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docx
4页人教版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10 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探究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2.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3.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设计意图:由于科普类的文章科学术语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探究“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2.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课文,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学会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同学们,古时“嫦娥奔月”的故事令人们向往“天上人间”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知道这神话故事只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吧。
二、研读课文,质疑解难1.师: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课文第 3 段介绍了“生命存在的天体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①适合生存的温度,零下 50 至零上 150 摄氏度之间;②必要的水分;③适当成分的大气;④有足够的光和热2.师: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分别排除哪些行星?为什么?(第4 段) 水星:离太阳最近,温度太高,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高温、缺氧、缺水1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过低,不可能有生命存在3.师: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设计教法:以辩论的形式,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一方认为有,一方认为无,双方展开辩论)正方:有(理论角度第 5 段)(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2)火星与地球相似:①自转时间相近;②有昼夜,有四季反方:无(实际角度 6-9 段)(1)①拍照; ②近距离观测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有植物的说法错误2)进一步采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所以“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3)①土壤中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不可能生长;②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上连微小的生命都不存在。
师小结,生明确: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尚未证实(1)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2)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外太空可能存在生命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1.浏览课后习题第 2 题,交流阅读方法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 3、4、7、8 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 5—8 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2替换,为什么?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四、课堂回顾,拓展延伸1、快速浏览课文并小结: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这堂课我们可以从课文标题,开头、结尾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如何科学有据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学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更有效地论证观点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符合科学精神2、延伸,荐读:(1)、课外观看 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 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2)、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五、背诵文段,丰富积累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喜欢的句子,积累知识板书设计:宇宙生命之谜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分析解疑:存在条件 1.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3.适当成分的大气4.足够的光和热探讨结论:未解之谜 有待探索3教学反思:《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科学术语较多,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叙述,因此在教学这课时我采取了全新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辩促探,激发科学兴趣我把“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以辩论的形式,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在辩论中,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探索精神也得到充分发挥二、以读促探,感悟语言准确(围绕本课要解决的疑问,我结合课后思考题提到的方法开展“有目的的阅读” 即浏览过滤——勾画中心——提炼关键),通过梳理,学生根据需要重点、反复研读课文相关内容,结合材料,比对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疑问不仅很快地得到解决,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掌握了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到了语言的准确性乐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