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05卷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doc
12页第 005 卷 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txt 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 4 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第 005 卷 卷五 古靈四先生學案(全氏補本)古靈四先生學案(全祖望補本)古靈四先生學案表陳襄 孫覺(別見《安定學案》 )(安定同調) 吳道張公諤章衡傅楫 (從子)希龍陳貽範管師復管師常 林石 沈躬行(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陳砥呂逢時 錢景臻黃穎 (子)公坦劉淮夫鄭穆陳烈周希孟 劉康夫潘鯁曾伉劉彝(別見《安定學案》 )(並古靈講友 )章望之吳師仁(並見《士劉諸儒學案》 )司馬光(別為《涑水學案》 )張載(別為《橫渠學案》 )(並古靈同調 )劉夔曹穎叔蔡襄(並公闢學侶 )古靈四先生學案序錄祖望謹案:安定、泰山並起之時,閩中四先生亦講學海上,其所得雖未能底于粹深,然而略見大體矣,是固安定、泰山之流亞也宋人溯導源之功,獨不及四先生,似有闕焉或曰:「陳烈亦嘗師安定 」未知所據述《古靈四先生學案》 (梓材案:《古靈學案》 ,謝山所特立謂之「述」者,謙辭也黃氏補本仍屬之洲,非是。
又案:其表以古靈為安定門人,亦無據 )◆安定同調 忠文陳古靈先生襄陳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學者稱為古靈先生是時,學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詞華,所謂知天盡性之說,皆指以為迂闊,而士亦莫之講也先生獨有志于傳道,與其同里陳烈、鄭穆、周希孟者為友,氣古行高,以天下之重為己任聞者始皆笑之,先生不為動,躬行益篤,學者亦稍稍化之,多從之遊,而閩海間遂有「四先生」之目雖有誕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禮于其門已而四先生之名聞于天下,有從遠方來受學者以進士為浦城簿,縣闕令,先生行令事,斷獄明決,人莫能干以私首興學宮,為諸生講學,從之者五百餘人,而章衡卒為名臣部使者安積至其縣,先生以十事陳之,安是之,皆為施行以遷為仙居令,仙居山縣,莫知學,先生之興學宮、課諸生如浦城有問難者,得乘先生聽訟之暇,入問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學,輒下車為童子輩講經從學者漸多,而管師復兄弟卒為名儒遷著作佐郎、知河陽縣,仙居之民攀車遮道,幾不得出境時富鄭公帥河陽,一見,厚禮之先生之興學宮、課諸生如仙居或謗之富公曰:「是賺子弟輩束脩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縮,何嫌人言!」或勸先生罷講,答曰:「以纔人,使諸生遂不得聞道,吾恥之。
」講益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薦為太常博士,召試祕閣校理,尋判祠部譯經僧法護遺奏,乞度十僧,趙亦請列子廟中三年度一道士,先生堅執不行,且請禁宮闈要近之妄有陳乞者坐是解祠部,編昭文館書籍已而以祠部員外郎知常州,復興學宮、課諸生如河陽時承安定先生湖學之后,東南講席稍衰,先生復振之,以顧臨司之,每晨親往,與諸生講經義,旁決吏事,于是毗陵之盛,擬于湖學常州運渠橫遏震澤,積水不得北入于江,為吳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對民田之步畝,分授以浚,深廣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澤積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遷司封員外郎,為開封府推官將行,得公帑雜收無名錢數百萬,因以償積年官逋之未清者入為三司判官,使遼尋修起居注,知諫院,管句國子監等先生薦可為太學師長者四人,小程子其一也尋罷 諫院,兼侍御史知雜事故事,左右史以次知制誥,而臺雜乃遷三司副使于是有旨侯知制誥闕,召試,先生辭曰:「陛下以義使臣,敢不惟命是聽,豈敢計較資地,以為輕重況知雜之任,上裨朝政,下肅臺綱,豈顧寵祿之居後哉若有顧避之心,身且不正,焉能正人 」乃許追寢前命于是王荊公執政,行新法,先生力言青苗不便,五奏皆不報其進第四狀曰:「臣觀制置奏請,莫非引經以為言,而其實貸民以取利,是特為管仲、商君之術。
