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载敌我识别系统.pdf
8页机载敌我识别系统机载敌我识别系统(airborne identification of friend or foe sy stem)辨别敌我飞机的机载电子系统它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成,询问器是发射询问信号和接收己方飞机应答信号并显示应答标志的设备;应答器是接收己方询问信号并发射应答信号的设备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飞机上只装应答器,飞行员依靠目视识别或借助通信系统从地面指挥所获知目标飞机的敌我属性询问器置于地面站,只能由地面雷达站完成识别飞机的任务现代多由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信标系统兼任地对空识别现代歼击机普遍装备了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成的机载敌我识别系统机载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机载火力控制雷达发现目标后,询问器以预定的频率发射询问信号,目标飞机的应答器接收询问信号后,经解码、识别、放大、调制,以另一预定频率由其应答器自动发射应答信号询问器接收的应答信号经混频、放大、检波、解码后输入火力控制雷达显示器询问器与雷达同步工作,当雷达收到目标回波时,询问器也收到应答信号,在显示器上目标回波亮点旁边出现较强的应答标志,根据标志的有无可以辨明目标是我方还是敌方的飞机为防止敌方的欺骗干扰和提高敌我识别的可靠性,询问器和应答器信号都采用脉冲密码,因而应答器只对己方的询问予以应答。
机载敌我识别系统不仅能完成飞机之间的敌我识别,还可与地面武器系统、舰艇的敌我识别系统配合工作,以完成空对面、面对空的敌我识别根据装载位置和识别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地面识别系统、机载识别系统、舰载识别系统:①地面识别系统,用于对飞机、舰艇的识别和坦克之间的识别;②机载识别系统,用于飞机之间的识别和对地面、水面目标的识别;③舰载识别系统,用于舰艇之间的识别以及对空中目标的识别它们构成了地面、空中、水面统一的雷达敌我识别体系雷达敌我识别系统,是由询问机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通过问与答的方式,获得识别信息当雷达发现目标后,即控制询问机向目标发出一组密码询问信号如属己方(或友方)目标,目标上的应答机对询问信号进行解码,然后自动发回密码应答信号询问机对应答信号进行解码后,输出一个识别标志给雷达显示器,与该目标回波一起显示出来,从而确认为己方目标如属敌方目标或非合作目标(指没有装本系统应答机的目标),则解不出密码,雷达显示器上只有目标回波而没有识别标志由于它采用有源问答的工作方式,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达到较远的作用距离,且不受目标反射面积大小的影响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频率传输,避免了地物、海浪和云雨等杂波所产生的干扰。
它还能传输目标的呼救信号、编号和高度数据等其他信息,以及利用应答信号探测和跟踪己方目标,所以雷达敌我识别系统也称二次雷达或雷达信标但它不能探测非合作目标对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的主要要求是:①询问和应答信号的密码数量多,变换灵活,保密性强;②识别范围和对目标分辨能力要与所配雷达相适应;③识别的可靠性高,互相之间干扰小等德国军方正在寻求能够帮助步兵在城区作战等环境下识别敌我和减少误伤的技术在德国的大型敌我识别项目(称为 2EPF) 中就包含了一种徒步士兵识别装置(DSID) DSID 包括激光询问发射器和对激光作出回应的射频应答器德国国防部希望购买大约10000 套系统,主要用来装备那些驻扎在海外的士兵每个士兵都将在他的武器上安装询问器激光发射器,而在肩膀上绑一个应答器使用者首先将激光束投射到希望识别的人的身上,并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如果对方是自己人,则会用应答器进行回应,数据经过编码后通过射频传回这样,士兵可以识别出正在用枪瞄准着的这个人是朋友还是未知的敌人国防部某高级官员称,根据估计, 战场上与作战有关的死亡中大约有20%是由误射造成的这是应该避免的并必须受到特别关注的事情军方相信DSID 这样的系统将会改善士兵的态势感知能力。
