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4-4重点.doc
27页填空 15 个 名解 4 个 简答论述 4 个 所有重点提示为红字红色字体为笔记上有的,也就是老师原话了黄体荧光的背景,因为我自己也要用,所以是我自己设置的,大家可依自己想法自行调整还有些部分是自己整理的,老师没有说到有些太累不想打出来了就没打,大家见谅看这个重点的时候建议先浏览一遍,最起码按章浏览,有利于理解,断章理解可能会有误解的地方元代本章重点 元杂剧 元杂剧分类 元曲 元散曲作家的流 派和分期 散曲的艺术特点 南戏 高明的《琵琶记》 《四大传奇》1.元杂剧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以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又称为北曲或北杂剧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2.元杂剧体制特点代言体:成熟戏剧形式结构:四折、一楔子 唱词和演唱特点: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旦本”:正旦所唱的本子“末本”:正末所唱的本子宾白:散白:用当时的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科范:简称“科”,指动作、表情等 角色:旦、末、净、外、杂3 元杂剧分类1)朱权《 太和正音谱 》的分类法他把元杂剧分为十二科2)体裁上:悲剧、喜剧;题材上: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4 元曲 包括剧曲(北杂剧 )和散曲 5.四大家 关 马 郑 白6.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7.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8 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豪放派:马致远 张养浩 贯云石清丽派:张可久 白朴 乔吉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睢景臣 徐再思8.1 前期散曲创作:1、随着传统信仰的失落,作家们对封建政治的价值普遍采取否定的态度。
2、作家的生活态度与市井社会的观念形态关系密切8.2 后期散曲创作思想内容:对礼教和世俗的蔑视; 对封建皇权的戏谑后期主要散曲作家:贯云石 曾瑞 乔吉 张可久,其中以乔吉、张可久为代表进一步向清雅工丽发展9.散曲的艺术特点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10.南戏南戏的特点:I 长于写爱情、婚姻及家庭问题的题材,剧情一般都比较曲折,悲欢离合,很吸引人反映出广大人民,特别是城市平民的心愿II 南戏曲调比较婉转,演唱时有明显的南方口音音乐伴奏以管乐为主 III 一个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可长可短第一出一般由付末开场,说明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从第二出起,生旦出场展开情节 IV 曲文演唱,可生可旦,也可由其它角色担任10.《绪论》中的南戏特点(绪论中写的比较少不想背上边多的可以看看这个)1)流行于东南沿海2)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3)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4)曲词的宫调没有规定5)歌唱形式多种多样11.高明的《琵琶记》《琵琶记》艺术成就:(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二)双线结构颇具特色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三)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12《荆钗记》、{作者:柯丹丘} 《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明以来被称为《四大传奇》,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拜月亭》简称"荆、刘、拜、杀"要求知道四大传奇具体名字)南戏代表作五个:《琵琶记》+《四大传奇》(老师重点强调)13,四大传奇主要内容,产生时代,代表人物,创作主张,评价等等(这是老师原话但是我觉得大家了解个大概就好了,下边的太多了从 ppt 中来的1)《拜月亭》亦作《拜月记》,又称《幽闺记》,相传是元人施惠作它是据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本写书生蒋士隆与妹瑞莲、尚书王镇之妻与女儿瑞兰两家在战乱中分散瑞兰遇蒋世隆,在患难中结成夫妻,瑞莲在慌乱中为王夫人收为义女,结伴而行但蒋、王这对患难夫妻被充满封建思想的父亲生生拆散战乱平后,王尚书一家团圆,但瑞兰却满腹心事月明星稀之夜,他在拜月亭前为丈夫的安康焚香祝祷,而被瑞莲窃听,并得到她的同情与支持。
后来蒋世隆中状元,奉旨完婚,终于团员而蒋瑞莲也得配与同科武状元、世隆之结义兄弟陀满兴福为妻两对美满婚姻终告完成2)“四大传奇”中的“荆钗记”,作者为柯丹丘它的题材和《琵琶记》相似,不同的是主角王十朋能富贵不弃糟糠妻他拒绝了丞相万俟的招赘作品对女主角钱玉莲的继母和姑母的贪财爱势的市侩相也有所暴露但封建说教很多,主人公能不停娶妻的出发点是出于封建思想,这就冲淡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3)《白兔记》是继承了《五代史平话》和《刘知远诸宫调》而来的写的是五代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里面糅合人了许多民间传说,有一些动人和泼辣的写法4)《杀狗记》与杂剧《杀狗劝夫》同一题材,是一本家庭剧写了一个受坏人挑拨,至兄弟失和,而终由兄妻设杀狗计劝使丈夫醒悟,终于和睦如初的故事主题是从宣扬友孝妻贤的封建教义出发的,但对揭露封建社会“朋友”之间的冷酷势利的关系有认识的意义 明代本章重点 诗文流派 明初三杰 台阁体 茶陵派前后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复社 几社 性灵说 章回小说1.诗文流派诗文方面有:以三杨(杨士奇、溥、荣)为代表的台阁体;李东阳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
