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分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62687871
  • 上传时间:2021-0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5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分析 苏轼的贬谪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苏轼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对其诗词创作风格影响的基础上,对苏轼贬谪时的文学创作特色予以分析,以期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贬谪;文学创作;艺术风格 苏轼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经历过三次大的起伏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苏轼的人生在大起和大落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使他尝尽了人生百味在流亡期间,他更是马不停蹄地奔波,生活得非常艰辛但这种生活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促使他不断探索在动荡社会中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深入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在官场的起起伏伏中,他看到了政治的险恶;在流亡的生活中,他接触了很多的平民百姓,了解了人民的水深火热,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变得越来越成熟这就为苏轼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也成就了他无人能及的文学高度本文就以苏轼的贬谪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予以探索 一、苏轼三次贬谪经历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 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这三个地方的时期,是苏轼一生最艰难困苦的三个时期,但也是他诗词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三个时期仕途不顺,生活困苦,使苏轼对人生有了很多深刻的感悟,他把这些感悟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使他的作品更具内涵。

      他的贬谪经历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贬官黄州的经历 北宋元丰二年七月底,苏轼被诬陷而遭遇“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被贬黄州使苏轼遭受了身心的双重打击,他从此开始谨言慎行被贬黄州是苏轼仕途上的第一个挫折,却也迎来了苏轼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正如余秋雨所言:“没有苏轼的被贬黄州,就没有一道光射向天际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初到黄州》中,虽可以看出苏轼心中的悲凉、怨恨和不敢多言,但也出现了“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自嘲纵使苏轼的心中有多么的悲凉、怨恨,他却把这些情感化作自我安慰、解嘲的诗句为了寻求慰藉,苏轼纵情大自然,感受黄州生活带来的快意,在山水之间消解苦闷大自然既给予了苏轼创作的灵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暂时摆脱了被贬谪的苦痛以及治疗他精神上的创伤此外,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使苏轼表现出了转念自然、恣意逍遥、超然物外的对悠闲生活的追求,但他内心一直坚持着经世致用、治国安民的儒学思想例如,在《与李公择十七首》中,“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将苏轼复杂的情感表露无遗又如在他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所作的《定风波》,此时苏轼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轼在词中回首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表现出了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二)贬官惠州的经历 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轼到达惠州苏轼被贬惠州是继“乌台诗案”之后他遭到的第二次大风浪被贬惠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并对这座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在惠州的四年中,始终以乐观的精神寄情于山水,创作了百首诗词散文这个时期苏轼创作的诗文以歌咏惠州风物为主同时苏轼还积极推动惠州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惠州在四海之内声名大噪苏轼还曾为惠州助筑堤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东坡写诗记录了营造过程以及和百姓共同庆祝的景况:“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这便是苏公堤的由来惠州时期的苏轼不再战战兢兢,更多的是追求自安同时他也关注黎民,针砭时事,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苏轼笔下的《纵笔》更是全面地反映了其贬谪惠州时期的真实生活:“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三)贬官儋州的经历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次被贬,这次贬到了遥远的儋州在这里苏轼饱受了3年的艰苦岁月:食物得不到满足,生病没钱吃药,甚至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夏天忍受酷暑,冬天忍受寒冷可这种生活状况依旧没有打倒苏轼,反而使苏轼在这三年里继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期间他和黎族人民建立了很深的情谊,从他的《别海南黎民表》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苏轼深受佛老思想感染,在其作品中能将他豁达、坚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在儋州也得罪过一些地方权贵,但是他依然不改其豁达乐观的性格,不断地苦中作乐,坚忍地走向未来 二、苏轼贬谪经历下的文学创作特色分析 苏轼在政治上的不阿谀奉承与他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是相为表里的下文主要以苏轼的诗词创作为例,从其选材、主题以及情感特色等层面分析贬谪经历影响下的苏轼文学创作的特色具体如下: (一)创作选材具备明显的情趣性和地域性 苏轼的诗词特色变化与其贬谪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三次贬谪经历让苏轼接触到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创作了许多贬谪诗他生活过的每个地方都记录在他创造的诗词中,其中都有他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从选材方面来看,贬谪经历使得苏轼的诗歌呈现出两大主要特性:一是显著的地域性,一是生活的情趣性苏轼的贬谪诗是在不同地区所创作,选材都与当地风物有关,这与诗人在被贬地区的生活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苏轼作诗能将任何事物放进诗中做意象苏轼被贬惠州时曾创作《惠州一绝》,惠州岭南的荔枝随处可见,苏轼在当地接触到了很多与荔枝相关的人和物因此他就地取材,使荔枝成为他诗作中的描写对象,既体现了岭南当地特色,又借荔枝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了苏轼在岭南生活过程中不断寻找快乐,即使被贬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苏轼的作品以生活琐事为主,但不失情趣性苏轼的贬谪诗作中有很多以生活“琐事”为描写对象的,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苏轼贬谪诗的情趣性比如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定风波》,词中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面对大自然的变化莫测,充分体现了苏轼当时悠然自适的生活态度苏轼途中突逢大雨,却泰然处之,漫步雨中,毫无狼狈不堪之感,这充分体现了苏轼在人生的风雨中也不畏坎坷正如大自然的雨晴变化无常,人生中出现顺境和逆境也很正常,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虽然苏轼在贬谪生涯中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旷达的胸怀,使得其诗作中的情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诗词主题以人生感悟为主 不同阶段的贬谪经历使得苏轼有了更丰富的人生感悟,这也是苏轼贬谪诗作的一大主题特色诗作中所表达的哲理性感悟,有他在生活琐事中得出的感悟,也有对重大事件的理性思考,还有对自己过往的思考和反省例如苏轼有一首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升华出了哲理性的感悟他被贬于故乡之外的蛮荒之地,在中秋节时想念起自己的弟弟,于是创作了这首词作。

