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doc
9页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柯子刊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林少华至今共译四十余部H木作家村上春树文学作品,近年,围绕林译的评价 成为学术界、翻译界、出版界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学者展幵了论争,日本学者对 林译做出丫较为负面的评价,国内学者则对林译整体做出丫相对肯定的评价,论争背后实质上隐藏着对翻译理论的误读和翻译理论间的较量围绕林译论争, 重新认识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评价标准等翻译理论问题,以期在文学翻译和翻 译文学学术研究中掌握中国学术话语权关键词:文学翻译评价标准;林少华;翻译理论;On the Debate of Translation Theory of Murakami Literary TranslationsKe ZikanAbstract:Lin Shaohua has translated hundreds of Japanese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works of Haruki Murakami is well known to readers in the mainland. In recent years, the evaluation of forest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ranslation circles and publishing circles, China and Japanese scholars launched a debate, the Japanese scholars have made a very negative evaluation of Lin’s translation,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a relatively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of the Lin’s translation. Behind the controversy, there is a real struggl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On the translation debate,r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in order to grasp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China academic discourse.Keyword:literary transl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Lin Shaohua; translation theory;对于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文学(以下略称“林译”),中日两国学者的评价 差异明显。
□本学者园山延枝、留口学生孙军悦主要从误译角度批评林译,东京 大学藤井省三教授以四方译论为基础,对林译做出了较为负面的评价,在中国 学界引起轰动W内,虽有学者指出林译中存在误译、漏译等问题,但多数学者 仍对林译的整体风格持肯定意见国内外学者把翻译和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结 合在一起,围绕林译展开了论争一、林译评价论争概貌林少华1997年发表《“和臭”要不得》一文,文章以《挪威的森林》中“玲子 弹吉他”译文为例,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理念,强调了译文与原文文体的契合, “自以为取得了较中意的‘化境’效果”m“玲子弹吉他”亦成为评价村上 文学汉译的典型译例孙军悦2004年通过对林译文本中误译的分析解读,将文学翻译与意识形态结合 在一起,认为经过译者美化的译文和译文中典型性误译阻碍了日本文化向中国 的输入和传播XZ12005年,谢建梅指出林译《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中的46处误译从行文看,谢建梅论文未受孙军悦论文的影响2007 年,藤井省三引用孙军悦和园山延枝的论点,在著作中极力推崇台湾地区 赖明珠女士的译本,严厉批评林译及其“审美忠实”的翻译理念,认为林译村 上文体与村上原文文体不符,并将译文的美化归咎于林少华的“汉语民族主 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3]藤井教授的著作无疑点燃了国内外林译论争的“导火索”林少华迅速撰文《林 译村上:“0”分》回应藤井观点,再次阐述自己的翻译理念,并对藤井观点进行 了批驳围绕村上文学汉译的论争就此拉开序幕2008年3月18闩,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村上文学中文翻译学术专题研讨 会”上,藤井省三、林少华、王成、王志松、林璋、杨炳菁等中日两国学者同场 论道,研讨会上系列论文于2009年专版发表在《日语学习与研究》上藤井明 确表明是基于韦努蒂的“归化” “异化”翻译理论来评价村上文学汉译的,他 认为“译者的使命应是打造村上作品的共通理解,以促进中国文化、社会的再认 识和发展一个劲儿自夸华丽的归化手段并非译者的工作 m针对藤井发言, 林少华从“文体”切入,坚持自己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传达了原作的文 体,但并非百分之百的所谓等值翻译这是因为,文学翻译即是再创造的艺术, 就必然有译者个性即译者文体介入其间换言之,文学翻译只能是原作者文体和 译者文体、或者文体的翻译和翻译的文体相妥协相融合的产物 m王成指出 翻译批评应兼具学术性和客观性,不应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挂钩M林璋运用 语言学分析法指出翻译应追求最大对应关系,他一方面肯定林译的准确,批评 香港译者叶蕙译文和赖明珠译文中的错误,另一方面乂指出林译语体偏离了原 文,存在美化倾向。
m王志松对比林译和其他译者译文,认为林译质量总体上 要高于其他译本,但林少华过于肯定“把玩孤独”和“主体内缩”存在问题, 可能会造成对村上文学解读的单一化,会带来“回避现实的危险”m杨炳菁 重新梳理解读了韦努蒂的“归化” “异化”翻译理论,肯定林译,认为林译在 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日木文学与中国读者之间的距离m同台论争后,论争仍在继续,新的话题开始显现2009年,村上简体中文版权 由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购得,译者施小炜刊文指出林译《且听风吟》中的若干误 译,抨击林少华中日文能力均差,彻底否定了林译林少华对此未作任何回 应2010年,止庵在文章中不仅批评许渊冲和丰子恺的翻译,还以藤井观点为 论据,推崇赖译,将林译归为“隔译”[11]2011年,高宁从翻译的本体论、 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出发,结合具体翻译文木,对止庵和藤井观点均做出了 批评[12]随后,林少华引述高宁观点,主张文学翻译应冋归文学,冋归审美; 文学翻译批评应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以此回应止庵批评mi高宁在另篇论文 中,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实口本训读译法在理论上存在问题,指出藤井评判 译文优劣时使用的“回译”式批评方法在学理上并不能成立。
