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征税收入填报说明.docx
6页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3. 第3 行“(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根据《未按权责发生制 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20)填报,第1列“账载金额”为表A105020 第14行第2列金额;第2列“税收金额”为表A105020第14行第4列金额;表 A105020第14行第6列,若±0,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若V0,将绝对 值填入本行第 4 列“调减金额”8. 第 8 行“(七)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法规定不 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第 3 列“调增金额” 填报纳税人以前年度取得 财政性资金且已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在 5 年(60 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 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应计入应税收入额的金额;第 4 列“调 减金额” 填报符合税法规定不征税收入条件并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且已计入 当期损益的金额9. 第 9 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根据《专项用途政财政性资金纳 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填报第3列“调增金额”为表A105040第7行第14 列金额;第4列“调减金额”为表A105040第7行第4列金额。
24. 第24行“(十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第3列“调增金 额”填报符合条件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支出金 额25. 第 25 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根据《专 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填报第3列“调增金额”为表 A105040第7行第11列金额A105020《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本表适用于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 收入需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 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 号)、《国家税务总 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 号)等相关 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会计处理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符 合税法规定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收入,本表不作调整,在《专项用途财政 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中纳税调整一、 有关项目填报说明1. 第 1 列“合同金额或交易金额”:填报会计处理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 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项目的合同总额或交易总额。
2. 第2 列“账载金额-本年”: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在本期确认 金额3. 第3 列“账载金额-累计”: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历年累计确 认金额4. 第 4 列“税收金额-本年”:填报纳税人按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本期确 认金额5. 第5列“税收金额-累计”:填报纳税人按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历年累 计确认金额6. 第 6 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 税法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差异需纳税调整金额,为第 4-2 列的余额二、 表内、表间关系(一) 表内关系1•第1行二第2+3+4行2. 第5行=第6+7+8行3. 第 9行=第 10+11+12 行4. 第 14 行=第 1+5+9+13 行5•第6列=第4-2列二) 表间关系1. 第14行第2列二表A105000第3行第1列2. 第14行第4列二表A105000第3行第2列3•第14行第6列,若三0,填入表A105000第3行第3列;若V0,将绝对值填入表A105000第3行第4列A105040《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本表适用于发生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项目 的纳税人填报。
纳税人根据税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 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 号)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 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纳税人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会计处理、税法规定,以及纳 税调整情况本表对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进行调整,资本化支出,通 过《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0)进行纳税调整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1. 第1列“取得年度”:填报取得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公历年度第 5至1 行依次从6 行往前倒推,第 6 行为申报年度2. 第2 列“财政性资金”:填报纳税人相应年度实际取得的财政性资金金额3. 第 3 列“其中: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填报纳税人相应年 度实际取得的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且已作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金额4. 第 4 列“其中:计入本年损益的金额”:填报第 3 列“其中:符合不征税 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中,会计处理时计入本年(申报年度)损益的金额本 列第7行金额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9行“其中:专项用途财 政性资金”的第 4 列“调减金额”5. 第 5 列至第 9 列“以前年度支出情况”:填报纳税人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 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在申报年度的以前的 5 个纳税年度发生的支出金额。
前一年度,填报本年的上一纳税年度,以此类推6. 第 10 列“支出金额”:填报纳税人历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符合条件的 财政性资金,在本年(申报年度)用于支出的金额7. 第 11 列“其中:费用化支出金额”: 填报纳税人历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 理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在本年(申报年度)用于支出计入本年损益的费用 金额,本列第7行金额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25行“其中: 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的第 3 列“调增金额”8. 第 12 列“结余金额”: 填报纳税人历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符合条件 的财政性资金,减除历年累计支出(包括费用化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后尚未使用 的不征税收入余额9. 第 13 列“其中:上缴财政金额”:填报第 12 列“结余金额”中向财政部 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缴回的金额10. 第 14 列“应计入本年应税收入金额”:填报企业以前年度取得财政性资 金且已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 5 年(60 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 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应计入本年应税收入的金额本列第7 行金额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9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第 3 列“调增金额”。
二、表内、表间关系(一) 表内关系1. 第1行第12列=第1行第3-5-6-7-8-9-10列2. 第2行第12列=第2行第3-6-7-8-9-10列3. 第3行第12列=第3行第3-7-8-9-10列4•第4行第12列二第3行第3-8-9-10列5. 第5行第12列二第3行第3-9-10列6•第6行第12列二第6行第3-10列7•第 7 行=第 1+2+3+4+5+6 行二) 表间关系1. 第7行第4列二表A105000第9行第4列2•第7行第11列二表A105000第25行第3列3. 第7行第14列二表A105000第9行第3列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本表适用于发生资产折旧、摊销及存在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的纳税人填 报纳税人根据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 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 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0 年第 13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1年第 34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 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2 年第 40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 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4 年第 29 号)等 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资产折旧、摊销的会计处理、税法 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
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1. 第 1 列“资产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原 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2. 第 2 列“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本年资产折旧、摊 销额3. 第3 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历年累计资产折旧、 摊销额4. 第 4 列“资产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 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5. 第 5 列“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 法一般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不含加速折旧部分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 5至8列税 收金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6. 第 6 列“加速折旧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加速折旧政策计算的 折旧额7. 第7 列“其中:2014 年及以后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根据《固 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A105081)填报,为表A105081相应固定资产类 别的金额8. 第 8 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历年累计 资产折旧、摊销额9. 第9 列“金额”:填报第 2-5-6列的余额。
10•第10列“调整原因”根据差异原因进行填报,A、折旧年限,B、折旧 方法,C、计提原值,对多种原因造成差异的,按实际原因可多项填报二、表内、表间关系(一)表内关系1•第1行二第2+3+・・・+7行2•第8行二第9+10行3. 第 11 行=第 12+13+-+18 行4. 第19行=第20+21+…+24行5. 第 27 行=第 1+8+11+19+25+26 行6•第9列二第2-5-6列二)表间关系1. 第27行第2列=表A105000第31行第1列2. 第27行第5+6列=表A105000第31行第2列3. 第27行第9列,若±0,填入表A105000第31行第3列;若V0,将绝对 值填入表A105000第31行第4列4. 第1行第7列二表A105081第1行第18列5. 第2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2列6. 第3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5列7•第4行第7列二表A105081第1行第8列8. 第5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1列9. 第6行第7列=表A105081第1行第14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