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苏州立达中学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参考word.doc
9页2014年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第一部分(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①(xin) ▲ 熟 ②(lng) ▲ 听 ③(jū) ▲ 躬尽瘁 ④中流(d ǐ ) ▲ 柱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沿绚丽的文昌中路向南走,拐进一条小街,魁武的香樟正低眉吟诵扬州作为名盛一时的古城,她的文化沉定大多就是在老城区里国庆路两边,延展出许多条街道、巷子,一些名燥一时的街巷就掩藏在这里,引得游人注足流连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①蒹葭苍苍, ▲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②烽火连三月, ▲ ▲ 《春望》)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 ▲ 》)④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⑤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⑥ ▲ ,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⑦子曰:“ ▲ , ▲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4.名著阅读5分)⑴下面的一段话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回,读后回答问题金箍棒,混铁棍,变脸不以朋友论那个说:“正怪你这猢狲害子情!”这个说:“你令郎已得道休嗔恨!”那个说:“你无知怎敢上我门?”这个说:“我有因特地来相问一个要求扇子保唐僧,一个不借芭蕉忒鄙吝语去言来失旧情,举家无义皆生忿牛王棍起赛蛟龙,大圣棒迎神鬼遁牛王称“猢狲害子”,而悟空说“令郎已得道”,这里指的是什么事情?请简述相关故事情节⑵《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⑶《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下对长妈妈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2 - / 115.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3分)(1)为这幅漫画拟一标题,不超过7个字1分) ▲ (2) 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2分) ▲ ▲ 第二部分(44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文字,完成6~9题9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2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A.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皆以美于徐公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D.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一致的是( ▲ )(2分)A.今齐地方千里 B.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D.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邹忌在生活中也有“三省”。
请联系选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9.齐王用一个“善”字来作为对邹忌讽谏的回应,说说这个“善”字包含了哪些具体含义?(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4分)虞庆(人名)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泥)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不久),屋果坏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②匠人诎,作之成阅读《藤野先生》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8分)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1.读第①段划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3分)12.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加以分析2分)13.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6分)读书与境遇罗建军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状态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敞开心胸迎接阳光的明媚,也有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关键是要确立时机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读书,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逆境为机遇,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爱默生认为:“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很多伟大的发明与发现,恰是当事者于现实中走投无路、转而沉湎于书本与思考时突然发现的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长征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时期,每天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毛泽东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学习,并写下不少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人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有删改)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5.参照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20字)(2分)16.请你结合自己读书经历,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读书与境遇的认识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17分)古董耿春元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