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电子]玻璃、陶瓷包装材料.ppt
14页玻璃、陶瓷包装材料,玻璃与陶瓷属于硅酸盐类材料玻璃与陶瓷包装是指以普通或特种玻璃与陶瓷制成的包装容器,如玻璃瓶、玻璃罐、陶瓷瓶与缸、坛、壶等容器第一节 玻璃包装材料,(一)玻璃包装材料的化学组成玻璃的化学成分基本上是二氧化硅(SiO2)和各种金属氧化物,SiO2在玻璃中形成硅氧四面体的结构网,即为玻璃的骨架,使玻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和良好的透明性、稳定性等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铝、氧化硼、氧化钡、氧化铬和氧化镍等这些金属氧化物与氧化硅按一定配比,经过高温熔融、冷却形成固定物质[物理机械性能],玻璃的密度随成分不同而不同,一般为2.2~6.5g/cm3,常用的钢玻璃密度为2.5g/cm3玻璃的透明性好,阻性隔强,是良好的密封容器材料,加入Cr2O2能制成绿色玻璃,加入NiO能制成棕色玻璃玻璃的坚固耐用性主要取决于它的机械性质玻璃的抗拉强度一般为6~8kgf/mm2,热塑时抗拉强度则显著提高,增加CaO含量亦可使抗拉强度提高,但NaO、K2O的含量则会降低其抗拉强度玻璃表面若有微小裂痕,其抗张强度会大大降低玻璃的抗压强度高,一般比抗拉强度高15~16倍玻璃的弹性和韧性差,属于脆性材料,超过其强度极限会立刻破理裂。
玻璃的硬度很好,约为莫氏6级[热稳定性],玻璃有一定的耐热性,但不耐温度急剧变化作为容器玻璃,在成分中加入硅、硼、铅、镁、锌等的氧化物,可提高其耐热性,以适应玻璃容器的高温杀菌和消毒处理容器玻璃的热稳定受热膨胀系数、抗拉强度和弹性系数的影响最大,它与抗张强度成正比,与热膨胀系数成反比容器玻璃的厚度不均匀,或存在结石、气泡、微小裂纹和不均匀的内应力,均会影响热稳定性[光学性能],玻璃的光学性能体现为透明性和折光性干净的玻璃有高度的透明性由琥珀色玻璃吹制的瓶子(厚度2mm),能遮隔波长大于4500A的光,绿色玻璃能遮隔波长3500A左右的光厚度与种类影响玻璃滤光性玻璃的折光性使工艺品玻璃容器具光彩夺目的装潢效果[化学稳定性],玻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强只有氢氟酸能腐蚀玻璃因此,玻璃容器盛装酸性或碱性食品以及针剂药液,显得格外重要玻璃的种类很多,不同玻璃的化学稳定性不一样影响玻璃性质的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包括玻璃的化学组成、腐蚀的温度和时间,以及玻璃是否与其他有害的元素接触过高中性玻璃一般比碱性玻璃更耐化学腐蚀,后者会使水溶液呈碱性,因此,这种玻璃容器对其内装物的性质有所影响三)玻璃包装材料种类,普通瓶罐玻璃(主要是钠、钙、硅酸盐玻璃)特种玻璃(如中性玻璃、石英玻璃、微晶玻璃、钠化玻璃等),第二节 陶瓷包装材料,(一)陶瓷的概念 陶瓷是以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为主要原料,或加入配料并以当时的技术和工艺水平,按用途给予造型,表面涂上各种光滑釉,或特定釉和各种装饰,采取特定的化学工艺,用相当的温度和不同的气体(氧化、碳化、氮化等)烧结成一种或多种晶体。
二)陶瓷的化学组成,陶瓷由各种基本金属氧化物组成,单元系有SiO2、Al2O3、Fe2O3、CaO、MgO、MnO4、TOi2、ThO2、Y2O3、La2O3;二元系统与三元系统最多,还有碳化物如SiC,WC,TiC,B4C;氮化物如Si3N4,BN,TiN,AIN;氮氧化物等陶瓷的矿物组成有刚玉(Al2O3)、莫来石(3Al2O3·2SiO2-2Al2O·SiO2)、白硅石、磷石英、石英、磷英石、镁黄长石、钙长石、硅铍石、尖晶石、锆英石等三)釉与陶瓷结合的作用,(1)使陶瓷胎表面致密化,不透水和气,并且有光 泽,形成一层润滑的连续相;(2)减少表面缺陷,给人一种晶莹如玉的美感(3)使表面处于承受若干预加压应力状态,相对提 高使用强度;(4)消除表面显微裂纹,形成滑润的表面,容器易洗刷、消毒、灭菌、保持良好的清洁状态三)陶瓷的种类及性能,陶瓷的化学稳定性与热稳定性均好,能耐各种化学物品的侵蚀,热稳定性比玻璃好,在250℃~300℃时也不开裂,并耐温度剧变不同商品包装对陶瓷的性能要求也不同,如高级饮用酒(如茅苔酒),要求陶瓷不仅机械强度高,密封性好,而且要求白度好,并有光泽有些材料则要求电绝缘性、压电性、热电性、透明性、机械性能等。
包装用材料,主要从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考虑陶瓷种类,粗陶器:多孔、表面粗糙、不透明,有较大的吸水率和透气性,主要用作缸器精陶器:气孔率和吸水率小于粗陶器,常作坛、罐和陶瓶瓷 器:结构紧密均匀,均为白色,表面光滑,吸水率低极薄瓷器还具有半透明的特性,按原料不同,瓷器又分长石瓷、绢云母质瓷、滑石瓷和骨灰瓷等炻 器:介于瓷器与陶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有粗炻器和细炻器两种,主要用作缸坛等容器特种陶瓷,金属陶瓷——在陶瓷原料中加入金属微粒,如镁、镍、铬、钛等,使制出的陶瓷兼有金属的 韧而不脆的和陶瓷的耐高温、硬度大、耐腐蚀、耐氧化性等特点;泡沫陶瓷——质轻而多孔,其孔隙是通过加入发泡剂而形成的,具有机械强度高、绝缘性好、耐高温的性能1)立式数控车床 立式数控车床简称为数控立车,其车床主轴垂直于水平面,一个直径很大的圆形工作台,用来装夹工件这类机床主要用于加工径向尺寸大、轴向尺寸相对较小的大型复杂零件 (2)卧式数控车床 卧式数控车床又分为数控水平导轨卧式车床和数控倾斜导轨卧式车床其倾斜导轨结构可以使车床具有更大的刚性,并易于排除切屑按加工零件的基本类型分类 (1)卡盘式数控车床 这类车床没有尾座,适合车削盘类(含短轴类)零件。