臣願陛下為堯、舜之君,以仁義治天下,不願陛下為霸主也陛下富有中國,廣輪萬里,內無強臣敵國之患,外無西戎、北狄之難四海九州之賦,供用不為不足不于此時與廟堂之臣坐而論道,以行王政,而反屑屑為均輸、舉貸之事,臣竊惜之!」其第五狀曰:「誤陛下者,王安石也誤安石者,呂惠卿也安石持強辯以熒惑于前,惠卿畫詭謀以陰助于後,故雖陛下之至聖,不能無惑近者中丞呂公著而下,皆以不職乞從責降,臣獨區區未敢請者,尚冀犬馬之誠,一悟聖意,許以青苗之法下百官集議如臣等言非,甘從遠竄;如是,則安石、惠卿乞行貶斥,以謝天下 」又言:「劉述、劉琦、錢顗等皆以言事責降,范純仁以此待罪朝廷上下之情,乖戾若此,臣甚憂之乞免其罪,以大有容之德又乞召還范純仁,以厭人望 」又言:「中丞呂公著以造膝之言落職補郡,安石增改誥詞,暴揚其語,欲以中傷,尤失事體右正言李常待罪,兩月不報,必非陛下之意 」又言:「韓絳以制置三司條例司而為參政,是以利進,自古進用大臣所未有 」又言李南公、李定不可用,王子韶為小人于是神宗有詔,召先生試知制誥,而所奏皆留中不下先生辭曰:「臣所言不能開悟聖心,方且待不職之罪,未知譴所,召試非臣所敢當荊公方遣人趣先生承命,見奏大恨,議出為陜西轉運使。
上曰:「陳襄經術,宜在講筵 」乃復令修居注,直舍人院,兼天章閣侍講,先生固辭神宗賜手詔曰:「卿以言事未遂,不受知制誥之命,且求外補朕慕卿經術,深惜遠去,特還舊職,庶幾左右經席,漸摩道義來奏尚欲固辭,豈未悉朕意與﹖還卿來章,當亟就職 」先生不敢復辭次年,卒用為知制誥荊公終欲出之,上不許,詔直學士院荊公惡之不已,以草河北詔言「水不潤下」 ,中書改之;又赦文有「奉祠紫宮」之語,為犯俗先生乞出,遂知陳州未,移杭州先生以杭之學校不興,復修築聚講如常州,且修六井水利已而復知陳州,其講學如杭州熙寧八年,召還,知銀臺,遷樞密直學士,判太常次年,兼侍講 又次年,命為郊祀禮儀使,詳定郊廟禮樂元豐二年,判尚書都省神宗且有意大用之,而先生病矣次年,卒妻子問遺言,索筆書「先聖先師」四字贈給事中其後累贈少師,諡忠文所著書有《易義》 、 《中庸義》 、 《古靈集》二十五卷 (雲濠案:先生所著書尚有《州縣提綱》 其《古靈集》二十五卷,為先生子紹夫所編 《居易錄》稱為二十卷,蓋未見完帙也 )先生一言一行,皆以古人為法,喜怒不形于色荊公之退也,先生在講筵,薦司馬溫公以下三十三人,神宗善之而不能盡用也元祐名臣,皆在其中南渡後,高宗 得其稿,詔示天下,以為薦士者法。
祖望謹案: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天下之士從者如雲,而正學自此造端矣閩海古靈先生于安定蓋稍後,其孜孜講道,則與之相埒安定之門,先後至一千七百餘弟子,泰山弗逮也,而古靈亦過千人安定之門如孫莘老、管臥雲輩,皆兼師古靈者也于時濂溪已起于南,涑水、橫渠、康節、明道兄弟亦起于北,直登聖人之堂古靈所得雖遜之,然其倡道之功,則固安定、泰山之亞,較之程、張,為前茅焉故特為立一《學案》 ,而以鄭氏、陳氏、周氏三子並見于後古靈先生文集隱居求志,古人尚之然有聖人之隱,有賢人之隱,有介夫之隱聖人之隱,樂天以俟命,時未可而潛,時可而躍者,蜿蜿蜒蜒,莫知其神,舜、伊尹是也賢人之隱,養氣以畜德,庸言庸行,居貧賤而樂,顏、曾是也介夫之隱,但潔身而不累乎世,足以自牧而不足與憂天下,長沮、桀溺是也,是則君子不為也 (《與章表民》 )後進士來茲者,亦早夜不已,有所勉然進而是,退而疑,故吾日為之憂,恐不能有遠到者 (《與陳砥》 )好善之人,惟恐有所不聞好為善之人,惟恐有聞 (《答黃殿丞》 )不離經而用權,不先利而後義視非正色,謂之不明聽非正言,謂之不聰故君子不以耳目近小人,不以小人亂視聽也 (以上《與安度支》 。
