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柯布西耶的明日.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6949025
  • 上传时间:2023-11-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4.3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家的53位建筑妙3m丄虫II毗邻苏联区,正对着前东德议会宫今年是柏林汉莎住宅小区(Hansaviertel)重建50周年汉莎住宅小区地处闹市,二战前是高尚街区区内原有多栋住宅楼散布在绿地之中本雅明、卡夫卡等作家曾在此住过这个小区后来毁于二战1957 年夏天,为了重建该小区,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主席奥托•巴特宁邀请了来自19个之所以要重建汉莎住宅小区,一方面是出于战后居住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是冷战的产物二战结束后,美苏这两个战时盟友成了冷战对 手,柏林处于美苏争霸的风口浪尖西柏林为了回应东柏林在斯大林大 街(现改名马克思大街)上兴建“工人之家” ,展示“西方世界对建筑的清 醒认识”,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宣布重建毁于战火的汉莎住宅小区, 举办国际建筑大展这个大展广招世界建筑精英,以“明日之城”为主题, 昭示了西德的战后改革宣言,展示了广结良缘的外交战略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为汉莎住宅小区设计了一个体态庞大的''集群住宅”,该建筑由530个住宅单 位组成,由于建筑的占地面积太大,以至不得不把建筑一分为二,另一部分委曲求全地建在一旁的空地上 这个庞然大物是柯布西耶沉迷于超大尺度建筑的体现建筑由混凝土板搭建而成。

      住在楼中的两个酷爱旅 行的老人家里铺满了东方地毯,老人家中有两个阳台,朝向不同,其中一个阳台可尽收整个柏林,而另一 个阳台,则可以看到绵延的自然景观和远方模糊的波茨坦无忧宫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 r Aalto,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设计的住宅在强调功能的同时,探索一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重视人的心理需求的设计思路这是阿尔托的一贯风格国会大厅是汉莎住宅小区中唯一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其设计师休•斯塔宾斯(Hugh Stubbins, Jr.)有''地标建筑师”之称斯塔宾斯果然也把国会大厅做成了汉莎住宅小区里的地标,该建筑色彩亮丽而沉稳,造型具有飞腾的动势,由于屋顶像贝壳,被称为'怀孕的牡蛎”1961年,汉莎住宅小区落成在一部关于''明日之城”的纪录片中,一名老妇人回忆说,当时整个柏林的人都乘缆车越过大片树林进入这个 柏拉图式的花园城市能在这里拥有一套住宅的人都是最前卫、最有权 势的目前,新汉莎住宅小区被6 幢独立的16 层高层建筑围绕着,它们 形成一道连接柏林东西部的弧线,另有4 幢8层楼高的住宅楼和众多单体民用别墅,向南一直绵延至公园在已被拆除的铁轨旁,有两幢19 世纪遗留下来的公寓楼纹丝不动地矗立在一边,激发起人们对战前整个街区风貌的记忆。

      因为喜欢城市生活,并在1976年办了一本城市杂志,对有关城市的论述也就比 较注意,加上生活的体验,慢慢察觉自已以前的现代化城市想象,有很大的误区, 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的乌托邦主义和上世纪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包括埃比尼 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反大城市的“明日花园城"(田园城),法兰 克•洛伊•莱特(Frank Llyod Wright)的每户一顷“广顷城”,和其中最邪恶 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建筑师可以是很糟糕的城市设计师勒•柯布西耶以进步和未来为名的“光亮城”(光辉城),是霍华德花园城和莱 特广顷城的高楼版,崇尚机器化的想象,把城市当成“制造交通的工厂”,主张 在互相隔离的绿地中伫立独幢的现代主义钢筋玻璃巨型高楼,只是霍华德推崇步 行和公共交通,勒•柯布西耶和菜特则要消灭行人,以车代步,如勒•柯布西耶 说:“我们一定要杀死街道” ,代之以纯供汽车使用的高速宽路不论是霍华 德和勒•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或莱特的分散主义,口头上皆说是反亚市区的, 可是他们的主张无可避免助长了亚市区的想象,如勒•柯布西耶自鸣得意说的“我将住在我办公室30英里外的一个方向,在一棵松树下;我的秘书将住在它30英里外的另一个方向,在另一棵松树下。

