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篇”.doc
13页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一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注释】 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益:请求增加一些 无倦:不厌倦,不松懈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注释】 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注释】 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奚:音ī,什么 正名:即正名分 迂:迂腐 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中:音zhòng,得当 苟:苟且,马马虎虎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
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四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注释】 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
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注释】 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对答 以:用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评析】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八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注释】 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苟:差不多 合:足够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释】 仆:驾车 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十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十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十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评析】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十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评析】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十四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十五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评析】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
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十六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十七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 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十八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注释】 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直躬者:正直的人 攘羊:偷羊 证:告发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
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十九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