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翅目昆虫.ppt
36页膜翅目 广腰亚目与针尾亚目,主 讲:,昆虫分类学,,,,,指导老师:,日 期:,一、广腰亚目(Symphyta),亚目识别特征: 与细腰亚目和针尾亚目相对,该亚目的主要识别特征是不存在并胸腹节,即腹部第一节没有并入胸部,而是腹部和胸部广接,一般不收缩成细腰状(并胸腹节判定的依据是后胸部位有一对气门,下面为后胸侧板,且和后足没有联系);足的转节2节;翅脉较多,后翅基室3个(包括中室、亚中室、亚臀室);产卵器锯状或管状;幼虫伪蠋型,有三对胸足,有的还有腹足(但腹足无趾钩,而鳞翅目幼虫具趾钩,称为蠋型幼虫),除尾蜂总科外,均为植食性完全变态发育 该亚目包括三个科,分别是:叶蜂科,树蜂科和茎蜂科其中以叶蜂科最为典型叶蜂成虫,叶蜂伪蠋型幼虫,树蜂,茎蜂,1.1 叶蜂科(Tenethredinidae),识别特征: ①小至中型3-20mm ,体短粗,状如蜜蜂,无腹柄头部阔,有各种不同的构造,以此为种的分类特征) ②触角7-13节,丝状或梳状等 ③前胸背板后缘向前深凹小盾片后有分开的后小盾片 ④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其数目常作为分属的特征) ⑤前足胫端2 端距,通常顶端开裂 ⑥产卵器扁,锯状。
齿的排列和形状可作为种的鉴别特征孤雌生殖普遍,通常产卵于植物嫩梢或叶上 幼虫伪蠋型,头每侧1个单眼,胴部体节通常由横褶分为许多小环节;腹足6-8对,生于第2至第6或至第8节和第10节上;有保护色在地面或地下化蛹,蛹常有丝茧保护,有的茧混有土粒 生态学特征: 该科是广腰亚目最大的科世界性分布已知430余属5000种以上 中国种类超过300属2000种多为植食性,危害多种农作物,有的为 肉食性,捕食蝇类或小甲虫前胸背板,端 距,1.2 树蜂科(Siricidae),识别特征: 体中大型,长20-40mm,圆筒形,头大,眼后加宽,口器退化下颚须仅一节 触角丝状,14-30节,偶有5-6节,第一节常最长 前胸背板短,横方形,后缘凹入部分较浅,无翅基片,中胸背板前、侧叶合并,小盾片无附片,盾侧凹大部隆起后胸背板具淡膜区,侧板发达,与腹部第1背板结合,结合缝显著 前翅前缘室狭窄,翅痣较长,无横脉,纵脉较直;后翅常具5个闭室 前足胫节具1端距,顶端裂开;后足1-2个端距 腹部圆筒形,第1背板具中缝,末节背板发达,雄的长矛状,雌的短三角形, 产卵器鞘长,远伸出腹部末端雌虫在树木上钻蛀产卵 幼虫白色,胸足仅存痕迹,无腹足,触角1节,后胸的气门大,腹端呈尾状突起,钻蛀树木,为森林重要害虫。
生态学特性: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森林世界已知11属约95种中国已知6 属54种幼虫生活于松科植物或木本被子植物茎干上前胸背板,产卵器,烟扁角树蜂,1.3 茎蜂科(Cephidae),识别特征: 体细长4-20mm ,圆柱形,头近球形 前胸背板长大,后缘平直或具浅弱缺口;中胸前盾片小,盾侧凹浅,小盾片发达腹部略侧扁 前翅纵脉较直,Sc脉消失,前缘室狭窄,翅痣狭长 触角丝状, 16-35节,第1节较长前足胫节仅1 距,发达;中、后足各具2端距 产卵器短,能收缩 幼虫胸足退化,无腹足,腹部具肛上突触角4-5节,表皮多皱纹,白色,头每侧1 单眼,腹末有尾状突起 裸蛹(即离蛹),被透明的薄茧 卵圆形,产植物组织中(草本植物),也有产木本植物枝条上的 生态学特征: 分布于全北、东洋及非洲去已知2亚科3族16属约130种中国已知12 属45种茎蜂幼虫蛀食木本植物枝条、草本蔷薇科或禾本植物茎秆麦 茎蜂曾是欧洲重要害虫之一,曾被传入美国梨茎蜂是我国重要的果树 害虫香梨茎蜂成虫,中胸背板,前胸背板,,后胸背板,,二、针尾亚目(Aculeata),识别特征: 多为大型或中型种类腹基部缢缩,略呈柄状或长柄状,与 胸部呈细腰状连接;后翅最多只有2个基室;多有臀叶;足 的转节1节;产卵器呈螯刺状,不用时缩体内,多数用来刺 螫,不作产卵用,腹末节腹板完整,不纵裂。
