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再别康桥.docx
9页三 再别康桥课文分析《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是英国著名 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 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1922 年10 月学成回国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 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 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康桥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蛰在心中的诗人的情怀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 烟与文化》)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 年秋,徐志摩重游英国,一个傍晚,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他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寄托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在一咏三 叹、回环往复中,一种挥之不去、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始终萦绕心头全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优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和谐的韵律无不给 人以美的享受。
第1 节,写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起笔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诗人不愿惊 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作 别西天的云彩”,不仅点明了离别的时间,而且展现了广阔的空间,剑桥在霞光 笼罩之中,更显秀丽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没有一点点喧哗,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意境,诗 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基调第2 节至第6 节,描绘剑桥迷人的风光,抒发诗人无限的眷恋之情第2 节,写康桥岸边柳树倒映在水中的景象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 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诗人挚爱康桥,他的深情融注在康桥的一草一木之中,所以河畔的金柳才分外柔 媚、美丽,而且透出灵性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比作为“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也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 的感情第3 节,写康河的水草青荇”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使 得诗人情不自禁地“甘心做一条水草”感情由热爱康河发展到恋恋不舍。
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 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仅增强了水草的逍遥自在的感觉, 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 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 永久、热烈的爱恋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诗句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 验:“招摇”的水草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油油的”,让你感觉到它生命力的旺 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 的境界第 4 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诗人留学期间经常 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想依依不舍的并不限于康河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这 里曾经有过的一段美好的生活,就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这里的“梦”是对过去 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这三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诗 人的情感通过恰当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 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第5 节,写诗人寻梦的意愿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 寻找“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寻梦”“放歌”是由美景所 诱发出来的,是情不自禁的,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作者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对康桥的痴迷,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第6 节,是一个过渡,过去的一切都已流逝了,眼下就要告别康桥,情到深 处,深沉的爱恋变为沉默无语康桥的美景激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 青处,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愿望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 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 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 的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 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 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第7 节与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 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 节奏与第一节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离别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 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是其对康桥 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 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的个性美 至此,全诗也在回环往复中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在艺术上达到了很 高的境地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是:1.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 告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 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总带有“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一种寂然无声的氛围,排除了因“伤 别”而产生的沉重感,情感基调哀而不伤,增加了浪漫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 特色的意象选择一般情况下,“告别”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会看到高楼 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一种清新感整首诗作者的 情感随景物变化起伏,有淡淡的哀愁,有无限的向往,有高歌的冲动,有无奈的 伤感,有挥手的潇洒,以此表达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2. 色彩纷呈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再别康桥》就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而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 享受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绮丽的词语,创造了生动美好的 意境,如“金柳”的“金”既描绘了夕阳之美,也表现了诗人爱与美的感情,诗 人把金柳比成新娘,这个色彩缤纷的“新娘”高贵娇羞地立在了诗人面前,诗人 笃爱康桥之情在这美好的形象中包孕着,渗透着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 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使每一幅画 面都鲜明可感,温润动人3. 韵律和谐的音乐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 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 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轻轻”“油油”“悄悄”等叠字的使用,“艳影”“榆 阴”“清泉”等双声词的使用,“荡漾”“招摇”“斑斓”等叠韵词的运用,增 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整首诗物我交融、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感,让人产生如见 其人,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全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婉约,和谐自然,伴 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行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教学建议1. 本课可用一课时教读2. 加强诵读首先要读熟,形成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教师应做诵读提示,提 示节奏和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注意诗歌的韵脚,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朗诵的 节奏韵律,在欣赏诗歌音乐美和建筑美的同时,感受并读出诗人的情感其次, 要读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应通过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徐志摩在康桥 的“梦”和“理想”以及作者的康桥情结;由此寻找到分析诗歌情感的突破口, 理清作者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体会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再次,要读透,领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教师还应适当点拨,引 导学生品读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精妙;重点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 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景与情的内在关系,体会诗歌的意境 之美3. 这首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 感情色彩,对这些美的内容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学生的 审美体验,如从题材入手赏析诗歌的情感美,从章法入手赏析诗歌的结构美,从 语言入手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意境美参考资料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 等1910 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 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 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 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 世纪 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从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诗情真有些像是山 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1922 年 10 月回国12月起,在《学灯》(上 海《时事新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参加由回国的英美留 学生及其他人组成的“聚餐会”随后,在“聚餐会”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新月社”,并 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 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 教授1925年,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925 年 10 月至 1926年 10 月,主编《晨报 副刊》1926年 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 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1927 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
9 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出版 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 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 月,《新月》月刊创刊,他一度担任该刊主编1928年9月至 11月,他再度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1年 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 季刊8 月,第三本诗集《猛虎集》出版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第四本诗集《云游》后由陈梦家编辑出 版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徐志摩还致力于 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 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他的散文成 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 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徐志摩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诗集外,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 的鳞爪》(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 合作),日记《爱眉小札》(1936)《志摩日记》(1947)。
译著有《涡堤孩》(1923)《死城》 (1925)《曼殊斐尔小说集》(1927)《赣第德》(1927)《玛丽玛丽》(1927,与沈性仁合译) 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志摩遗集》5 集8 卷,校样本今存北京图书馆陈从周1948年编 印的《徐志摩年谱》,上海书店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