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在线作业三答案参考29.docx
17页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作业三答案参考1.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不存在性别差异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 莱维特(H.J.Leavitt)分析了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将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A.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莱维特(H.J.Leavitt)分析了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将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A.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沉默思考阶段 D.攻击阶段 E.心理隔离阶段ABDE3. 驱力理论认为,中等唤醒水平最有利于取得好的运动表现驱力理论认为,中等唤醒水平最有利于取得好的运动表现错误4. 新产品本身的特性会影响新产品推广速度,在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的新产品特性有新产品本身的特性会影响新产品推广速度,在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的新产品特性有( )A.新产品的相对优点不明显B.新产品的使用与消费者在长期消费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价值观念保持一致C.产品结构很复杂D.消费者能亲自试用该新产品,亲身体验到产品的特点E.产品的可传达性较强答案A,C5. 恶劣心境是指______恶劣心境是指______。
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6. 下列哪种人格障碍类型不是集体疗法较为有效的 ( )A.边缘型B.表演型C.自恋型D.分裂型下列哪种人格障碍类型不是集体疗法较为有效的 ( )A.边缘型B.表演型C.自恋型D.分裂型正确答案:D7. 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吉利根研究了道德判断和推理中的关怀和公正的问题;艾森伯格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异议,修改了道德发展阶段;费斯廷格则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儿童道德发展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这些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以及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在这一阶段里,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问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④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②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要点如下: ①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②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③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艾森伯格教授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异议,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的研究提示我们,儿童面临的情境不同,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 (5)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便产生认知失调不协调程度可以由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与重要性的乘积与协调认知项目数量与重要性乘积的比值获得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个体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消除不协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 8. 小张不小心被火烫着时,出现了迅速缩手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是发生在( ) A.脊髓 B.小脑 C.脑干 D.大脑小张不小心被火烫着时,出现了迅速缩手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是发生在( ) A.脊髓 B.小脑 C.脑干 D.大脑A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负责控制反射动作和活动。
B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姿势、协调身体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C项,脑干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D项,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控制与调节中心9. 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的主观概率( ) A.更低 B.更高 C.中等 D.无关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的主观概率( ) A.更低 B.更高 C.中等 D.无关B阿特金森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认为遭遇失败的风险较小;反之,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认为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更大10. 智商可以用来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聪明程度进行比较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1. 教师采用何种领导方式,学生会有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A.混合型 B.放任型 C.集权型 D.教师采用何种领导方式,学生会有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A.混合型 B.放任型 C.集权型 D.民主型D12. 下列哪些症状是躯体化障碍 ( )A.胃肠道不适B.皮肤斑点C.性及月经方面异常D.症状主要是自主下列哪些症状是躯体化障碍 ( )A.胃肠道不适B.皮肤斑点C.性及月经方面异常D.症状主要是自主神经活动亢进正确答案:D13.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
A.减半法 B.有无法 C.评价法 D.次数法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 A.减半法 B.有无法 C.评价法 D.次数法BC14.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 ),他们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A.实践型B.客观型C.理论型D.经验型参考答案:C15.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去集中化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6. 哈维格斯特认为,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而且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是( ) A.成年初哈维格斯特认为,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而且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是( ) A.成年初期 B.成年中期 C.成年晚期 D.青年期B17. 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 )性A.同一性B.主观性C.个体差异性D.社会性参考答案:C18. 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视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视觉掩蔽 B.视觉适应 C.运动后效 D.闪光融合DA项,视觉掩蔽是眼睛在受到两次闪光后,第二次闪光掩蔽第一次闪光的视觉效应B项,视觉适应是视觉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C项,运动后效是个体在长时间持续注视一个向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后,立即将视线转向旁边另一静止的物体,会觉得这一静止的物体在同向缓慢运动D项,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的视觉现象称为闪光融合根据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闪光融合而不是视觉掩蔽因为视觉掩蔽是当一个闪光以一定时间间隔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能够影响对前一个闪光觉察的视觉心理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