在城区的军事行动中,这种新的系统在防止友军火力误伤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DSID 将是为德国未来项目中的徒步士兵采购的成套装备中的一部分德:国国防部为它赋予了很高的优先级别,希望这种新的系统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与德国一道联合采购这种系统此外,还希望北约盟国能够将这种装置作为一种能在战场上保护士兵的新式装备来接受,并帮助实现这种装备的标准化该官员进而表示,这种技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同样有用在过去 2 年中,德国.军方投入了大约300 万欧元开发DSID ;而工业界也投入了150 万欧元 DSI .D 的主承包商是莱茵金属公司下属的 0erlikon Contraves 希望从德国联邦国防采购局赢得新的研发合同,并对这种装置进行小型化和其他改进据0erlikon Contraves 公司主管透露,北约在一份标准化协议中已明确提出了对这种系统的需求目前,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已经对这种系统表现出了兴趣2005 年 11 月, DSID 在视距达到1km 的野外进行了试验,国防部官员以及其他专家现场观看了该系统的演示据称,尽管该系统还处在研究和技术发展阶段,但是它已经相当成熟。
预计这种系统将在2009 年或 2010 年投产但是,这些系统的成本还不清楚美军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张英杰 宋彤 美军战场敌我识别系统是一种旨在加强战场敌我识别能力,减少误袭 误伤事件的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英国驾驶员史密斯被自己的 学员误认为敌机而击落,引起了世界对敌我识别技术的重视,不久,美国 便在 50 年代研制出了第一代战场敌我识别系统——MK型敌我识别器 近年 来,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已越来越 不适应现代的战场环境,战场上误袭误伤事件频繁发生据有关资料统 计,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28 起误伤事件中,有 11 起是由于目标识别错误造 成的,占误伤总数的 11%惨痛的教训, 迫使其成立了三军“联合战斗识别 管理办公室”、“陆军识别计划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军兵种改进、研制 更为有效的战场敌我识别系统,要求其必须具有在空中和远距离上、低能 见度及夜暗条件下识别己方(或友军)车辆,又不会将其位置暴露给敌方 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美军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制取得了较大进展, 其发展呈现如下三方面特点: 一、逐步淘汰 MK正型敌我识别系统MK型战场敌我识别器,属于“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它使用口频 段, 通过电子应答方式来达到识别敌我的目的。
其工作过程是:当目标进 入雷达的覆盖范围后,识别系统的天线(即询问器)用1030 兆赫频段发出 一串脉冲询问信号,目标需用转发器和1090兆赫频段回答一编码信号若 回答信号正确,则被判定为“友’;若回答信号不正确或不予回答,则被判 定为“敌” 这种系统虽在性能和结构上经过多次改进,但在现代战场上仍暴露出 许多弱点首先;现代战场电磁环境复杂,使用口频段固定频率问答,信 号易被敌捕获,进而遭到诱骗、干扰和攻击;其次,“非线式”战场上,敌 我相互交织,多目标同时应答,必然导致“同步干扰”;再次,现代战场 范围广阔,远距离交火,超视距打击,由于系统识别距离有限,必然使其 “力不能及”;最后,世界军火交易广泛,敌对双方或其同盟军可能拥有相 同武器装备,使传统的 MK型敌我识别装置误敌为友因此,传统的 MK型 敌我识别系统已不适应现代战场的要求,将逐步被淘汰,但美军列装数十 年,装备数量庞大,要彻底更换需耗资100~150亿美元以上,因而今后还 将使用一个过程 二、广泛应用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 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也属于“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是对 MK型识别系统的重大 “ 改进” 美国综合电子战计划执行局在1991 年和 1993 年两 次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工程研制招标中,在美国众多的竞争厂家中,选择了 麦道电子公司研制的“巴斯”战场自动可靠识别系统。
