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选线要点、干砌矮墙、悬出路台、特殊路基处理、分离式路面、结构组合、排水设施.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姜泥
  • 文档编号:320292079
  • 上传时间:2022-07-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6.23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附 录 A(资料性)选线要点A.1 平原、微丘区的选线A.1.1 平原区选线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平面线形既不片面追求长直线,也不应轻易转弯在接近林缘和进入林地时应考虑森林植被对道路水文地质的影响;在避让局部障碍物时应注重线形的顺适纵面线形应结合桥涵、通道、交叉等构筑物的布局、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A.1.2 微丘区平面线形选线应充分利用地形协调平、纵线形的组合既不应过分迁就微小地形、造成不必要的曲折线形,也不应过分追求直线、造成纵面不必要的线形起伏A.2重丘区的选线A.2.1 重丘区的路线应随地形变化布设,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确定路线平、纵面线位的同时,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A.2.2 横坡较缓的地段,可采用半填半挖或填多于挖的路基;横坡较陡的地段,可采用全挖或挖多于填的路基应重视纵向土、石方的平衡,减少废方和借方A.2..3 路线的平、纵、横三个方面应兼顾环境保护、工程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不应因迁就某一方面而导致其他方面过多的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指标,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A.2.4 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宜采用绕避方案;对具有明显冲积现象的地段,可选择在沟口处跨越或低线穿越方案。

      A.3山岭区的选线A.3.1 山岭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为宜,按路线通过部位与地形特征可分为沿河(溪)线、越岭线、山脊线三种情形A.3.2 沿河(溪)线应结合森林管护、资源分布、地形,地质等条件,处理好河岸的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换岸地点三者间的关系A.3.3 沿河(溪)线的选线应符合以下规定:a) 路线应选择在森林管护活动频繁、火灾易发、林区内交通需求量大、便于和支岔线衔接以及地形宽坦、有阶地可利用、水文及地质条件较好的一岸;在积雪和冰冻地区宜选在阳坡和迎风的一岸b) 在满足路基设计标高的前提下,应兼顾林业生产,提高线形质量、便于施工和养护,线位宜低不宜高c) 因资源分布、不利地形和不良地质地段需跨河换岸时,应慎重选择跨河桥位,处理好桥位与桥头路线的关系d) 临河陡崖地段,采用高线位方案时,应保持纵面高低过渡的均匀性;当采用低线位方案时,应避免过分挤占河道和抬高水位e) 对冲沟发育地段,宜在下部采用直接穿越方案时,切忌直穿冲沟中部造成高填深挖f) 急流、跌水河段,如地形允许可选择适宜纵坡顺河降低线位,避免在陡峻的山腰设线;当河床比降超过允许的纵坡时,可充分利用地形展线以克服高差A.3.4 越岭线应以纵断面为主导,选线时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三者间的关系。

      A.3.5 越岭线的选线应符合以下规定:a) 垭口是越岭线的主要控制点,应在符合路线基本走向的情况下,综合地形、地质、气候等条件,从可能通过的垭口中选择标高较低和两侧利于展线的垭口b) 过岭标高是越岭线布局的重要控制因素,宽而厚的垭口宜以浅挖或不挖方式过岭,对于垭口虽高,但山体薄窄的分水岭,采用深路堑方案有可能成为更合适的越岭位置时,亦应予以比选c) 垭口两侧展线方案首先应考虑自然展线,受地形限制不得已时方采用回头展线回头展线应尽量利用山谷、支脉和平缓山坡等有利地形,避免在一个山坡上布设较多和相距很近的回头曲线d) 越岭路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平均纵坡及坡长限制均应按本规范的规定设置,不宜设置反坡A.3.6 山脊线应处理好控制垭口、側坡以及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三者之间的关系A.3.7 山脊线的选线应符合以下规定:a) 分水岭方向顺直、起伏不大时,每个垭口均可暂定为控制点;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且较频繁,各垭口高低悬殊时,宜以低垭口作为控制点,而突出的高垭口可以舍去;在有支脉横隔时,对相距不远、并排的几个垭口,只选择其中一个与前后联系条件较好的垭口作为控制垭口b) 应根据分水岭的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进行路线布设。

