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的定义及提供方式.docx
6页公共物品的定义及提供方式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 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 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 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 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和)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 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 数量的成本有关所以,确定是否是公共物品,关键就是看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有几种: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 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 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物品。
俱乐 部物品和共同资源物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 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 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 用公共物品的分类以及准公共物品“拥挤性”的特点为我们探讨公共服务产品的 多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公共物品也可以这样分类:(1)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 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 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 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试论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摘要:根据社会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角度,可以将社会资源分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两类,根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私有私益、私有 局部公益、公有私益、公有公益等四种类型拓宽思路,寻找公共物品的供给渠道,对于 在实践重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效益不高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公共物品 排他性 竞争性 供给方式根据社会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角度,可以将社会资源分为私人物品 与公共物品两类:私人物品,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消费和生产是可分的,也就是说有可能界 定私益物品的产权,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公共物品则不然,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公共物品的消费具 有不可分性,不可能有效地界定产权,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不论消费量的增减,都不会 影响公共物品供给的边际成本的变化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就 可能发生问题这是因为,不能有效的界定产权,就不会有人对此负责,消费具有不可分 性,就无法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费用征收,同时又会使消费者在消费公共物品时大手大脚 挥霍浪费,于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会发生供给不足、供给质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私益物品和公益物品还可以按照有无可排他性和竞争性做进一步的细分,1)私有私益 物品或纯粹的私益物品:面包、鞋子、汽车、理发、书籍等;2)私有局部公益物品或者俱 乐部物品:电影院、夜总会、图书馆、收费公路等; 3)不可排他(高成本) 公有私益物 品或公共池塘资源:地下水、地下石油、公共草场资源、福利房等;4)公有公益物品:共 同体的和平与安全、国防、区域性灭蚊、治理环境污染、消防、街道、航标灯等。
可见,除了纯粹的私有私益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可以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供给 外,其他三类都有非市场机制的影子比如,公有私益物品,在西方经济学那里,最熟悉 的例证就是公共池塘资源私有局部公益物品,被称为俱乐部物品,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 产权公有和私人消费,比如社区图书馆的图书,存在着消费上的排他性公有公益物品, 可以共同消费,却无法明晰产权由此,产生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与渠道问题,公共物品由谁供给 才能解决供给的有效性?二是公共物品的收费方式,涉及到是否应当收费,应当向谁收费 以及应当由谁收费,收费的标准如何确定?三是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象是谁?是有限的对象 还是无限的对象,如何界定供给对象的资格和标准?四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是无偿供 给,还是有偿供给,是直接供给(由公共物品的生产方)还是间接供给?如果考虑到广义 上的公共物品有上述三类,那么,还会发生公共物品在供给主体、供给对象、供给方式、 供给收费等方面的交叉组合关系,这一组合关系有什么原则和结构?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分三类不同的公益物品,加以探讨首先,公有私益物品,其产权属性为公有,从产权形成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公有产 权,一种是基于国家法律确定为公有的,宪法、法律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宣布为国有,如土 地、水源、草场等,但从自然资源的形成来看,并不存在公有主体的投资。
另一种是公有 主体投资形成的,如福利房所谓私益,是在消费过程中使用权和收益权是独立的,可排 他的,确定收费的标准应当是以国家保护和延长公共物品的使用寿命的必需费用为下限, 如用于放牧的草场有偿使用,以使用者的消费收益为上限,比如,城镇沿街的福利住房, 如果被住户用于经营开发或转租,由于城市级差地租的原因,可能会收到远高于福利公房 租金水平的市场收益,如果准许住户对外转租,就应当对住户收取市场价格的租金由于 实际生活中,公有物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收益权往往是相分离的,使用者有着强烈的趋 利动机,有可能擅自改变公共物品的用途或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造成公共物品的过度损 耗和贬值对此,公有物品的所有者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和契约条款,采取法律制裁、提高 使用费率、收回公共物品等措施,予以纠正和补偿其次,私有局部公益物品,其产权属性为私有,投资主体为企业,企业所以在公益事 业上投资,主要是看中其有一定的市场收益,这一方面是出于其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依存 度(如体育用品厂商支持全面健身运动兴办群众体育事业),以及发展公共关系、塑造企业 形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府为促进公益事业往往采取税费优惠政策,使企业投资公益 事业觉得有利可图。