该系统由一个采用扩 频技术的毫米波发射机组成,并与武器的火控系统随动其工作过程是: 当发现目标后,射手按下激光测距按纽,毫米波发射机同时启动,对目标 发出询问信号, 若接收机接收的是当日的数字代码以及唯一的识别信号,则 为“友”,否则为“敌”此系统与传统的MK型识别系统及采用激光、红 外识别技术的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隐蔽性好,被探测概率低 首先是其发射的信号功率很小,只能由装在武器瞄准具上的高灵敏度天线 接收到;其次是采用了扩频技术,使信号淹没在噪声之中,同时使用协同 方式,减少了辐射时间,使敌方的侦测接收机难以截获,消除了敌方潜在 的诱骗与模仿二是波束窄,可避免多个目标同时识别造成的“同步干 扰”三是作用距离远,适应性强该系统的作用距离为16~18 公里,在 烟、雾、雨、雪等恶劣战场环境中仍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此外,该系统 还可得到圭球定位系统及“快定”电子对抗系统的支援因此美陆军决 定, 1994 年度订购 45 套地对地识别系统和10 套空对地识别系统, 1995 年 第三季度小批量生产1600 套,1996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利用3 年时间逐 步取代 MK型敌我识别系统 三、全力发展数字化敌我识别系统 为了适应数字化战场建设的需要,美军正在研制一种“非协同式”数字 化敌我识别系统。
它没有询问和应答信号的交互过程,目标的真伪判定由 己方直接做出其工作过程是:射手把在瞄准具中宣接看到的或经信息处 理机提取的目标特征输入电脑,与目标固有的信息参数相对照,初步作出 目标性质的判定;尔后再与数字化信息网作信息交换,作出“敌我”性质 的二次识别譬如在地面目标的识别过程中,射手发现一辆坦克,经初步判 定为德国的“豹2”式坦克, 但这辆坦克是盟友,还是敌人从盟友那里购买 的相同装备呢?这就需要通过“战况报告系统”查阅数字化地图得到二次 敌我识别所谓“战况报告系统”,就是通过遥测卫星将其覆益方圆200 公 里范围内的地面活动目标 (如坦克、 步战车等) 位置信息,实时标在以“代 码”为标志的数字化地图上通过查阅地图, 若此时此地有盟友的“豹2” 式坦克即为“友”,否则为“敌” 数字化敌我识别系统由于采用了“非协同”技术,其被截获率几乎为 零, 因而将从根本上消除被敌截获和诱骗的可能性;同时它与数字化通信 网、 数字化地图、武器人控系统“联动”,具有识别的实时性、准确性和 可靠性,大大提高了火力的反应速度因此美军把“从根本上解决敌我识 别, 消灭误袭误伤”的希望, 寄托在数字化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的建设上。
经 美军研制人员历时两年多的开发研制,该系统已获得了五角大楼的初步认 可 虽然这套包括数字化扫描系统和遥测定位系统的“战况报告系统”较 为复杂,只能运行在大型计算机上,系统的微型化过程还很艰难,在实战 中还不能得到应用,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它将彻底取代传统的敌我识别系统,使现代化战场上的敌我识别系统进入一 个新阶段单兵系统来源:互联网责编: 作者: 时间: 2003-11-30浏览: 280 评论: 0 【大 中 小】系统英文名称:Individual-soldier system 研制国家: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荷兰等关键词: 单兵系统、士兵系统、LW 、FIST、LAND 125 系统简介 : 研制单兵系统的设想最先是美国陆军于80 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给士兵配备这种系统增强士兵五大作战能力,即杀伤能力、机动能力、指挥控制能力、耐久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战无不胜为实现这一目的,美陆军开始实施“陆地勇士”计划接着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国也相继推出各自的单兵系统计划1 系统组成在发展单兵系统的许多国家中,美国是开展最早、进展最快的国家,因此,本文详细介绍美国的“陆地勇士”系统,简要介绍其它国家的单兵系统。
陆地勇士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综合头盔子系统、士兵计算机/ 电台子系统、软件子系统、武器子系统、防护服与单兵设备子系统综合头盔子系统 (IHAS) 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