      分水岭宽阔、起伏不大时,路线宜设在分水岭顶部;分水岭狭窄、起伏较大时宜选择坡面整齐,横坡较缓,地质、水文情况良好,积雪、冰冻和支脉分布较少的一侧c) 两个控制垭口间应力求距离短捷、纵坡平缓若控制垭口间平均纵坡超限时,则应视具体地形,地质条件,利用侧坡山脊有利地形展线或绕行A.4地质选线A.4.1 在制定路线方案前应收集路线工程区域内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资料,并进行踏勘,进一步了解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查清它们的性状及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尽量设法绕避不良地质地段(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冻土及涎流冰等),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部位,缩短穿越长度,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A.4.2 对于大、中型滑坡或崩塌性滑坡,新建道路应采取绕避方案;改建道路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以及施工、运营、养护等方面的因素,对绕避、局部移线结合整治、临时保通方案进行比较A.4.3 对于小型滑坡,可不必绕避采用穿越方案时,应遵守顶部挖,舌部填,中部不挖不填的原则优化路线平面位置,采用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方案A.4.4 泥石流地段选线应视泥石流的规模大小、处治难易及其对道路的危害程度,结合路线等级和使用性质,分清主次、避重就轻;并根据路线跨越泥石流的不同区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选线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 路线应从山口最狭窄、岸坡稳定的流通段或冲积扇顶部(靠近流通段)通过;b) 避免采用过高的挖方边坡;c) 冲积扇下缘距河岸尚有足够布设路线的余地时,路线亦可从下缘通过,但应视泥石流发育情况采取必要的拦截措施;d) 设置桥涵构造物通过时,宜采用单孔,桥涵净空应满足泥石流最大粒径的物质顺利通过,并应考虑其堵塞、淤积及清淤条件A.4.5 岩堆地段选线应以不破坏或尽量少破坏山体的天然稳定状态为原则 对大、中型崩塌若受条件限制必须穿越时,应尽量降低线位,使其靠近平缓岩堆(堆积层)底部、河漫滩、台地通过;对于小型崩塌或碎落地段,路线宜选在堆积区以外通过,如受地形限制时,路线与陡坡之间的距离必须满足设置防护设施的需要A.4.6泥沼或软土地段选线,应符合以下规定:a) 当泥沼或软土底部的纵向或横向坡度较大时,应采取绕避方案;如受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宜选择泥沼、软土范围最窄、泥炭、淤泥层浅、底部横坡平缓、地势较高及取土条件较好的地带以填方通过b) 对封闭或半封闭的低洼泥沼,路线宜避开中央部位而选择在软硬差别不大的边缘地带通过;c) 在广阔的软土地区,路线宜远离河流、湖塘或人工渠道。

      A.4.7 多年冻土及边缘地区的选线a) 冻胀性土壤的多年冻土区的选线遵循保护多年冻土的原则,一般以填方通过在条件受限制时,应缩短其段落长度,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保护多年冻土;b) 路线宜选在平缓、干燥、向阳和积雪轻微的山坡;c) 路线应选在路基基底土质良好的地段;d) 对沿河走向的路线,宜选择在河流融区内不受洪水影响的阶地上,应避免沿融区附近的多年冻土边缘定线,争取以短的距离通过边缘地带;e) 在冻土沼泽或埋藏冰地段,路线宜从上方较窄、较薄处通过,在冰丘、冰椎,涎流冰或热溶滑坍地段,路线宜在下方一定距离之外绕行,并适当考虑防护措施A.4.8 路线通过高陡的顺层边坡时,应从坡脚以填方或零开挖方式通过,不宜开挖扰动自然边坡,破坏边坡天然稳定状态附 录 B(资料性)干砌矮墙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图B.1 干砌矮墙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尺寸单位:cm)附 录 C(资料性)悬出路台横断面示意图 图C.1 悬出路台横断面示意图 附 录 D(资料性)特殊路基处理D.1 泥沼及软土地区路基a) 软土或泥沼地区的路堤,应考虑稳定处治和沉降处治以及侧向位移处治设计。