夹紧方式多为电动或液动控制,卡盘结构多具有可调卡爪或不淬火卡爪(即软卡爪) (2)顶尖式数控车床 这类车床配有普通尾座或数控尾座,适合车削较长的零件及直径不太大的盘类零件按刀架数量分类 (1)单刀架数控车床 数控车床一般都配置有各种形式的单刀架,如四工位卧动转位刀架或多工位转塔式自动转位刀架 (2)双刀架数控车床 这类车床的双刀架配置平行分布,也可以是相互垂直分布按功能分类 (1)经济型数控车床 采用步进电动机和单片机对普通车床的进给系统进行改造后形成的简易型数控车床,成本较低,但自动化程度和功能都比较差,车削加工精度也不高,适用于要求不高的回转类零件的车削加工 (2)普通数控车床 根据车削加工要求在结构上进行专门设计并配备通用数控系统而形成的数控车床,数控系统功能强,自动化程度和加工精度也比较高,适用于一般回转类零件的车削加工这种数控车床可同时控制两个坐标轴,即X轴和Z轴 (3)车削加工中心在普通数控车床的基础上,增加了C轴和动力头,更高级的数控车床带有刀库,可控制X、Z和C三个坐标轴,联动控制轴可以是(X、Z)、(X、C)或(Z、C)由于增加了C轴和铣削动力头,这种数控车床的加工功能大大增强,除可以进行一般车削外可以进行径向和轴向铣削、曲面铣削、中心线不在零件回转中心的孔和径向孔的钻削等加工,其它分类方法 按数控系统的不同控制方式等指标,数控车床可以分很多种类,如直线控制数控车床,两主轴控制数控车床等;按特殊或专门工艺性能可分为螺纹数控车床、活塞数控车床、曲轴数控车床等多种。
编辑本段车床类型 按用途和结构的不同,车床主要分为卧式车床和落地车床、立式车床、 转塔车床、单轴自动车床、多轴自动和半自动车床、仿形车床及多刀车床和各种专门化车床,如凸轮轴车床、曲轴车床、车轮车床、铲齿车床在所有车床中,以卧式车床应用最为广泛卧式车床加工尺寸公差等级可达IT8~IT7,表面粗糙度Ra值可达1.6μm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机床制造业,随之出现了数控车床、车削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的产品1.普通车床 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这种车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修配车间2.转塔车床和回转车床 具有能装多把刀具的转塔刀架或回轮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种工序,适用于成批生产3.自动车床 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的工件,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4.多刀半自动车床 有单轴、多轴、卧式和立式之分单轴卧式的布局形式与普通车床相似,但两组刀架分别装在主轴的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盘、环和轴类工件,其生产率比普通车床提高3~5倍。
5.仿形车床 能仿照样板或样件的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环(见仿形机床),适用于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6.立式车床 主轴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装夹在水平的回转工作台上,刀架在横梁或立柱上移动适用于加工较大、较重、难于在普通车床上安装的工件,分单柱和双柱两大类7.铲齿车床 在车削的同时,刀架周期地作径向往复运动,用于铲车铣刀、滚刀等的成形齿面通常带有铲磨附件,由单独电动机驱动的小砂轮铲磨齿面8.专门化车床 加工某类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车床,如曲轴车床、凸轮轴车床、车轮车床、车轴车床、轧辊车床和钢锭车床等9.联合车床 主要用于车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还可进行镗、铣、钻、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机多能"的特点,适用于工程车、船舶或移动修理站上的修配工作 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床各科辨证体系丰富、提高阶段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和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和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等,在药物学研究方面,(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 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精品课件文档,欢迎下载,下载后可以复制、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