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及治疗进展.doc
13页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及治疗进展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好发于5 岁以下婴幼儿自1962年在日本首次发现,1967年日本学者 川崎富作首先报道以来,该病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 陆续报道由于该病病因未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全身多系 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冠脉)为甚,约15%〜20%未经治疗 的患儿发生冠脉损害(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 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在日本和美国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 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后 天性心脏病之一,并可能成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之一[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 尤为深入,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 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川崎病冠脉损害的诊断研究❷以往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日本KD研究委员会修订 的诊断标准[2],即有以下6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要满足5 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d或更久;②双侧结膜 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或干裂,并呈杨梅 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 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 结的非化脓性肿胀。
若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 冠脉瘤或扩张,是4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而美国心脏 病协会(AHA) 2001年和2004年反复修改川崎病诊断标准[3] 后,更强调发热5d以上为必备条件,同时诊断川崎病须排除 其他易引起误诊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不典型病例 的增多,已广泛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标准,并把部分 实验室检查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❷目前认为,KD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其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 裂被称为KD面容,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4] 而肛周潮红脱皮,卡瘢反应也可早期出现,且卡瘢反应尚未 见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KD的特异性高,应作为早期参考诊 断指标之一 [5]1)实验室检查:近年研究提示,KD患儿急性 期血小板及其代谢产物增多,对血栓、动脉瘤的形成及冠状 动脉的损害起重要作用麦智广等[6],报道61例KD患者, 发病至入院平均7. 03do血小板均值达370. 5X10^9/L,并 随病程的延长呈上升趋势,提示一旦出现这些变化,可提示 早期诊断欧阳浩泽等[7]也发现,冠脉改变的患儿急性期血 小板平均容积(MPV)及最高血小板较无冠脉改变者明显增高, 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高于恢复期。
血清C-反应蛋白 (CRP)及血沉(ESR)的明显增高和增快亦可反映血管炎症较 严重,易形成冠脉损害鲁炜慧等[8]总结1335例儿童KD的 实验室资料发现,KD急性期ESR增快,CRP升高,外周血血小 板、白细胞计数增高的发生率>90%,提示可协助KD急性期临 床诊断晚近有报道,KD急性期进行血清骨保护素(OPG)的检 测有助于KD的早期诊断赵立健等[9]选择KD患儿90例、 因感染性疾病发热的30例,系统性红斑疮(SLE)20例,健康儿 童30例进行0PG检测,结果显示KD患儿血清OPG水平显著 高于因感染而导致的发热组,SLE组和正常儿童组认为,0PG 是KD患儿发生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与冠脉损害的严重程度 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急性期KD患儿是否发生冠脉损害罗 水姣等[10]也发现不典型KD者血沉明显增快(69. 1%), CRP显 著升高(56. 4%),血小板显著增高(49. 1%),白细胞计数升高 (60%) o认为患儿不明原因持续高热超过5d,尽管只符合2〜3 项KD的主要临床表现,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若血沉明显增 快,CRP显著增高,血小板计数显著增高或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应拟诊不典型KDo此外,近年研究也提示KD患儿急性期血浆 脑钠肽(BNP)和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可助诊断KD,而后 者相对于前者能更好的协助诊断KD,特别是对于不完全KD早 期诊断更具有意义[11、12]。
2)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 图检查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冠脉损 害的早期病理变化即血管壁显著水肿[13]不仅可作为KD 诊断的确诊依据,而且对KD的治疗和预后随访起着重要作 用超声可见管壁增多,回声增强模糊,由于管壁水肿,造成 管腔内经相对窄小,超声检查可见冠脉扩张,仅表现为管壁 增厚及回声异常,亦应提示早期诊断[14]文献报道[4],冠 脉损害最早在3d出现,一半在病程9d内出现秦玉生等[15] 报道冠脉损害最早在第4天出现,大部分在病程10d出现而高虹等[16]报道,388例KD中,有冠脉损害168例(43. 3%), 发生于病程ll~12d 105例(62. 5%),其中单纯左冠脉损害46 例,单纯右冠脉损害29例,双侧93例,合并心包积10例邓 萍等[17]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提出超声心动图作为KD诊 断、治疗及随访的常规检查,尤其对于怀疑KD患儿及时行此 项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但由于超声心动图对显示远端冠状 动脉有一定困难,故有人提出必要时可行血管内超声心动图 检查或选择性冠脉造影3)其他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扩张或狭窄最准确的方法张丽等[18]通 过对9例KD合并冠脉损害恢复期患儿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 结果显示对左右冠脉近端动脉瘤及扩张的检测,超声与造影 结果基本符合,但冠脉造影发现了远端多发病伴狭窄2例,左 前和支狭窄1例,冠脉闭塞伴侧枝血管形成1例,可见超声心 动图对远端冠脉病变及狭窄、闭塞或侧枝血管的检出存在局 限性。