      路堤预期沉陷到泥沼中的部分,应采用渗水性较好的土填筑b) 天然软土地基所能承受的极限高度(最大填土高度),可根据在工地作填筑试验确定c) 当路堤超过或接近天然软土地基所能承受的极限高度时,应采取适当的稳定基底的措施如换填,抛石挤淤和爆破排淤,反压护道,排水砂垫层,砂井、袋装砂井,土工布,木排等综合处理措施d) 当泥沼、软土实底有坡度时,应验算其稳定性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路堤横向或纵向滑移e) 路基最小高度,全部挖除泥炭时,填筑的路堤在沉落后应高出泥沼面不小于0.8m;部分挖除泥炭时,不小于1.2m;无泥炭地段的路堤在沉落后,应高出泥沼、软土表面以上0.5m;在淹水情况下,路堤边缘应高出水面1.0m以上,填筑料应采用渗水性土f) 软土地区路面以下地表附近可因地制宜采用粗木、木材或原木形成木排垫或土工布等分散荷载措施g) 潮湿地区土壤应避免侵蚀、位移或滑动D.2 滑坡地段路基a) 滑坡地段路基设计,应根据滑坡地区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以及滑坡的成因、规模及特征,滑动面(带)的位置、深度,地面及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以及当地的气象情势等,分析滑坡体稳定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结合施工措施确定防滑措施,综合处治。

      b) 对滑坡应以预防其发生、发展为主对于中、小型滑坡,应针对其类型、成因进行综合治理,力求根治;规模大、性质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的滑坡地段,应考虑局部改移路线,避开滑坡的危害或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c) 滑坡稳定性应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力学平衡法计算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情况下,安全系数采用1.15~1.20考虑地震力、多年暴雨的附加作用影响时,安全系数可适当折减0.05~0.10d) 滑坡防治应注重加强地面和坡面排水、防止雨水渗入和冲刷坡面、排除或降低地下水;根据条件进行滑坡体后缘减重、前缘反压措施;修建抗滑支挡构造物等D.3 泥石流地段路基a) 泥石流地区路基设计,应查明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特征、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据此确定路基通过泥石流地段的方案b) 跨越泥石流沟时,应首先考虑在流通区或沟床稳定段设桥涵跨越,并注意桥型选择和基础埋置深度通过散流发育并有相对固定沟槽时,宜按自然沟床分散设置,不宜改沟并沟c) 以路堤形式通过泥石流地段时,应考虑泥石流的冲击、淤积作用,并选用水稳定性好的渗水性土或很难渗透的粘性土填筑路基d) 固体物质来源少或为稀性泥石流的小型坡面泥石流沟,可在沉积区内或洪积扇边缘以过水路面通过,过水路面的路基横断面应为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路基坡脚应设置抑水墙以防止坡脚受冲刷。

      e) 在活跃的泥石流洪积扇上禁止使用涵洞;当泥石流规模较小、固体物质含量低且不含较大石块,并有顺直的沟槽时方可采用涵洞f) 泥石流地段路堤的高度,根据泥石流的淤积速度、水位和公路的使用期经计算确定g) 泥石流治理应加强排水,截断或引开流向泥石流沟的地表和地下水采用排导沟、导流堤、拦挡坝、格栅坝等构造物进行排导和拦截,避免泥石流对路基造成损害h) 导流工程必须根据泥石流的特性和泥石流的纵坡、弯道等地形特点设置,防止冲刷下切,宜作顺坝顺导,不宜作丁坝改挑导流工程应与桥涵连成整体,不得挤压桥孔,影响桥涵建筑物的稳定i) 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内可采用封山育林、合理放牧及支挡防护工程措施等综合防治措施D.4 崩塌与岩堆地段路基a) 崩塌与岩堆地段路基,应调查收集该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资料,查明已经发生的崩塌与岩堆的类型、成因、规模和范围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并确定综合防治措施b) 路线宜尽量避绕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