戏曲方面有:临川派、还有按地域分的:吴中四杰、闽中十才子;社名分的:几社六子时代分的:景泰十才子、嘉靖八才子 2.明初三杰:宋濂、高启、刘基3.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3.台阁体(老师着重强调了)永乐、弘治前后,诗坛上出现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三杨”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先后官至馆阁大学士所作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 “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位,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歌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实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当时追随者极多,这种诗风先后流行了一百年左右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做诗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所谓“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七子派的理论纲领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6.唐宋派所谓“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 、提倡唐宋文风,以反拨前七子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7.后七子明代前七子于嘉靖(1522 —1566)初逐渐偃旗息鼓,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8.公安派(老师着重强调了)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文学主张1、反对抄袭,主张通变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9.公安派核心理论的“性灵说”性灵说:发端于六朝诗学,在晚明经公安派大力倡导,至清代袁枚进一步发挥,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观念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本然的真情实感,在创作方式上,反对摹拟,强调情感表达的独特性和自由性10.竟陵派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代表作家锺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一方面,竟陵派在反对摹古,推崇性灵,表现自我等方面,与公安派是基本一致的; 另一方面,又不满公安派末流的空疏肤浅,力图另辟蹊径,倡导用“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 在创作上他们刻意求新求奇,喜用怪字险韵,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怀和远离现实的冷漠,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
竟陵派客观上对纠正复古派的流弊与公安派的偏颇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又矫枉过正,将文学创作引向晦涩化和神秘化的道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晚明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11.复社继晚明江南士大夫政治团体东林党后,明末江南地区一些文人组织相继崛起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 ——复社 12.几社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 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13.章回小说(没找到答案,百度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14.张岱(重中之重)晚明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张岱(1597—1697),字宗子,一字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早年生活豪华,未曾入仕,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
明亡后入山著书,生活艰苦,然始终隐迹不出他的现存作品,大多作于明亡以后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嫏嬛文集》等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把公安派的清新与竟陵派的陡峭熔于一炉,兼取两派之长,又以深厚救浮浅,以明快救僻涩,力避两派之弊,形成了空灵中不乏凝重,诙谐中间有悲凉的独特风格 他在艺术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于极普通、极深细处捕捉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以传神的笔墨出之,绘景逼真如画,写人神韵毕肖 他的小品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自然本色的语言,于切中肯綮处下笔,不重雕镂,不求孤峭,既富于生活气息,又具有天然韵趣末世的幻灭: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而竟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自题小像》)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补充:1.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2.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3.凌濛初“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4.汤显祖《牡丹亭》清代本章重点 王士祯的神韵说 格调说 性灵说 肌理说散文 桐城派1.王世贞的“神韵说”王士祯1).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等传世。
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2)、“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强调写诗须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