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丙胺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docx
8页烯丙胺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剧毒液体,高度易燃理 化 特 性无色液体,有强烈的氨味和焦灼味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分子量 57.09,熔点-88.2℃,沸点55~58℃,相对密度(水=1)0.7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饱和蒸气压25.7kPa(20℃),燃烧热2207.5kJ/mol,闪点-29℃,引燃温度371℃,爆炸极限2.2%~22.0%(体积比)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造药品的中间体,及有机合成和制作溶剂等 危 害 信 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活性反应】 燃烧时,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能猛烈聚合爆炸具有腐蚀性 【健康危害】 蒸气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强刺激性,严重者伴有恶心、眩晕、头痛等接触本品的生产工人可发生接触性皮炎 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安 全 措 施【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防止泄漏,加强通风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防静电工作服,戴耐油橡胶手套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存在残留有害物时应及时处理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打开烯丙胺容器时,确定工作区通风良好且无火花或引火源存在;避免让释出的蒸气进入工作区的空气中;穿戴大小合适的耐腐蚀的手套,长统靴和防护服及面罩,避免吸入含烯丙胺的气体,必要时应戴上防毒面具 (2)生产、贮存甲醇的车间要有可靠的防火、防爆措施一旦发生物品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砂土灭火 (3)烯丙胺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系统漏气时要站在上风口,同时佩戴好防毒面具进行作业; ——接触高温设备时要防止烫伤; ——设备的水压、油压保持正常,有关管线要畅通; ——维护保养好设备,消除跑、冒、滴、漏等现象,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4)生产区域内,严禁明火和可能产生明火、火花的作业生产需要或检修期间需动火时,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5)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内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 (6)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或储罐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 (2)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在烯丙胺储罐四周设置围堰,围堰的容积等于储罐的容积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4)每天不少于两次对各储罐进行巡检,并做好记录,发现跑、冒、滴、漏等隐患要及时联系处理,重大隐患要及时上报 (5)应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烯丙胺装于专用的槽车(船)内运输,槽车(船)应定期清理;用其他包装容器运输时,容器须用盖密封运输车辆应符合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阻火器、危险品标志牌、静电导链),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运输车辆进入厂区,必须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和阻火器,保持安全车速严禁驾乘人员吸烟,无关人员不得随车 (3)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防雨淋、防高温 (4)在使用汽车、手推车运输烯丙胺容器时,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碰严禁用电碰起重机和链绳吊装搬运装运时,应妥善固定 (5)输送烯丙胺溶液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烯丙胺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
在已敷设的烯丙胺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烯丙胺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烯丙胺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 7231)的规定应 急 处 置 原 则【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