项目,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通过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1999年学校后勤的各项工作有了明显变化除水、电、暖等的供给均好于往年外,学校后勤完成了学生三、五食堂的改建任务,并成为陕西省标准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年共保质保量完成87项,完成了三年半的工程量,其中,完成工程总额1376.69万元,比1998增长350%;水费回收155.3万元,比198年增长39%;电费回收578.9万元,比1998年增长8%;暖气费回收90.06万元,比1998年增2.5%;蒸气费回收32.85万元,比1998年增长630%;后勤办8个中心上交水、电、气费135.25万元,比1998年增长118%;水费支出570万元,比1998年减少11%;电费支出1228.33万元,比1998年增长10%;减免增容费,节支148.5万元;调整用电类别收费比例,节支17万元;家属区楼道灯改为声光控制,节支10万元;上缴学校资金113.2万元,比1998年增长61.75%,上缴人员工次186.38万元,比1998年增长142%,实现了70%职工的工资、奖金自负目标,为2000年实现全部人员工资自负打下了基础。
(三)成立后勤集团,按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运行,使我校后勤基本实现了成建制的剥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的精神,我校认真贯彻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探索多样化的后勤改革模式,为后勤服务系统成建制地从学校管理系统相分离创造条件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校以3000万元资金,率先登记注册西安交大后勤产业有限公司,以此为母体,组建了后勤产业集团,并于2000年4月8日正式成立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第一个探索者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运作的后勤社会化,不仅正在有力地转变着后勤职工的观念,极大地调动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后勤集团的成立,为我校后勤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创造了条件通过后勤社会化,使学校沉睡了十年的“南洋大酒店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同时,建成三个大型学生公寓群,使我校已实现学生宿舍和教工生活小区的物业管理。
在搞好学校后勤保障的同时,我校后勤集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招标承担了西安理工大学新食堂的经营管理同时积极主动与长安县合作建立蔬菜基地,以高质量的蔬菜,低成本的管理,提高后勤企业的效益 二、我们的体会和建议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后勤改革发展的趋势,但后勤社会化改革离不开外部的社会环境所以后勤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既要大胆改革,又要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理顺校内管理体制,转换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校内大后勤的概念和体系,又要考虑高校后勤的历史和特点 (一)立足于后勤服务逐步社会化的大趋势,将学校后勤纳入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积极稳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事业 我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通过改革,使人们的观念从计划经济的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福利型“无偿服务”转变到“有偿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新观念我们认为,后勤改革的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市场配置资源,强化质量和效益意识,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精兵简政,减员增效,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加强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服务,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监控制度,正确处理好学校、服务对象和后勤系统的利益关系。
要通过后勤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通过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为后勤社会化创造条件,促使大后勤产业的形成,逐步形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的第三产业集团,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管理模式入手,通过管理模式确定新的后勤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为此,学校后勤成功地走过了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之路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不断深化的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从大学办社会真正走向社会办大学,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的后勤改革一定要保持后勤改革的目标与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产业化改革,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 建立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社会服务市场规范、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刻不容缓目前高校后勤企业还有别于社会上物业管理公司等面向社会的服务型企业,所以,它还必须要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在彻底转变计划经济的一些陈旧观念的同时,还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要不断提高服务的业务水平和服务保障的质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四)高校后勤改革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我校后勤事业作为学校事业的五个支柱之一(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产业),一直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我校后勤服务为学校事业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学校累计投入学校后勤的经费约2亿多元同时,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企业作为市场的独立法人单位,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经营的风险所以后勤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占用的学校资源的经营风险和增值保值、自有资产的积累等问题,以及引进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有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探索和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西校区管委会、各院(部)、处及有关单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党和国家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改变高校办学模式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和《陕西少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陕政办发[2000]41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完成社会化改革第二步的目标任务,经研究同意,现就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后勤社会化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敢于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实质性改革,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彻底改变高校办学模式。
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正确处理好以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原则 二、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推进后勤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 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校内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完成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分离,学生公寓的开发与建设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后勤设施制约学校发展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还需加快在管理体制上要真正实现事企分开,规范分离;要进一步明确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做好对全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在去年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还须将全校其他的经营服务实体,包括劳动服务公司在内全部纳入后勤产业集团;由后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