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农民工融入城市论可行性.doc
3页试论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试论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摘摘 要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一个庞大的新型劳动群体,他们在支持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 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贡献大收入少,在城市待遇差别化,这种歧视使得农民工问题成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的突出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农民工与城 市的关系,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着手研究农 民工融入城市的可行性,从制度、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 的合理建议关键字:关键字:农民工 融入城市 户籍壁垒 社会保障 经济收入 文化差异一、前言一、前言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 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 ,201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达到 25278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 15863 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 3279 万人[1] 农民工群体急剧膨胀,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歧视和排斥,长期游离于城市社会边缘,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农民工问题。
而 近年来,从“农民工” 到“打工妹” 、 “打工仔”再到“产业工人” ,农民工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解决,但在社会权利、制度保障、生活质量等关键方面则愈演愈烈因为长期以 来,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成为了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群 体让农民工尽快的融入城市适应城市,拥有更多的权利,得到更具体的法律保障,这不 仅是广大农民工迫切的心声,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平等、和 谐的必然要求而找到并解决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也就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和谐相处 的首要任务二、二、 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一)(一) 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的阻碍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的阻碍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仍保留农村户籍,但脱离土地劳动,而以其他非农产业为 生的劳动者因而一定意义上讲, 农民工是“非工非农”的这样尴尬的身份正是 不 合理的户籍划分、农民身份的 限制造成的而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又是与公共服务和社 会福利连接的,其衍生的例如就业、收入、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 均打上了“优待城镇居民、歧视农村居民”[2]的烙印,从而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人为地 在城乡居民之间挖出了一道鸿沟,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之外, 给农民工在城市立足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农民工在城市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难以顺利融入 城市生活,生活举步维艰。
由此可见,这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 “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 民工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社会保障、福利分配等方面产生矛盾,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构 建,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制度因素 (二)(二) 经济因素:收入水平较低经济因素:收入水平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1 年度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 2049 元,而同期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3573 元,高出将近一倍此外,农民工每天的劳动 时间平均为 8.8 小时,基本很少有节假日,每个月的劳动时间至少在 25.4 天,如用工资率 来测算,农民工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差距更为明显而他们没有城市户口,只能 从事些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如 的建筑工、清洁工、苗木工、钟点工或保姆、服务员、 电子厂和服装加工厂的 零时工这些工作,报酬低,环境差,稳定性差较低的收入使 他们受到城市的排斥和歧视,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 无法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社会福 利,他们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入学也困难重重收入低也成为阻碍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直接原因三)(三) 文化因素:城乡文化差别文化因素:城乡文化差别“在文化社会学看来,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常悬殊的,传播过程中 往往受不同文化性质的社会心理、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3] 比较城乡两种文化, 农村文化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充满小农意识,带有落后、封闭、传统的烙印; 而城市文化是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现代性农民工是在农 村长大,深受农村文化熏陶;成年后又来到城市,被城市文化所包围在这两种文化的碰 撞下,农民工自然会产生文化的失落,对存在着很强优越感的城市文化,感到无所是从, 从而造成内心的封闭这种文化差别是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文化根源四)(四) 心理因素:自卑孤独情绪渐长心理因素:自卑孤独情绪渐长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在就业机会、政治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权益远远不如城 市居民城市居民享受到的特权事其在社会竞争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无论在现实利益 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种优越感,歧视农民工因身份差别的农民工则是在歧视之下滋长自 卑情绪自卑则导致内心封闭,容易产生抑郁,与其他人减少接触,被孤立起来在一些 敏感的事件刺激下,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进行自我发泄,严重者则会通过采取自伤、 自杀或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来释放内心的不满[4],影响城市的安定和发展这种心理是阻 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内在因素三、三、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第一,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户籍制度变革,以“在发展中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制 度中的某些福利和权利”[4],作为户籍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放宽户籍限制,使长期居住 在城市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权利。
在解决户籍的同时,也要做好农民工的社会 保障,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政策,稳妥解决 农民工住宿问题,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着力改善打工子弟学校环境,积极引 导农民工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5] 第二,立足当前经济,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向农民工提供全 面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服务同时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要加 大资金投入,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 民工素质,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发展潮流最重要的是,要积极扶植有条件的农民工自主创 业,在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第三,相关部门应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文化权益举办一些慰问农民工的演出,表演一些农民工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也要加强与农民工的交流,引导他们适应城市;开展一些农民工技能大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强心第四,重视农民工心理,通过建立免费的农民工心理问题咨询室,及时对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和不良情绪的化解,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并建立农民心理问题档案,并定期回访,促其融入城市,改变农民工精神状态长期孤独压抑的现状。
同时也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预防农民工心理疾病的发生,全社会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怀,社会媒体更应率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市民以正确态度对待农民工,倡导市民与城市农民工的和谐相处和良性互动,营造一种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减弱他们的孤独感和边缘人心理结论结论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制约, 使农民工的整治问题困难重重所以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 础,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综合分析,不仅要结合当前国情还要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谋 求长远利益,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而达到农民工与城市和谐统一的目处理好农 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些具体问题,制度上平等,经济上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 重视他们自身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各种制约因素,从而更好更快的解决农民工 融入城市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当前与长远的利益,改变对农民工“既不给进城的自由, 又不承担提供福利的责任”[8]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引用文献引用文献[1] 国家统计局《2011 年农民工监测报告》,2012 年 4 月[2] 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2009 年 10 月,[3] 黄志强,容 溶《城市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探析》 ,2011 年 1 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 32 卷第 1 期[4] 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2005 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5]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2006[6] 曹尔阶 《资本是个好东西》 ,2012 年 3 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