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解题方法技巧.docx
17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解题方法技巧2选择题1、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答案:D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A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B项, 《致云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小提示:文学常识类题目考查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做到仔细甄别。
2、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D.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殇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错误通讯又具有记叙文和新闻没有的特点:常常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
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答案:B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平时多积累本题中,B项,“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直接的议论”表述有误,应是“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B.嚣鸣(xiāo) 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山峦”的“峦”应读luánC.“揳入”的“揳”应读xiēD.“霓虹”的“霓”应读ní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B.《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C.“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错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用刘裕的典故,写他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6、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车厢 斟灼 分辨 委屈B.皱褶 给于 怜悯 欢腾C.顾忌 脊梁 黯然 吸吮D.弛骋 闺女 捶打 磨蹭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字形题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题干要求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项,“斟灼”,应写作“斟酌”;B项,“给于”应写作“给予”;D项,“弛骋”应写作“驰骋”7、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群巨人的形象他们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B.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C.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D.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所学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A.“是一群巨人的形象他们”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号”字作动词解,表示“呼喊和喊叫”的意思而非号角的意思。
故选A8、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示总结上文A.表示声音的延长B.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总结上文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_的联系A.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B.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C.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D.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答案: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文中比较中西方神话里的神仙,对比“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可知,句意指西方各神仙的来历的前因后果,故用“来龙去脉”更好,故排除AC;“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用于具体实际的事物;“湮没”指埋没、清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文中指很多神话传说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故用“淹没”,故排除AD;“千丝万缕”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句中指寻找出“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的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用“千丝万缕”,故排除CD小提示:使用词语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别的词性的词要从词语搭配、使用对象、内涵角度、语意轻重、褒贬谦敬等角度辨析,才能准确掌握词语,进而准确运用。
10、对下列相关现代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站在橘子洲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景词人在写景时,远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错误全诗采用的是直接抒情,并非间接抒情如结合“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分析,一系列抒情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抒发对这种破坏力的呼唤和赞美课内阅读11、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答案:【示例】《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一词虽写秋景,却无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之感,全词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针对这一现象追根溯源,有以下几点思考: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说,本词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等词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以天高地阔、山红水绿的画面入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此,词中画面自然壮阔高远从意象表达的角度来说,本词为选取的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如“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笼上了一种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又如“鹰击长空”中的“击”字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再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