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上游水库是如何建成的调查报告.pdf
7页关于老党员带领群众修建上游水库的调查报告调查人 : 姚明 指导老师 : 张芬时间: 2011 年 8 月 3 日—— 2011 年 8 月 8 日高安市上游水库位于江西省高安市西北部的华林山西南面, 距离南昌 103 公里,是镶嵌在仙女湖—上游湖—拓林湖黄金旅游线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一座主坝,五座副坝组成上游湖主坝长 380米,高 28.1 米,顶高 9 米,有岛屿 300 余个,水域面积 140 平方公里,总库容量 1.84 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集防洪、发电、养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可灌溉面积达到17.27 万亩水库位于锦江支流苏溪水的上游,是多个城镇的自来水之源现辟为国家省上皮划艇运动和休闲中心有谁知道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是怎么完成的?可能有人会说, 肯定是用现代化机械方法而修建成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 这座大坝肯定是天然形成的,人怎么去挖啊!我在网上搜了这么久,搜到的尽是与旅游相关的, 找了好久才找到有限的几句话: “ 1958 年, 8 万劳动群众在这里,历经四个春夏秋冬,四载血汗交融,肩挑背扛,车拉人挖累计完成土石方 1195.76 万立方米,终于建成了偌大的一个水库。
”我走访的是楼下村的一名老党员,名叫王高元, 1932 年出生,1956 年入党,同年担任横塘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听着他的口述我有些震惊在 1958 年收割早稻之时,他去杨圩乡开党部大会,会上作出决议, 秋收之前各大队先调小部分人去华林乡修建上游水库, 秋收之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要去支援,每个大队必须达到 80 人,预计三年完成任务,尽量提前完成大家心里面都明白,当时的华林乡那一大片土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 近来及以前的高安经常洪水肆虐, 锦江水位超出警戒线多次,决堤时有发生赣北部那块土地,上半年早稻时段,雨下得较多,而在晚稻秧期至扬花期需水量大时,雨却下得很少所以那一大片地,早稻靠天吃饭,人们一般不种晚稻若能建成这座水库,必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指示一下,王书记马上去各村传达,大家都没有畏惧心理,从名单上一看, 各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踊跃报了名 那些有四五个小孩子的父亲肯定报了名,为养活一大家子,多挣点工分就多得点粮食,才不至于饿肚子那些青年人谁会窝在家里?绝对会被同村人传为笑柄在农历十月下旬, 收割完晚稻, 大家都带好被褥和换洗的衣服用绳子捆好,背在背上临行前妻子叮嘱个不停,但觉得每一句话都很温暖,亲吻一遍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告别自己温馨的小窝。
这种分别对于妻子腹中还有孩子的夫妻来说更伤感, 丈夫临走前贴在妻子肚子上听听未出生孩子的声音, 也许孩子出生时会看不到爸爸 双方心里都明白,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来年年都去外面修坝,这已是第三四个年头了男人通常无语, 走的时候面带着苦涩的笑渐行渐远,每次回头都能看见妻子含情脉脉的注视目光到了村委会所在地楼下,合作社的大门、小门之间都挤满了人地上放着很多半袋的米, 还有许多棕色的小瓦罐, 里面盛满了霉豆腐、咸辣椒许多簸箕被整齐的叠放在四周,垒的约一米来高王书记说了一些注意事项,最后坚定有力的吐出两个字: “出发! ” 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一百来号人,有的扛米,有的将瓦罐放于簸箕内挑着的,有的肩扛四五个四齿钉的锄头, 在路上急行了五六个小时, 终于到达华林西南面—苏溪水上游当时已到了中午时分 专门成立的上游水库指挥组下午召集各乡开会,安排吃饭住宿的一些事宜各乡将指令传至各大队书记,两个大队安顿在一个村 十几个人一组将被褥放在一个老乡家里面, 以后他们就象征性的住这家了米及菜放在公社里,各大队有炊事员下午吃饭时大家亲如一家,说说笑笑晚上把地扫干净,用干的稻草平铺在地上,大家就把各自的被子铺在上面睡。
讨论什么时候能回家,回去时家里怎么样,算计着孩子出生的日子第二天早上四点半,天空只是蒙蒙亮,大家就被叫醒了,赶紧吃了早饭就去工作 当时干活的人沿河望不到边, 有的站在冰冷的河水里面挥着锄头锄土的, 滚将下来带着体温有咸味的汗水滴在流淌河水里; 有的用铁锹将锄的土铲倒在簸箕中, 尽管带有老茧的手还是被磨出来血泡; 有的用扁担将土挑到预订的坝边缘, 一担一担来来回回倒的土越“长”越高;有的两人用锯子齐心协力锯树,默契的心跳几乎都是同一个频率;有七八个人呼喊着“一二三”的口号将大树扛到大板车上,大家使劲时脸憋得通红,颈部的青筋突出;有的一个人用大板车拉,两个人在后面推,在陡处,前面的人拉绳紧扣在肩膀的肉里,身体与地面几乎成三十度, 眼睛紧盯着前方, 踏着地面一步步艰难的行进;虽然口号声、 铲土声等各种声音很大,但大家还是能敏锐地听到传来的婴儿啼哭声, 这是外地妇女背着婴儿来这劳动, 婴儿无人看管,只能放在一边, 这个信号提醒她该喂奶了; 人们在工作时总能看见红旗招展,指挥员双手紧握旗杆,大幅度摇旗,口中高喊: “同志们!加油干!使劲干!还有 **个钟头吃饭! ”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五点至七点, 上午八点至十二点, 下午两点至六点,每天干这种重体力活十个小时,实际为了超额完成任务,每天工作时间不止十个小时。