141论争至此达到顶峰,概观此次论争,各家观点你来我往,研宄视角、论述方式各 具特色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主因是译论基础的不同需说明的是,孙军悦、 谢建梅和施小炜主要叙述译文中的漏误译问题,此文不再涉及二、林译论争之译论基础以上为论争概貌,笔者以下重点围绕藤井观点展开理论评述,一是众多学者观 点均由藤井观点而发;二是藤井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如“异化”和“归化”、 “直译”和“意译”问题一)“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藤井依据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断定林译为“归化翻译”,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利,并认为林少华属于典型的“汉语民族主 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因而标举“异化”,推崇赖译王志松、杨炳菁已从 不同角度指出藤井对韦努蒂的这一理论存在误读在笔者看来,藤井的观点并不 符合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韦努蒂的“笄化翻译”理论源于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1813年,施莱尔马赫 就不同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有两种翻译方法:耍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 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 者 [15]韦努蒂依此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译法,前者以民族主 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后者则 离经叛道,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 去。
[16]韦努蒂进一步指出,“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构造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当然,异化翻译策略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 概念,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 [17]通过对比藤井和韦努蒂二人观点,可发现:其一,藤井看到了异化翻译策略好的一面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构造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但他似乎忽视了男一而 异化翻译策略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概念,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通过异化翻译进而促使中国文化重构,恐怕才是藤 井批评林译的主因其二,归化和异化翻译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和应用范围异化这个全称说法只 是出于弱势文化对抗强势文化之共同利益和需要的一种‘策略’姿态,” U81 即以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等强势文化为预设背景,以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 化为讨论对象藤井对韦努蒂翻译理论的运用抹去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实施过 程中的区域性和时间(时代)性差异,如不考虑“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 的语境差异”,无疑会将“民族主义”抽象化、普遍化,从而消解民族主义和霸 权主义之间的差异性,最终把民族主义完全等同于霸权主义林少华不能接受藤 井扣住的“汉语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顶帽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具体到村上文学汉译(日译汉)的探讨,如果使用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其实存 在一个预设前提,即H木文化相对于中国文化的弱势也即是说,藤井教授一幵 始己从理论上设定了中日文化的孰强孰弱事实上,藤井本人并不接受所谓的曰 本文化相对文化处于弱势这一结论,认为从村上汉译中体现出的状态不可 取可他仍基于这一预设,批评林少华美化翻译闩本文学,得出汉语、中国文化 强势,日语、日木文化弱势的结论有自我论证之嫌其三,异化翻译之“异”只是一个度的问题韦努蒂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语言 表征手段,不可能透明地和绝对充分地反映原作并断言:“任何翻译都包含 一个归化过程,即由源语的可理解性向0的语可理解性的转变过程但是,‘归 化’并不等同于‘透明’或‘同化’,‘同化’是根据本土的主流价值观对异 域文本进行极其保守的‘简约’……异化翻译有可能导致妄用忠实’,但异 化翻译并不等于忠实翻译,我们不能将异化翻译中的阻抗策略看作是使译作更 忠实于原文的策略 [19]他还说:“翻译不可避免地要归化异域文木,给他们 烙上本土语言和文化的印记,以便于本土特定的读者易于理解 m藤井把“归化”和“异化”当作绝对的对立的两极,仅以“玲子弹吉他” 一例, 即把赖译视为“异化”的忠实翻译,把林译视为“归化”的不忠实翻译,是对 “异化”翻译策略的误读。
其实,在林译中存在典型的“异化”现象如《挪威 的森林》第一章首句“三•七岁的我……”在汉语中,人称代词前不宜使用定 语修饰[21]而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我”之前存冇定语修饰“三十七岁的” 应视为“异化”翻译的一种诸如此类翻译在林译中为数不少其四,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也有其负面影响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作为一种文化 理念,具有一定的反主流和反传统特征,含有“精英主义意识”,韦努蒂心目 中异化翻译的译者和读者都是“文化精英”,而不是普通读者韦努蒂对此并未 否认,“因而异化翻译也被他称为‘少数化翻译’或‘小众化翻译’(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异化翻译是不太适合普通大众的,因为‘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