同时作者采用三磷酸腺昔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 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认为前者是判断心肌缺血的 重要方法,后者对冠脉病变能做出一准确评估,两者结合检 查对KD冠脉损害的远期追踪有重要帮助[19]然而,由于冠 脉造影为创伤性检查方法,而KD患者大多数是婴幼儿,故该 方法在国内尚未能常规应用晚近认为,心电图异常中间接 反映冠脉损害,但单纯近心端冠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并不影 响冠脉血流量,无法解释心电图异常,而远端小血管狭窄或 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可能才是心电图异常原因至今的研究业 已证实,冠脉损伤KD患儿急性期的QT间期离散度(QTd)值延 长较非损伤组显著[20、21],值得今后重视此外,近年发展 起来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 (MRI)等,也成为诊断KD冠脉病变的有效手段郁怡等[22] 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双源CT(DSCT)对10例KD患儿检查,结果 前者所有患儿共有21个冠脉瘤形成,后者共观察到29个冠 脉瘤,其中8个较小的位于中远段的冠脉瘤超声心动图未能 发现提示DSCT较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度高、精确,具有诊 断价值,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一种辅助检查总之,对持续发热 患儿出现川崎病面容、卡瘢反应、肛周潮红、脱皮、血小板 异常升高,结合血沉升高,CRP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冠脉损 害者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可适当放宽诊断标准,疑诊KD,争 取早期治疗,达到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的目的。
2川崎病冠脉损害的治疗研究❷川崎病一旦确认后,均应用阿斯匹林和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合并冠脉损害者需延长阿斯匹林的用药时间, 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近年研究发现,KD在急性期存在明 显免疫失调,而IVIG含有多种天然抗体,具有中和免疫复合 物,中和过敏原及促进条理吞噬作用[23],反馈抑制抗体产 生,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消除潜在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 用IVIG治疗中主要是剂量和用药时机值得关注,一系列的 研究发现,冠脉病发生与IVIG剂量呈负相关,且 IVIG2g/ (kg•; d)单次应用与 IVIG400mg/ (kg•;d) 连用5d相比,更能明显降低冠脉瘤的发生[24]近年来,国 内外推荐大剂量IVIG治疗KD,如在发病后10d内使用可减少 冠脉损害蒲治先[25]对比IVIG治疗组和非IVIG对照组的 治疗效果,发现冠脉损害发生率前得为0,后者为11.8%,提示 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治疗KD,确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 杨亚玲等[26]对KD患儿分别采用单次IVIG(2g/kg)和分次 IVIG(400mg/kg/d)治疗,显示单次大剂量IVIG在急性期症状 的缓解明显优于分次的方法,冠脉损害的发生几率也明显低 于分次的方法。
而阿斯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治疗KD的 主要药物,发热期中等剂量:30~50mg/(kg•;d),分3次 口服,服药至退热,约2周左右退热期 5~ 1 Omg/ (kg• ;d)l次口服,服药至血小板计数和血沉恢 复正常,约2个月左右但单用阿斯匹林治疗,虽可缩短热程, 却不能减轻冠脉损害,不能预防发生冠脉扩张和动脉瘤,故 目前多主张在应用IVIG的同时口服阿斯匹林治疗此外,对 IVIG无反应的治疗,多主张追加IVIGr2g/kg-次静脉滴注, 若发热不退可加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20~30mg/(kg•; d), 一次静脉滴注,连用「3d,然后改为 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然而,糖皮质激素治疗 KD至今仍存在争议,需进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行评价❷综上所述,川崎病动脉损害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虽然对KD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但根据临 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使其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大剂量 IVIG合并使用阿斯匹林治疗已成为KD的标准治疗,能使冠脉 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然而,由于K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 完全明了,故寻找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今后努力的 方向。
参考文献[ll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 et al. Diagnosis,treatment and long-te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1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tJ]. Pediatrics,2004,114(6):1708-1733.[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❷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❷DiagnosticguidelinesforKawasakidisease[J]. Circulation,2001,103(2):335-336.[4] 于明华❷小儿川崎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广东医 学,2002,23(9):661-662.[5] 于永慧❷川崎病78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 科杂志,2002,17(4):368-369.[6] 袁智广,梁少霞,古汉礼❷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J].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6): 680-681.[7] 欧阳浩泽,吴福宏,孙祥❷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 血红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 学,2008,26(6):665-666.[8] 鲁炜慧,杜忠东,赵地,等❷基于北京市儿童川崎病6 年流行病学资料的实验室指标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 志,2008,3(5):356-361.[9] 赵立健,韩波,张丽萍,等❷骨保护素在诊断川崎并 冠状动脉损害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 版),2010,48(1):116-119.[10] 罗永姣,蔡泽民,刘红英❷不典型川崎病55例临床 及实验室特征分析[J].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