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观后.doc
3页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观后内容摘要:辽宁芭蕾舞团的“镇团之作”《二泉映月》,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被誉为中国芭蕾舞剧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中国原创的芭蕾舞剧向观众展示下身芭蕾上身古典舞的绝妙新组合关键词:芭蕾舞剧 辽宁芭蕾舞团 二泉映月一、风格的 “民族化”与结构的“戏剧性”辽宁芭蕾舞团的“镇团之作”《二泉映月》,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被誉为中国芭蕾舞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幽咽婉转、如泣如诉的中国经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经过辽宁芭蕾舞团的倾情演绎,不仅完成了从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巧妙转换,而且推进了芭蕾中国学派前进的步伐辽宁芭蕾舞团用“足尖上的舞蹈”演绎 一支传吟已久的中华名曲,令人关注;而中国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从一曲凄美的二胡独奏启程,营造出一部凝重的“芭蕾交响”,则令人称奇将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一直是中国舞蹈界的一道课题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芭蕾是在欧洲各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加工、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严格规范和结构形式的欧洲传统舞蹈艺术芭蕾虽是世界性艺术,但在不同国家又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于是才产生了法国学派、丹麦学派、俄罗斯学派……在芭蕾这种浸透着西方审美观念的艺术中,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难点在于风格的 “民族化”与结构的“戏剧性”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在实现风格的民族化与结构的戏剧性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泉映月》的创作初衷就是要突出芭蕾的民 族化,传达中国文化特质芭蕾舞剧风格的“民族化”主要表现为芭蕾程式化的动态语言与民族文化内核的合理整合,从题材选择、风格构成到氛围营造、文化特质都体现出“芭蕾体、民族魂”的艺术特征《二泉映月》除了将芭蕾舞程式美与中国舞韵律美巧妙融合外,还营造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典型的中国文化氛围严格说 来,芭蕾程式的开、绷、直与中国舞的含、曲、拧是“飞向天空”与“拥抱大地”的两种相反力量的舞蹈形态因此二者融合的难度可想而知从编舞上来看,《二 泉映月》中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的运用与芭蕾的程式化规范并行不悖足尖仍然是立着的,但演员上身与手的演绎可以更多地融入中国民族舞蹈的语汇只有把民族风 格、气质、文化内涵与芭蕾固有的程式美结合起来,才能使舞剧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舞剧的“戏剧性”构成,一直被认为是创作一部优秀舞剧的关键点;“戏剧性”同时也是中国观众欣赏舞台艺术的看点之一。
有人认为,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舞剧与五六十年代舞剧的不同之处在于,舞剧的线性结构转向了块状构成块状构成”在回归“舞蹈本体”的同时,不得不淡化舞剧的“戏剧性”就结构而言,舞剧《二泉映月》可称为“线性结构的块状表现”:从第一幕的《翠竹掩月》到第四幕的《黄泉沉月》,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人物 命运变化线索,使得舞剧的“戏剧性”层层推进舞剧《二泉映月》的悲剧之美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其戏剧性主要表现在音乐家追求光明与封建势力逞恶;爱情的绵 绵不绝与相爱的人生离死别这两对戏剧矛盾上作为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舞剧《二泉映月》的编导虚构了泉哥与月儿的悲剧人生,在对这种悲 剧人生的揭示中,细腻地塑造出泉哥坚强不屈的品格以及“弦可断,膝不弯”的民族精神二、音乐体裁魅力回到舞剧《二泉映月》的音乐上来有评论认为,该剧的成功得益于音乐的选材音乐是舞剧的灵魂,所有古典芭蕾 的经典之作,无一例外都有与之相辉映的优秀乐曲与杰出音乐大师作支撑比如:柴可夫斯基与《天鹅湖》;门德尔松与《仲夏夜之梦》;普罗科菲耶夫与《罗密欧 与朱丽叶》舞剧《二泉映月》以同名二胡曲作为整部舞剧剧情与人物命运发展的依托,无疑是明智之举。
民间艺人、胡琴演奏家华彦君先生创作的《二泉映月》在 我国家喻户晓,是享有极高美誉度的二胡名曲它优美的旋律、东方式的美感以及深厚的意蕴,使之具有超越民族与国界的音乐品格与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采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作为舞剧的音乐载体,使得这部舞剧既为国内观众喜爱,又有了走向世界的可能三、中国芭蕾舞剧的市场辽宁芭蕾舞团创作排演的舞剧《二泉映月》历时近 10年,经过数十次修改,仍在进行精益求精的锤炼舞剧《二泉映月》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从《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开始,我国芭蕾艺术家就有着建立中 国芭蕾学派的理想《二泉映月》告诉我们,中国芭蕾学派的建立,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必须坚持原创题材选择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只有取材于中国文 化资源,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品位只有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语言与学派,中国芭蕾艺术在国内外才会拥有更广泛的观众以及更广阔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