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花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pdf
3页插花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入学术范畴, 有关插花艺术的专著相继问世)世人撰文, 多以袁宏道 《瓶史》为史上最早的插花艺术专著如周肇基《中国传统瓶花技艺》 : “明代袁宏道 (1568 ~1610 年) 热爱山水花竹,精心插养瓶花,总结前人经验,实践中有创新潜心研究,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全,内容高深的瓶花专著《瓶史》”[1] ;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概论》 :“ 《瓶史》是我国第一部阐述插花的专著,在世界上也是开创”[2] ;傅玉兰《家庭插花与花材培养》:“ 《瓶史》一书写于1599 年,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历史,此书不但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详尽阐述插花艺术的专著”[3] 等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真正具有划时期性、 堪称我国插花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高濂的《瓶花三说》 ,成书四百余年却鲜为人知,还承受着不白之“冤”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钱塘( 今浙江杭州 ) 人明嘉靖、万历年间在世,卒年不详曾任职于鸿胪寺高濂家世藏书甚富,得以广采群书,博学宏通平日家居客游,多有幽闲佳客往来,时常沉醉于花木丛中挈茗奴从事,投谒花主,相与对花谈胜,或评花品, 或较栽培, 或赋诗相酬, 介酒相劝, 擎杯坐月, 烧灯醉花, 宾主称欢, 不忍执别。
暮去朝来, 不厌频过, 此兴何乐?” 栽花种草, 虽然未能事事躬身亲为,但还是 “杖入园林,令园丁种植蔬菜,开垦沟畦,芟草灌花,结缚延蔓,斫伐横枝,毋滋冗杂”因此,对于花卉的品类、特色以及栽植养护, 高濂都有较透辟的懂得和认识,《遵生八笺》 中有关的花榭诠评、草花三品说、盆景说、拟花荣辱评、四时花纪、花竹五谱等,自是多有看法,其中亦不乏精辟之处至于插花玩赏,高濂更是乐于此道《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卷下有《瓶花三说》 ( 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 ,细述插花之事宜,正是高濂插花艺术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插花,重要者是选用花器它既有功效的请求,供固定花枝乃至盛水、保鲜用,又有其本身的审美请求高濂以为,花器有“美恶”之分,故插花需要选用恰当者《瓶花三说·瓶花之忌》云 : “瓶忌有环,忌放成对,忌用小口瓮肚瘦足药坛,忌用葫芦瓶插花安排,更主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的整体适称因此,选用花器,高濂提出了“堂室二用”的理论《瓶花三说· 瓶花之宜》 曰 :“瓶花之具有二用: 如堂中插花, 乃以铜之汉壶, 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 如弓耳壶、 直口敞瓶; 或龙泉蓍草慷慨瓶高架两旁, 或置几上, 与堂相宜 ,,冬时插花必需龙泉大瓶、象窑敞瓶、厚铜汉壶,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磺五六钱,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
近有饶窑白磁花尊,高三二尺者,有细花大瓶,俱可供堂上插花之具,制亦不恶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胆瓶、纸槌瓶、鹅颈瓶、花觚、高下二种八卦方瓶、茄袋瓶、各制小瓶、定窑花尊、花囊、四耳小定壶、细口扁肚壶、青东磁小蓍草瓶、方汉壶、圆瓶、古龙泉蒲槌瓶、各窑壁瓶,次则古铜花觚、铜觯、小尊罍、方壶、素温壶、扁壶俱可插花又如饶窑宣德年烧制花觚、花尊、蜜食罐,成窑娇青蒜小瓶、胆瓶、细花一枝瓶、方汉壶式者,亦可文房充玩 若以无所有者,则手执一枝,或采满把,即插之水钵壁缝,谓非爱花人欤?何俟论瓶之美恶?又何分于堂室二用乎哉?”象高濂如此具体而慎重地提出 : 插花安排,须因地制宜地选用花器,这在插花艺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插花,是花卉观赏发展到必定阶段与艺术联合的产物无可否定,插花艺术在发展进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我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绘画就是其中之一故高濂以为插花亦应效法画苑,重视地位经营,以求得天趣《瓶花三说·瓶花之宜》云:“ ( 堂中插花 )折花须择大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铺盖瓶口令俯仰高低,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若直枝蓬头花朵,不入清供。
但小瓶插花,折枝宜瘦巧,不适合复杂宜一种,多则两种,须分高低合插,俨若一枝天生二色,方美或先凑簇象生,即以麻丝根下缚定插之若彼此各向,则不佳矣这种“俯仰高低,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 “高低合插,俨若一枝天生二色”、 “宜瘦巧,不适合复杂” ,以韵致为美的插花,强调从变更中求统一,从对峙中形成协调的整体,才干称得上“方有天趣” ;才干说得上“方美” ,而“若彼此各向,则不佳矣”这一插花艺术理论正是我国插花艺术精华之所在插花,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奇妙地处置花材与花器的关系为此,高濂提出了“花与瓶称”的美学原则 《瓶花三说·瓶花之宜》云: “大率插花需要花与瓶称,花高于瓶四五寸则可假如瓶高二尺,肚大下实者,花出瓶口二尺六七寸,须折斜冗花枝,铺撒左右,覆瓶两旁之半,则雅若瓶高瘦,却宜一高一低双枝,或屈曲斜袅,较瓶身少短数寸,似佳最忌花瘦于瓶, 又忌复杂, 如缚成把, 殊无雅趣 若小瓶插花, 令花出瓶, 须较瓶身短少二寸,如八寸长瓶,花只六七寸方妙若瓶矮者,花高于瓶二三寸,亦可插花有态,可供清赏这些可以“依样画葫芦”的经验之谈,无疑是插花艺术不可缺乏的实技当然,插花与绘画一样,有定法而无定式。
