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散文写作教学之我见.docx
5页叙事散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李春玲摘 要:《城南旧事》我读了六遍,每次读的收获都不同,文章中淡淡的乡愁,亲切质朴的语言都让我时时不能放下它,这样一讲孩子们也都说经典的作品的确要反复读,多去品,才有收获,要做个幸福的读书人Key:培养阅读叙事散文的兴趣;叙事散文写作;提高从教中职学校得语文教学多年,我深知我们学校得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每次布置作文时孩子们都觉得写作文很困难,积极性不高;即使是交上来的习作也像无源之水一样干涩不尽人意面对这种现状我改进教法,在课外阅读和写作叙事散文的教学中狠下功夫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教学后,孩子们对阅读和写作感兴趣了,写作方面都在慢慢进步,尤其是喜欢写叙事散文现在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这方面的感悟和见解一、培养学生阅读叙事散文的兴趣,做个幸福的读书人我一直认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课内课外的阅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积累,写是内化读与写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课堂内教学新课文时,我都做精心的范读,再让孩子们模仿朗读,还引导他们重点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培养孩子们的语感课外业余时,我常把笛卡尔的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给孩子们说,引导他们跟好书交朋友,来净化心灵。
我还把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叙事散文《城南旧事》和我们阿勒泰本地优秀散文作家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记一忘三二》等书介绍给孩子们阅读,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真挚情感的流露,优美质朴的语言,领略不同作家的文采,并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读后感我给孩子們讲,《城南旧事》我读了六遍,每次读的收获都不同,文章中淡淡的乡愁,亲切质朴的语言都让我时时不能放下它,这样一讲孩子们也都说经典的作品的确要反复读,多去品,才有收获,要做个幸福的读书人二、叙事散文的写作,彰显孩子们的写作风采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三多的好习惯: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首先教会学生给叙事散文拟个精彩的题目人美美在眼睛上,文美美在题目上”、“题好一半文”;题目准确、简洁醒目、新颖,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或给人以深深的启迪,让学生明白拟题的重要拟题的几种常见方法:a、形象描绘法比如:以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作文,可拟题为《抓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貌合神离法比如:话题是: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可拟题为《哀痛者.幸福者》。
c诗文化用法以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拟题可为《感时花溅泪》d妙趣横生法,如《森林公审大会实录》、《审苍蝇》e流行时尚法,化用流行歌曲拟题《爱在心中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了f直观文体法,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于是,学生张明奎在写赞美父爱的作文时就拟题《有爱不觉天涯远》,还有学生王琪欣写母爱的作文题为《我那田野里的母亲》三、用具体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一)引导学生学会写精彩的开头我经常给学生说: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学会写好文章精彩出色的开头和结尾这就是语文老师常说的文章要有龙头凤尾落笔入题,总领全文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在文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提炼中心,完整结构,能使文章锦上添花,吸引读者二)引导学生写好文章的主体:充实、饱满、丰富,突出主题本着一线贯穿,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了我常常对学生说写文章就是写生活,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地写下来,因为生活永远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孩子们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张明奎《有爱不觉天涯远》的主体部分就取材现实生活,写自己的父亲身患肾细胞癌,与病魔顽强斗争,后来不幸病逝的真实故事。
同时写出了之前的“我”不听父亲的话,曾经是个叛逆的孩子伴随父亲的离世,作者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写出了自己太多的悔恨,现在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来报父恩这篇文章我在两个平行班做范文朗读时,学生们都很受感动3、写个出色的结尾结尾是凸显文章主题的,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起欣赏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她在“东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东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样的结尾,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作者对天真有趣的童年回忆中去了总之,经过这样的阅读与写作,学生们现在都愿意去写作文了这也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教学质量,更展示了孩子们的文采和个人魅力,还有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我想我们教师永远坚持的是:以服务学生教育学生为中心,把孩子们培养成祖国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ference:[1]台湾作家林海音《城南旧事》.[2]阿勒泰作家李娟《阿勒泰等角落》、《记一忘三二》.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