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104292903
  • 上传时间:2019-10-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 作者:李朝旭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决定/忠守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根据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关系的满意度和关系质量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关键词: 爱情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亲密 激情 决定 忠守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当今世界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智力的学者,曾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亦有人介绍之(李其维、金瑜,1994,1995;万明钢,1995)他不仅在人类智能研究领域内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对爱情的本质和有关问题也进行了出色的探讨 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love)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心理学上探讨的爱情要比实际生活中的含义更加宽泛,可以是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不仅仅指狭义的男女两性之爱。

      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社会人际感情的核心(沙莲香,1987),并且指出应该开展对社会感情的研究,使它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一、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斯腾伯格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爱情这一个心理学构念有三种成分,斯氏将三种成分形象地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 ⒈亲密成分(Intimacy) 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研究表明(Sternberg & 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ion) 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

      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 ⒊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面 总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决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1986)。

      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决定/忠守是“冷却”的它们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参见表1所作的具体说明)斯腾伯格还对三种成分各自的历程进行了描述,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加以整理,故在此不作介绍表1 爱情成分的特性比较 特性维度 爱情成分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稳定性 稍高 低 稍高 有意控制程度 适中 低 高 体验的明显度 变化不定 高 变化不定 在短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适中 高 低 在长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高 适中 高 在各种喜爱关系中的普遍性 高 低 适中 心理生理卷入 适中 高 低 对意识察觉的易感性 稍低 高 稍高 可以看出,斯腾伯格这里所用的“成分”一词并非指代心理过程,而是说人类的爱情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区分,或者干脆称之为三个维度似乎更为恰当。

      根据这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可以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见表2的归纳,其中正号代表成分的存在,负号代表成分的缺乏)表2 爱情的类型 爱情类型 爱情成分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无爱(Nonlove) - - - 喜爱(Liking) + - - 痴迷的爱(Infatuated love) - + - 空洞的爱(Empty love) - - + 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 + + - 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 + - + 愚昧的爱(Fatuous love) - + + 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 + + + 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

      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这就是该理论的基本三角形原理二、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只一个的三角形,于是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也就是说,一个爱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三角形,它们在爱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几种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⒈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 在两人关系中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来说,还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他(她)的爱情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⒉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 因为人际感情必然至少涉及两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单向的,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⒊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一个人关于“人对己”感情的认识,相对于另一人来说,就不是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三个对子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三角形与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间的重合情况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之间的匹配情况如何,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之间相符合的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到对关系的满意与不满意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斯腾伯格和同事又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实证研究(Sternberg & Barnes, 1985)他与同事取耶鲁大学24对恋爱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鲁宾喜欢量表》、《鲁宾爱情量表》、《拉文格人际卷入量表》以及自编的《关系质量问卷》为材料,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效标(Criterion) 是“关系质量”,最初包括关系满意度等十三个方面,后来经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处理,结果采用了其中八项指标预测源(Predictors)是被试的四个简单分数:①己对人②人对己③自己对理想中的恋人④理想中的恋人对自己的感情评定,以及从中计算出来的各种差异分数:被试内的六个差异分数和被试间的八个差异分数研究结果表明: ⒈理想中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同样地影响关系满意,但不如后者影响作用大。

      ⒉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己对人的感情同样地影响到对关系的评价 ⒊六个比较水平(CL)中的五个都与关系满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传统的标准比较水平(Thibaut-Kelley, 1959),即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与自己对理想中的对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较水平有更强的预测力 ⒋在所有六个比较水平中,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自己知觉中的理想对象对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对关系满意最有力的预测源 ⒌己对人的感情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比两个人实际的感情差距(被试间差异分数)更能预测关系满意 ⒍四个简单分数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内部相关,表明个体各种感情以及对感情的知觉有较高的对应程度(相容度) ⒎有关理想对象的评定明显优于对实际对象的评定但是,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评定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平均起来看,虽然现实关系未达到理想的标准,但是并未因此而认为关系是不合适、不对称的 ⒏通过个体对实际对象、理想对象之间的感情评定来比较精确地预测浪漫关系的满意是可能的 此外,斯腾伯格还提出了“行动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不将“爱情三角形”转化成“行动三角形”(即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三种成分),那么,不管当事人是不想转化还是缺乏转化的能力,都会造成两人知觉上的出入,最终势必影响到整个关系。

      行动的成败既会反作用于自己三种爱情成分的水平,以及导致其它行动的产生,又会引起另外一人的爱情三角形和行动的改变所以,斯氏意味深长地指出(Sternberg,1986):“若没有了表达,则最伟大的爱情也会随风而去 “三、对该理论的基本评价 在斯腾伯格之前研究爱情的社会心理学家以鲁宾(Zick Rubin)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喜欢和爱情进行区分,并编制出量具,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是他对爱情的探讨集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斯氏的工作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该理论所提出的亲密、激情、决定/忠守这三个维度使我们对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也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即我们可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