企业投资公益事业,必然要求按照市场规则投资、运营和收费,其收 费标准的下限是保本水平,即收回投资,其正常标准是从事该公益事业的企业的平均赢利 水平,高于这一水平则是满意标准局部公益物品在消费主体范围上有特定性和有限性, 能够以较小的投资规模满足特定对象的需求这类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产权明晰、利益动 机强烈和市场效率的特点,经营特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比较高,能够实现相对满意 的消费权益,所以,即使在此类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有公有主体的投资,而且所占比重还较 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比如,私立性质的学校、医院、福利机构第三,公有公益物品其产权属于公有,消费具有不可排他性,是最为典型的公共物 品比如,国防安全和环境保护,由于投资量巨大,外部经济性效应显著,投资回收困难 消费具有不可分性,容易发生“搭便车”行为,简言之,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够显 著,适合产权公有和共同消费但是,这类公有公益物品的有效供给往往不足,使用效率 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运用市场机制,将这类公共物品的供给 改革为公有私益和私有公益的方式,以解决这类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合理消费的问题公共物品的公有私益方式,其合理性在于:一方面,投资由公有制主体承担,能够基 于社会公共利益把握投资方向,调集公共资源保障有效供给,运用公共权力对于具体的供 给活动及其过程进行监督,确定相应标准,划分私益单位,收取适当使用费;另一方面, 使用者在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方面的产权相当明晰,有可得利益,如果通过法律契约 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处理好公共物品的保障供给与合理使用的关系。
在我国,最 典型的公有私益方式就是经济承包责任制承包者实际上有两种身份,一是纯粹的消费者 在合理地划分受益单位和确定承包费用的前提下,享有公共物品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 权,满足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比如,城镇用地单位和个人,交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金或使用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解决自身办公用房不足 或住宅困难的问题另一种是公共物品的实际提供者,这是通过委托代理制度,获得公共 物品的开发经营权,在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但其目的 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而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其他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需要 比如,城镇房地产项目开发,按照有偿使用、商业开发的原则,购置地产,提供城市绿地 园林但是,公有私益方式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干扰:如公共物品的定价不合理,过高则 压抑了公共物品使用者的积极性,过低可能发生公有资产流失现象,使用者为追求更高的 利益,擅自改变公共物品的用途,使公共物品的社会效用下降所以,公共物品的公有私益方式,并不当然地能够保障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效的 保障措施是:严格规定公共物品承包者的资格条件,特别对负有提供公共物品职责的承包 者的资格要有严格规定,防止素质低下、能力欠缺的社会主体取得承包权而造成公共物品 的权益受损;确定公共物品使用收费的合理标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公共物品产权者和 使用者的利益关系,既要保证公共物品的成本补偿,又要让使用者感到有利可图,积极开 发利用,形成供给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严格规定公共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式,禁止擅自改 变公共物品的用途,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非法谋取私利的行为;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招 标、拍卖公共物品使用权的办法,激发和促进承包者之间的竞争,使公共物品的经济收益 和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
公共物品的私有局部公益方式,其合理性在于:投资渠道多元化和社会化,可以在公 有制主体之外广泛筹集资金,组织社会资源;公共物品的投资主体和消费主体一体化,可 以减少使用管理成本,调整相互关系;在有限的范围内共同消费,合理分摊费用,有利于 提高公共物品的效用这类公共物品的投资动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利益动 机,公共物品的投资只要有利可图,同样可以引来社会投资,而且,由于进入公益事业, 能够改善投资者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本身是客观的无形资产,反过来,有助于投资者 的非公益事业的发展;其次是非经济利益动机即社会公益动机在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体 制下,投资者的事业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与其社会公益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相比之 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始终把经济利益动机放在首位,社会公益动机处在次要位置私有局部公益方式,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投资者进入公益事业的机会成本损失 和成本收益比较,当投资者进入公益事业,就意味着放弃非公益事业的投资,因此必然存 在机会损失如果投资公益事业的回报率低于投资非公益事业的回报率,投资者的经济利 益动机将大打折扣,仅靠社会公益动机的投资者数量和资金总量是十分有限的。
为了鼓励 投资,政府往往采取优惠政策,比如,降低或减免公益事业的税费标准,给予低息或贴息 贷款,提供财政引导资金,使公益事业的投资收益在减轻成本后,接近或达到相当于非公 益事业投资回报率的水平二是局部公益范围内的有限对象如何确定,这种对象主要有两 类,一种是以社团关系或社区关系为纽带,比如社区图书馆、社团俱乐部,凡社区常住居 民或社团正式成员享有优惠待遇,当然,这部分对象是长期稳定的服务对象,也就为投资 者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