时间一天天过去, 人们一天天这样忙碌着,每天晚上吃完饭,倒头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去闲谈一天天这样干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一个尽头 每个人都在问自己, 明天我这副疲惫至极的身躯还能接着干吗?明日黎明的曙光到来,还是得早起干活,日复一日,身上的衣服磨破了或许会被某位好心的妇女连夜加班给缝补了, 手上的茧越来越厚,最后厚的连针都扎不进虽然是在冬日, 干了几个小时之后,仍然只穿一件衣服,身上可以看见热气冒出,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干即便是下雨下雪,仍然要光着脚站在刺骨冰冷的河水里挥着锄头挖, 口号声跟挖土声还比不上西风怒吼声,但人们仍在那肩挑背扛,车拉人挖的干活任何工作都会发生意外事故 当老人讲到他表弟时, 声音有些颤抖,我听着也很震惊当时正是开工前的时间,他表弟正坐在土岸的下面休息,突然岸上一块大石头“轰轰”的滚下来,他没来得及躲开,正好砸中他 ...... 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苏溪水流入锦江之口需要全部用土围住,当围至最窄处,用的是最古老传统的方法—用三四层人墙挡水这些站在汹涌冰冷流动的水里面的勇士们, 需要多么大的忍耐力, 等待一车车一担担的土倒在他们身上, 他们再踩在脚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每一刻都是对他们的考验, 他们的嘴唇冻得发紫仍要咬紧牙关,用常年劳作偏瘦的身板挡住前进的激流,其中肯定有殉难者。
众多壮烈牺牲者中, 名字已无从细考之 他们或许就葬在坝的周围,或被移葬家乡,或无葬身之地,喂了锦江之鱼在众多无名党员的带领下,终于在 1958 年当年宽阔的主坝修建成功,超出原计划两年当年的劳动情景现在听起来确实心惊肉跳 五十载斗转星移, 五十载沧海桑田, 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它不似抗日战争年年宣讲勿忘国耻 那些修水库、 建大坝的先辈许多已作古了我们的父辈由于年代比较近, 知道得多一些, 到我们这一辈很少有人知道半个世界,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里的子孙后代在用大坝流出的水时,有多少人会想起当年的艰辛,更何况城市里面的,不知道水稻是如何种的人, 他们哪里会知道老一辈的血与汗就融在他们每天吃的米饭里面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在老一辈做的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令我们后辈汗颜,无法望其项背 现今生存条件较之原来优越的多,但勤劳勇敢的作风我们不能忘, 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 为了祖国辉煌的日后,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才无愧于老前辈的汗水在此,深情的表达一下感激之情: “爷爷奶奶们,你们辛苦了! ”通过这次暑期实践调查, 我仿佛穿越了五十年的时光, 亲身体验了修水筑坝的艰辛, 让我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增强了对先辈的感激之情,体验了社会调查,明白如何写论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后记:实际我走访了三位老前,只因王高元前辈讲的最详细,故文章主要内容、 大致事件根据他所讲加以润泽写出, 一些细节方面就参杂了自己的想象, 绝非杜撰 走访袁福铁前辈时, 文章主旨没确定,问的问题很杂, 重点不突出, 走访胡吹元前辈解决了在走访王高元前辈之后遗留的一些问题关于上游水库是如何建成的调查报告的实践日志时间 地点 调查对象或内容 备注2011 年 8 月 3 日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横塘村老胡村袁福铁 袁福铁,男, 1948年出生, 1966 年入党2011 年 8 月 6 日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横塘村楼下村王高元 王高元,男, 1932年出生, 1956 年入党,前任村委会书记2011 年 8 月 8 日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横塘村新胡村胡吹元 胡吹元,男, 1936年出生, 1958 年入党,前任村委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