如果以不变的定式求之,乃逝世法也高濂亦深明此义,对此更有相当的研讨,因而又提出了“不拘陈规”的美学原则《瓶花三说·瓶花之法》云: “后录四时花纪,俱堪入瓶,但以意巧取裁 幽人雅趣,虽野草闲花,无不采插几案,以供清玩但取自家生意,原无必定陈规,不必拘泥此中所述,无论是现在抑或将来,对我国插花艺术理论的研讨和发展,仍有领导意义插花,终因花材脱离了母体而大大地缩短了它的寿命故此,依据花材各自不同的特征,进行适当的人为处置,就能延伸插花的寿命一方面,高濂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如南宋林洪《山家清供·插花法》云: “插莲当先花后水;插栀子当削枝而槌破”;元人伪托苏轼《格物粗谈》云 :“荷花以乱发缠折处,泥封其窍,先人瓶底后灌水,不令入窍,则多存数日” 《瓶花三说·瓶花之法》中,亦多有相似的论述另一方面,高濂又丰盛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使之更具适用性 如南宋温革 《分门琐碎录》 云:“冬间花瓶多有冻破,以炉灰置底下则不冻,或用硫磺置瓶内亦得” 《瓶花三说·瓶花之法》云: “冬间插花,须用锡管,不惟不坏磁瓶即铜瓶亦畏冰冻,执质厚者尚可,否则决裂如瑞香、梅花、水仙、粉红山茶、蜡梅,皆冬月之妙品插瓶之法,虽曰硫磺投之不冻,恐亦难敌。
惟近日色南窗下置之,夜近卧榻,庶可多玩数日 ” 如是者,文中不止一处 至于前人所未说者, 高濂也有所发展, 如 《瓶花三说· 瓶花之忌》云 :“( 瓶花 ) 忌香、烟、灯煤熏触;忌猫鼠伤残;忌油手拈弄;忌藏密室,夜则须见天日;忌用井水贮瓶, 味咸,花多不茂, 用河水并天落水始佳” 这些经验, 得以总结和推广,对插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遵生八笺》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4];张谦德《瓶花谱》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5];袁宏道《瓶史》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6],均在《瓶花三说》之后故笔者以为高濂的《瓶花三说》才是世上最早的插花艺术专著《瓶花三说》的问世,对我国插花艺术发展的贡献是宏大的张谦德的《瓶花谱》,就显明受到《瓶花三说》的影响如《瓶花谱·折枝》云: “凡折花须择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铺盖瓶口;令俯仰高低, 疏密斜正, 各具意态, 全得画家折枝花气象,方有天趣 若直枝蓬头花朵,不入清供”,《瓶花谱·插贮》云:“大率插花需要花与瓶称,令花稍高于瓶 小瓶插花,宜瘦巧,不适合复杂 ,, 欲插二种,须分高低合插,俨若一枝天生者。
等等,不难看出乃脱胎于《瓶花三说》之中既然如此,《瓶花三说》何以会鲜为人知呢?这重要跟《瓶花三说》成书不久,即被他人略加删改而置于袁宏道《瓶史》中有关明崇祯二年(1629) ,距《瓶花三说》问世尚不足四十年,汲古阁刻本《山居小玩》、 《群芳清玩》首先呈现了《瓶史》二卷本当然,此二卷本和《瓶史》 一卷本并非卷帙分合不同,其内容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二卷本卷上中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是一卷本所没有的其后,清嘉庆十三年(1808) 刻本《借月山房汇钞》 ,清道光三年 (1823) 重编本《泽古斋重钞》 ,民国二十二年(1933) 铅印本《袁中郎瓶史》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铅印本《丛书集成· 初编》 , 民国三十六年(1947) 增订精装本 《美术丛书· 初集》等,所收均为《瓶史》二卷本再者,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时,亦将《瓶史》二卷本卷上( 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 作为佚文,收入《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一辑佚》之中另外,近人著书立说,亦多引用《瓶史》二卷本笔者以为: 袁宏道《瓶史》是一卷本,《瓶史》二卷本卷上( 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 实为高濂《瓶花三说》之文[7.8] ,在成书四百余年后的今天,应得到应有的评价。
参考文献1. 周肇基《中国传统瓶花技艺》《自然科学史研讨》第7 卷第 4 期 1988 年2. 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年 8 月3. 傅玉兰《家庭插花与花材培养》安徽科学技巧出版社1990 4. 高濂《遵生八笺》首卷李时英序雅尚斋明万历十九年(1591) 自刻刊本5. 张谦德《瓶花谱》( 《说郛续》卷四十) 委宛山堂顺治三年(1646 年) 刻本6. 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7 月7. 许淑真《花艺》(台湾 )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 年 6 月初版8.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1990 年 3 月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