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重点知识汇总——古诗三首.pdf
5页《古诗三首》 元日 一、朗读断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词语理解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桃木板,意在祈福灭祸 三、会认的字 屠 苏 旧 符 四、课文解读 1. 《元日》 这首诗中, 用的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 (找出本诗的诗眼) ? “暖”字是本诗的诗眼, 用的最精炼传神 暖字既指诗中新年到来, “春风送暖”,也寄托了作者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 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2.再读古诗,想想“春风送暖”的“暖意”来自哪里,从诗中哪些地 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屠苏的力量 暖暖的曈日 新春到来的温暖 3.春风送来暖意,千家万户除旧迎新,除了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接新 的一年,还有没有别的深层含义? “春风送暖”不仅仅是对新年到来的祈盼,其中更寄托了诗人推行 新政,革除时弊,将新政的温暖送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心愿 4.《元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了宋代居民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 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 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 一、会写的字 欲 魂 借 酒 何 牧 二、多音字 行 xínɡ:(行人) hánɡ:(行业) 三、词语理解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四、朗读断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课文解读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说你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诗中,品读出行人怎样的心情? 清明的时候, 下起了纷纷的春雨, 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 心情愁闷 2.细雨纷纷, 路上的行人显得失魂落魄的, 那么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 心情是怎样的? 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 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3.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 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 中的烦闷 4.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 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 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 变得振作起来。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一、会认的字 倍 兄 独 异 佳 二、多音字 为 wèi: (为了) wéi: (行为) 处 chǔ: (处理) chù: (处所) 三、词语理解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四、反义词 独——(众) 异——(同) 佳——(劣) 五、朗读断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课文理解 1.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 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 ,更添心内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 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2.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 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 不能参加了,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