该亚目主要的 科包括:土蜂科,蛛蜂科,蚁科,胡蜂科,蜾蠃蜂科,蜜蜂 科,熊蜂科,泥蜂科2.1 土蜂科(Scoliidae).,识别特征: 多数种大型,9-36mm;体壮;有密毛雄性体稍小而细长,体色黑,并有白黄、橘黄或红色的斑点及带头略成球形,常狭于胸复眼大,内缘完整或深凹 触角短,弯曲或卷曲;雌性12节,雄性13节 前胸背板紧接中胸,不能活动,其后上方达翅基片中后胸腹板平坦,具盖于中后足基节基部的片状突起中胸侧板无斜缝,腹部第1、2节之间收缢,使腹部呈葫芦状 足短粗;前足基节邻接,中、后足基节相互远离;胫节扁平,有长鬃毛;中足胫节距1或2个,后足距2个;爪简单或分叉后足腿节不达腹末端 翅烟褐色,有绿或紫色闪光,脉序不伸至边缘,翅端部具显著细密纵折皱印线;前翅亚缘室2-3个;后翅有臀叶 腹部延长,有带纹,各节边缘有毛,第1与第2腹节之间紧缩雄性末节腹板上具3刺 生态学特征: 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多,已知约300种我国各地常发现成虫 取食各种植物的花蜜,钻入土中寻找金龟子等其他大型鞘翅目幼虫先用 螯刺注入毒液,使蛴螬麻醉,再产卵于其上,封闭土室幼虫为外寄生 土蜂在地面以上十几厘米处平飞,飞行中求爱至地面交配,雄蜂会掘洞 入土以寻寄主。
第1、2腹节之间紧缩,各腹节边缘有密毛,金龟子幼虫,被称为“蛴螬”(qi cao),2.2 蛛蜂科(Pompilidae),识别特征: 体小至大型,长25-50mm体色杂而鲜艳,有黑色、暗蓝色、赤褐色前胸背板具领片,其后缘拱形,与中胸背板连接不紧密,后上方伸达翅基片中胸侧板有一斜而直的缝分隔成上、下两部 足长,多刺;中、后足胫节2距;后足胫节内侧沿外方具1细毛带,腿节常超过腹端,跗节具爪垫叶,爪上有齿 翅甚发达,带有昙纹或赤褐色,翅脉不达外缘;前翅闭室10个后翅具臀叶 腹部较短,雌性可见6节,雄性7节;腹部前几节间无缢缩,仅少数具柄雌性第6腹板向上包住产卵器,并向后稍突出;雄性第7腹板变小缩入 等,其上有淡斑复眼完整上颚常具1-2齿 雌性触角卷曲,12节,雄性常线形,13节,死后卷曲 生态学特征: 全世界分布,约4000种我国种类甚多成虫常在地面低飞或爬行,寻 找蜘蛛或昆虫多数狩猎蜘蛛,带回巢中,贮放供子代取食常在地下、 石块缝隙间或朽木中建筑巢室,也有在地上用泥土做巢的是典型的狩 猎型寄生蜂有些蛛蜂营盗寄生生活(将卵产在由其它采蜜的蜂类制作 的花粉团上或卵室中,其幼虫以寄主提供的食料生长)。
2.3 蚁科(Formicidae),识别特征: 体小(0.5~25 mm),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头活动自由,复眼小,退缩,单眼3 个,口器发达 为群居性的多型性昆虫,有一定的集体分工制度 ♀触角膝状,♂触角简单,4~13 节触角柄节很长 若有翅,则后翅无轭叶和臀叶,具1-2个闭室 腹部第1 节或第1~2 两节特化成独立于其他腹节的结节状或鳞片状腹末具螯针,有刺螯功能;或螯针退化无刺螯功能,而代之以臭腺防御或形成能喷射蚁酸的喷射构造 生态学特征: 真社会性生活的膜翅目类群,具多型现象,分3种品级:工蚁、后蚁及雄蚁; 少数社会性寄生的种类无工蚁世界分布,已知296属9538种我国已知9亚科约 80属500余种蚁科生活习性及栖息场所复杂多样蚁巢可分为最普通、最原始 的地下巢,营巢于活树内的木巢和幼虫吐的丝把一些物质黏在一起而结成的丝巢 3种蚂蚁以动物和植物为食,也取食蜜露和蚁巢内菌圃种植的真菌蚂蚁的益 处有改良土壤、传粉、捕食农林害虫、作为食物和药物,害处在于侵入室内,窃 食贮藏食品,传播疾病,叮咬人体引起红斑、疼痛和奇痒,影响人们生活和健康 ,有些蚂蚁咬食幼蚕而影响养蚕业;东方行军蚁在田间取食蔬菜和果树等,成为 主要作物害虫;在草原,黑草蚁发生普遍,对草原破坏严重。