)聖人之經,待人而傳當明大義,折諸家異同之說,以示後學,不宜有讓 (《答許太博》 )僕他無一二至于古人,至于好人之善,樂聞己之過,則似有之 (《答周有終》 )君子患己不立,不患不能文德至,斯言至矣 (《與元屯田》 )常患近世之士,溺于章句之學,而不知先王禮義之大上自王公,下逮士人,其取人也,莫不以善詞章者為能,守經行者為迂闊天下之士習,固已塗瞶其耳目,而莫之能正矣某自蒞事以來,以興學養士為先務,以明經篤行為首選,將以待夫有志之士彼四方之學者輕千里而外,其亦有望于茲德薄任重,不足以獨當其責,思得先生共教以德行道藝之事《與顧臨》 )凡人生而與萬物俱生,長而與萬物俱化,終身與萬物浮沈,以是而求至于聖人,難哉!孔子語顏淵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然後「天下歸仁」 今有裸衣而倒行者,目之者曰:「此狂惑喪心之人!」至于學者喪其本心,不惟不自知,亦無目而指之者,豈不宜大自驚懼,持循而修省哉﹖(以上《答徐洪》 )去聖日遠, 、周、楊、墨之說衣被天下,故後之習孔子者多聞見則易,慎擇之則難自韓退之來,二百年有餘矣季甫比日于吾儒為有功,足下慎折衷之 (《答周公闢》 )君子之所貴乎身者,道焉而已。
不苟利,不苟進,不苟得,惟義而止 (《答元屯田》 行與止係乎天,進與退存乎己 (《與富相公》 )古人事死如生,葬則欲其返,虞則欲其安, 『祔則欲其存而不忘,哭之有倚廬,事之有祖廟廬于墓,非古也 (《答劉太博》 )古之聖賢存其心,視天下之民如其子一夫不獲,則不能安乎其身,曰:「天假手于我以養之,吾何忍弗顧也!」故禹、稷三過其門而不入,伊尹五就桀,太公七十歸周,孔子皇皇諸侯之國彼豈不知養心治氣安佚之樂,一畝之宅可以終身訢然而忘天下哉﹖今之仕者,與之祿則受之,至于民有死亡危苦則聽之,又惡知畏天命而愍人窮也﹖比見欽之于河陽,其議論誠佳矣,然而未知其仁今將有民社以為政,吾于是觀焉欽之勉之!(《與傅察推序》 )行身乎大方之塗,養心于至義之源,游泳乎《詩》 、 《書》之和,沈潛乎《易》 、 《春秋》之微,博之以文藝,約之以禮法,而歸之于誠,亦庶乎其至也!(《送管師常序》 )好學以盡心,誠心以盡物,推物以盡理,明理以盡性,和性以盡神 (《送章衡序》 )祖望謹案:古靈崛起南嶠,昌明正學雖其立言尚有未盡融洽者,如此五語是也,然其大意已通關、洛之津,較之石徂徠輩,則入細矣無近名,無躐學,無急于奔競 (《送章衡序》 。
)君子之道,正以持之,通以行之正者道之經,通者道之權,二者相用而成孰為正﹖曰:中庸是也孰為通﹖曰:隨時之義是也仁以居之,義以由之,正在其中矣;;智以遷之,禮以和之,通在其中矣君子知是四者,所以藏身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雞鳴而起,孳孳守之而弗失,其善持之也,是謂之正萬物相感而情偽生,萬物相交而利害生,故其道有否泰,時有險易,而濟之以屈伸語默之變,是謂之通 (《何秉字序》 )誠至于高明博厚而不息也,然後能定明至于廣大精微而不惑也,然後能應 聰明不足以自任,權勢不足以自私 (以上《上殿劄子》 )聖人先得乎誠,誠則明矣賢人,思誠者也,因明而後誠存其所謂正而公者,去其所謂邪而私者,此之謂擇善;戒慎于不睹不聞之際,此之謂慎獨而固執之,此之謂明則誠矣《誠明說》 )予愍汝邑民不識為學,父子兄弟不相孝友,鄉黨鄰里不相存恤,其心惟汲汲爭財競利為事,以至身冒刑憲,鞭箠流血而不知止奈奉天子教條,不可私恕,每刑一人,若傷膚髮而汝輩不知予心,乃相煽熾,搆訟成獄,自以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寢,是誠何心!然非汝百姓之樂于此也,蓋不知讀書之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汝父老歸告子弟,令來學,予將擇明師而教諭之 (《仙居勸學文》 。
)為吾民者,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婦有恩,男女有別,子弟有學,鄉里有禮,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婚姻死喪,鄰保相助,無惰農桑,無作盜賊,無學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淩善,無以富吞貧,行者讓路,耕者讓畔,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則為禮義之俗矣 (《仙居勸俗文》 )學校之設,非以教人為詞章取利祿而已,當致學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