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pdf
3页37、健康的情绪,即是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健康有三个标志:1. 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 2. 情绪反应及时、适度3.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38、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敏锐觉察情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第一,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第二,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第三,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 平和接纳情绪3. 正确调节情绪有效调控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转移、调整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4. 有效表达情绪有效表达情绪包括: ( 1)选择恰当的情绪 (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5. 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人格39、通常把人格系统分为五方面:第一,知- 情 -意系统第二,心理状态系统第三,人格动力系统第四,心理特征系统第五,自我调控系统人格具有的特点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40、人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 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4)自我因素综上所述,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其一, 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 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 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一)人格的含义与特点1. 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 ,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 人格的特点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等特征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也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环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品格和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师生关系、 教师的管教方式,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由于人格系统的复杂性,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人格加以说明人格理论就是关于人格结构与技能的假设说明人格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起源、作用和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他还要复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4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口唇期 ( 出生—一岁左右 ) 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允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口腔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若不获得满足,则可能会形成将来的“口腔人格”:表现出咬笔头、吃手指抽烟酗酒贪吃等行为2)肛门期( 2—3 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训练过分严格,将来会拘谨、小气;训练过松会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3)性器期(大约 4 岁左右) (4)潜伏期(从7 岁左右到青春期前) 5) 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3、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心理社会发展模型):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他把人的一生发展氛围8 个阶段,1. 婴儿期(0—1) 主要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2. 儿童期(1-3 )自主与羞怯怀疑3. 学龄初期( 3—6)勇敢与怯懦4. 学龄期( 6—12)勤奋与自卑 5. 青春期( 12—18)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 ( 如,饥、渴、性、攻击等 ) ,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 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 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2.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他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人格结构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3 部分, 但他十分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个人本体意识同一性的源泉,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保证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 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他建构了个人发展的“ 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发展,并把这个发展过程扩展到人的一生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具体如下: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主要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阶段, 0 到 1.5 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信任对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第二阶段,1.5-3 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自主感对羞耻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第三阶段,3-6、7 岁,发展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第四阶段,6-12 岁,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第五阶段 , 12-18 岁,即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就是学生的中学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任务就是要建立自我同一性第六阶段, 18-30 岁,发展危机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任务就是建立亲密感第七阶段,30-60 岁,发展危机是繁衍对停滞,任务是寻求责任感;第八阶段, 60 岁以后,发展危机是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 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性生理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的障碍或缺陷,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偏差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性意识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人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机能的逐渐成熟,中学生表现出对性的特别关注、 兴趣和向往, 这些微妙变化和特殊的心理体验即为性意识出现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渴望了解性知识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渴望认识自己与异性的不同,渴望理解新奇的生理变化,希望探究生理要求产生的原因和满足的方式。
因此, 他们从各种途径去探索和获取性知识 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2. 性情感的发展变化在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和交往中,双方都会感到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 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的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中学生到了青春期以后, 就自然的对异性产生兴趣,而异性对自己也有一种吸引力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青春期性生理迅速的变化,使得中学生感到自己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性冲动的出现和压抑也使得他们常常处于困惑之中对于中学生来说青春期的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思想、认识、观念、态度上对这些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对可能出现的性心理问题予以指导使他们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消除盲目性和神秘感2. 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家长、老师和学校绝不应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更不该因噎废食,将其作为不正当的行为而一味驳斥。
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个事实,异性交往不等于恋爱 通常说来, 异性交往有三个层次,一是异性互动, 二是异性友谊, 三是恋慕爱情往往是从异性友谊发展而来的,但异性友谊发展成为爱情,还需要很多特殊条件,正确区别异性友谊和爱情有利于发展异性间的正常交往3.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青春期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冲动和盲目,因此需要指导中学生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恰当地处理与异性相处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