      词人在词作中发出了理性的思考:月亮时圆时缺,人生也是时聚时散,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无限的感慨诗人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结尾,更是表现了其对人世的豁达,对未来抱有无限希望,使读者甚为佩服每一次被贬都会让他对生活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例如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创作的《满庭芳》,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全词充分表现了苏轼虽然对世俗愤慨,但是还是保持着旷达的胸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对自己经历进行了反思才写出这样的佳作所以,苏轼的每篇贬谪诗词的主题都是他对人生、生活的哲理性感悟,都打动着读者的内心 (三)显著的文学情感特色 赏析苏轼不同贬谪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色,通过梳理大致体现出三个方面一是远大的仕途抱负以及现实的无奈苏轼才华横溢,文学成就非凡,对生活积极热爱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经历了多次不公平的贬谪,也会使他的内心无法平静,因此他也会抱怨,也会对自己的遭遇表现出无奈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虽然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是他还是想问月亮,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就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是作者在被贬生活中发出的无限感慨。

      二是对仕途以及报效国家的渴望贬谪的生活非常艰辛,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内心深处依旧希望自己能够重新被重用,希望自己还有机会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能被朝廷重新重用,他就能继续为朝廷和百姓效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日思夜盼朝廷能赦免他的罪,让他重新回到朝廷报效国家,那时候他必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是豁达、豪情的人生态度在苏轼的贬谪诗词中,我们最能体会到的还是他的旷达胸怀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那句“此事古难全”,都表现出了他的豁达,他想的非常通透,对贬谪遭遇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苏轼之所以有这么旷达的胸怀,是因为他在被贬生活中不断反思和感悟,并参悟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他从一开始对贬谪的无奈愤懑,转而变得随遇而安,并希望自己能重新报效国家正是他的情感在不断发生变化,才使他逐渐形成了旷达的胸怀 三、结语 接连被贬经历促使苏轼不断成长贬谪生活历练了他的意志,促进了他的情感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更多对人生、生活的哲理性感悟他将这些感悟蕴藏在诗作中,使我们看到一个胸怀旷达的文学家。

      虽然贬谪生活很艰苦,但在贬谪生活中苏轼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物,有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使每篇作品都别具特色,让读者读了之后无比叹服经过贬谪生活的一次次洗礼,他的情感更为饱满,文化人格更为健全,他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经典著作,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王友胜2016《苏轼南贬儋州经行路线考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驰2019《思想考辨新得——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解读的科学方法》,《文学评论》第4期 张珈萌2019《苏轼诗歌中的比较思维与主体精神的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 袁海锋2019《苏轼的精神困顿与生命突围——析中的藻荇与竹柏》,《语文建设》第13期 作者:张娟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