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精选7篇(可修改).docx
9页爱莲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精选7篇 ≤≥译文: 篇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甚:很,十分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可爱:值得怜爱甚:很,非常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少闻:听说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众:众多 原文: 篇二 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 篇三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爱莲说》译文 篇四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人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译文及解释 篇五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篇六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逐句翻译 篇七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人格的写照,是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9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