腹部第1 节或第1~2 两节特化成独立于其他腹节的结节状,小 家 蚁,红火蚁,2.4胡蜂科 (Vespidae),识别特征: 中到大型,长约9-17mm,体光滑或有毛,黄色或红色,有黑色或褐色的斑和带头、胸等阔,眼大上颚短,顶端斜截,有齿,闭合时呈横形,相互搭叠,但不交叉唇基顶端宽截,边缘多少有凹痕; 触角略呈膝状,雌蜂12节,雄峰13节 前胸背板向后达翅基片,第1腹节背板前方倾斜,后方水平状第1背、腹板部分愈合,背板搭叠在腹板上,第1、2腹板间有1明显缢缩 中足基节相互接触,胫节有两端距,跗节爪简单 翅狭长,休息时能纵褶,前翅3个亚缘室,第一盘室狭长,比亚中室长得多后翅有闭室除马蜂类外,均无臀叶 生态学特征: 胡蜂有马蜂、黄蜂、草蜂等俗称世界分布,已知约2000种我国已知 约100种,如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的黄边胡蜂胡蜂有简单的社会组织, 筑巢群居,一切活动以蜂巢为中心,相互合作,分工明显,蜂群中有后 蜂、职蜂和专司交配的雄峰成虫在大田中能捕食多种农林害虫,幼虫 食性为严格的肉食性,借工蜂猎捕多种昆虫及其他的小动物或腐肉来饲 喂胡蜂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畜如若冒犯可追出百米以上2.5蜾蠃(guo luo)蜂科 (Eumenidae),识别特征: 是胡蜂总科中最大的一科,形似胡蜂。
中等大,6-25mm,雄性略小体暗色,有白、黄、橙黄或红色斑纹复眼内缘中部凹入,上颚长,小刀状,左右交叉或突向前呈喙状唇基端部截形或凹陷,极少数尖形 触角雌性12节,雄性13节 前胸背板向后伸至基片 中足基节相互接触,胫节1端距,爪2叉状 停息时翅纵褶,前翅第1盘室甚长,长于亚基室后翅有闭室,具臀叶 腹部第1背板与腹板部分愈合,背板搭叠于腹板上腹柄多数甚短,难以看见但有的比柄后腹还长;腹柄与柄后腹间多少缢缩生态学特征: 全世界分布,热带为多,有3000种左右,仅古北区就记录130属1600种我国已知约30属90种蜾蠃蜂均为单栖性,不建巢,仅在产卵时才衔泥筑巢,或寻找竹管产卵,一般一室一卵,卵以端丝粘于室壁上蜾蠃蜂营狩猎性寄生生活猎物多为鳞翅目昆虫,也有鞘翅目和叶蜂幼虫我国对蜾蠃蜂狩猎习性早有观察,在三千年前的诗经上已记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即指蜾蠃蜂或其他蜂把一些鳞翅目幼虫捕回巢内饲育后代的现象2.6蜜蜂科(Apidae),识别特征: 小到大型,体长2-39mm,黑色,密生黑白黄橙红等色的毛,形成毛带,少数光滑,或具金属光泽上唇宽大于长,亚颏v形,颏向端部变狭,下唇须前2节长而鞘状;中唇舌长,端具扇形瓣,外颚叶极长; 触角雌性12节,雄性13节。
前胸背板短,后侧方具叶突,不伸达翅基片,中胸背板具毛分枝或羽状,后胸背板发达 中足基节长超过基节顶端到前翅基部的1/3,后足胫节无距,雌虫后足胫节外侧有长毛形成的花粉蓝,胫节顶端内缘和宽大的基跗节内侧有刚毛组成的花粉梳 前翅一般有2-3个亚缘室,前缘脉末端与两条回脉的距离约为第2回脉长的2倍,而且长于第1回脉,后翅具臀叶,常有轭叶 腹部可见节,雌性6节,雄性7节,腹部无臀板 生态学特征: 全世界分布已知约40000中,分许多亚科,我国已知约1000种成虫建巢并 采集花粉、花蜜,是著名的传粉昆虫常见的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在我国人 工饲养,历史悠久,是一项产业2.7熊蜂科(Bombidae ),识别特征: 雄峰科与蜜蜂科形态相似,但体形大而粗壮,体毛浓密,且常黑、白、橙黄、红等各色毛相混杂头、胸部有分枝的或羽状的毛头比胸部狭复眼长形,单眼在头顶排成l直线口器发达,中唇舌较长,吻长9-17mm,但也有较短的个体;唇基稍隆起,而侧角稍向下延伸;上唇宽为长的两倍,颚眼距长 雌蜂后足胫节扁阔,外侧生有长毛,有2端距;第1跗节椭圆形,有1大的端刺,其边缘和内侧有短刚毛列,形成花粉蓝 翅长,有3个亚缘室,第1室被1条伪脉斜割, 第2个向内方尖出,缘室长约为宽的3倍,翅痣小。
腹部圆球形,密被长而整齐的毛雌性蜂腹部第四与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