      我们俩都有自己的汽车”勒•柯 布西耶在1925年曾狂妄提议拆掉巴黎市中心区以实现他个人的狂想,幸好不得 逞今天如还有人介绍“大师”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城市谬论而不加批判, 就如推介斯大林式计划经济而不提它的人道代价这些“现代-光亮-花园-美化-明日之城”的论调影响了上世纪不少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遗害包括不必要的大片破坏老城区以实现所谓市区更新、大面积 功能分区使珍贵市区地段在晚上和周末变成没救的死城、功能区之间出现模糊地 段、市区的亚市区化、大型公共或炫耀性建筑分隔独处而四周是中看不中用的景 观化无人无用地带、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与马路等距所形成的连绵性“街墙”被破 坏、内向型同质居民小区把城市分割、消灭行人也即赶绝面向马路的商店亦即城 市生活的终结、私人汽车主导了交通系统从而进一步割裂城市布局并后患无穷、 人口分散主义的蛙跃式区域规划、没有就业安排也没有高速公共轨道交通连接的 卫星城、只有汽车才能到而四周是停车场的独伫商场或办公园区、沥青边缘城市 和低密度亚市区无限蔓延侵占切碎了郊区、真正公共郊野和农地消失等等上世纪受害最深的是美国,然而全球不少城市曾经、甚至仍在步其后尘现在部 分城市规划者、市政府和市民已有所反省,包括老建筑保护、并由关注个别建筑 进展到整片街区甚至整个城市核心区的保育、城市边界限制以增加市区紧凑密度 和保护郊野、城市与都会周边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聪明增长、重点考虑公共交 通和善用密路网而不是让高速路和私人汽车在城市布局中有绝对优先权、精耕式 分区管制如局部地区建筑限高、奖励式重新利用失落空间、尊重本地文化特色、 市区内停止整片重建和大盘批地给发展商、给低收入者的公费住房分散溶入市区 其他住宅群内以减歧视、渐进的老区改善和“士绅化”(或更理想而且是可为的 是维修改善老区同时保持原来的居民阶层组合如巴黎古老的马海区,甚至仿效阿 姆斯特丹的结合公费住屋与老建筑保育、),以至“新市区主义”(New Urbanism)——虽然后者往往反讽的只是把新的亚市区小区建成小镇模样而无力 改变亚市区蔓延的大局。

      高增长的中国将沿着(幻想中的)美国的道路前进„„在新镇或卫星城的建立过 程中,就业机会的分散始终不及于居住的分散,而道路建设的速度又不及私人汽 车增长的速度,如此延伸的是通勤距离的拉长,城市向郊区无边无际的蔓延低 密度的郊区化发展鲸吞蚕食了都会区周边的青山绿水以及肥沃的农田——想象 一下今日江南的陷落可以作为对比”高密度的城市是唯一选择,一方面要优化现存核心城市范围内的失落空间,另方 面要建环绕核心城市的高密度卫星城,或叫新城然而,不管叫卫星城或新城, 虽然都尽量想做到有相对的就地就业配套,但事实上不可能自给自足,必然是要 依赖核心城市的,故此,两者之间的地面高速集体运输系统是关键性的必需配备, 重要性在公路的增加和扩宽之上,否则,卫星城的持续景气以及都会区交通将出 现大问题至于市区内,也是以公共交通为优先,包括地下和地面的轨道交通工 具,以及各种功能的公共汽车和货运车中国城市与都会区域的规划不应优先考 虑私人汽车 ——这也是世界先进做法,可参考伦敦、阿姆斯特丹、新加坡和香 港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有关“花园城市”的著作,1902 年经过重新编辑成为《明日的花园城市》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3] 一书。

      霍华德具有革命精神,他原初的构想是将花园城市作 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手段他试图用花园城市去创造一个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他严 格地勾画出新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以及先进的实践手段这包括各种城市规划的问题:土地使 用、设计、交通、住宅和财政等等他还将所有这些思想编织进一个更大的组织系统中,那 就是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替代性的社会,以及获得这种社会所需要的纲要霍华德这个出现 在 19 和 20 世纪之交的思想,是建立在传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经验之上,而对 20 世纪有 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在花园城市中,他明确地表明希望通过物质环境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的 深远变化他深信他同时代的 19 世纪城市现状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它要么使得极少数人对 劳动人民的剥削永久化,要么导致激烈的阶级对抗他认为重新组织物理环境将会为社会进 化到更为文明的阶段提供一个框架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表现在“三磁铁”的图示中,在这个模 式中人们为两种现存的物理环境:城市和乡村,以及与这两种环境相对的,被他称之为“城- 乡”的第三种新环境所吸引对他来说城乡结合了城市的就业机会和乡村所具有的健康和充 分空间的生活环境他设想一系列由这样可容纳 3万人口的城镇组合成的集团互相联系,同 时以更大的可居住5.8万人的城市构成城市中心。

      城镇和城市之间由快速交通系统联系起来, 由此组成了多样和令人激动的“社会城市”他设想在城市中心布置的是有助于公共娱乐和市 政活动的建筑,中心公园包括市政厅、图书馆、展览馆、医院、音乐厅和讲演厅小型市场、 居住和工厂位于城市的边缘他特别强调每个城市一定要有不同的特色,从而与托马斯•莫 尔的那种单一形式的城镇形成了区别现代主义运动以前的乌托邦,不管其设想的乌托邦社会有多么美丽,都显示出很浓重的极权 主义倾向霍华德是现代主义运动初期第一位试图修正这种极权主义倾向的社会改良主义 者 他的《明日的花园城市》试图纠正对他影响很大的、于 1888 年出版的贝拉米 (Howard Bellamy)的小说'Looking Back,中的极权主义偏见霍华德试图在“花园城市”以及与 其相关的社会中创造一种社会秩序与个人权力和创造之间的恰当平衡他的“花园城市”理论 在 20 世纪以来激发了无数花园城市式的城市实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