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陆逊简介.docx
16页陆逊简介 陆逊 陆逊(183-245),字伯言,本名陆仪,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陆康与袁术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陆康事先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其子陆绩尚幼,所以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但历史却把陆逊推上了政治舞台 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湘江海宁西南)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 东汉末年,许多农民因逃避赋役而投靠豪强大族,沦落为依附民;豪强大族为了反抗政府征发、保卫和扩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组成武装队伍这类豪强武装依山阻险,被官府称作“山贼”、“山寇”。
他们经常扰乱地方,有的豪强集团还与曹操遥相呼应,对抗孙吴政权,成了孙吴政权的隐患 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逃户针对这种情况,陆逊采用查户整顿的方法,将其中的精壮招募为部曲,其他则用于屯田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造反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2000余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陆逊因功被拜定威将军,屯兵利浦 通过这些战事,陆逊初步显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很受孙权器重孙权便将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 时东吴境内的许多山区越族居民据险自守,不服从孙权政权的统治,并不断起事反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陆逊向孙权建议:“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右部督 同年,费栈被曹魏策反,在丹阳煽动山区越族居民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
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之后,陆逊率所得精兵回驻芜湖(今安徽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这时却上表告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返回知道此事后,反为淳于式说好话孙权也有些不解,问:“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陆逊说:“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孙权说:“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对其风范甚为佩服 陆逊虽然在早期活动中初露锋芒,但并不甚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吴、蜀争夺荆州时,他才脱颖而出,成为吴军一位杰出的后起之秀荆州地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与孙刘联军为争夺荆州,进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刘备占据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占据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既阻碍孙吴势力向西扩展,又威胁著孙吴侧翼的安全,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从此,吴、蜀争夺荆州的纠纷越闹越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将军关羽水淹魏七军,生擒主帅左将军于禁,乘胜围攻败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将军曹仁,一时威震华夏。
魏王曹操采纳丞相司马司马懿、曹椽蒋济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抄袭关羽后方,并许诺把江南封给孙权驻军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东吴大将吕蒙认为,关羽素怀兼并江南的野心,是对东吴的很大威胁,建议孙权趁机消灭关羽,以解除后患孙权采纳其计 闰十月,为隐蔽企图,吕蒙称病返回建业,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见陆逊对吕蒙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吕蒙说:“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吕蒙大惊,但为不泄露军机,便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经此番交谈,吕蒙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后吕蒙拜见孙权,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极力推荐陆逊,并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至陆口,即写信给关羽,书中写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
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又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中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 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愈发大意,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这时,关羽虽然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但他的后方却危机四伏关羽不善团结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满留守江陵、公安的将领糜芳、士仁因军资供应不及时,关羽声言要惩治他们,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顿生异心这些情报,陆逊都了如指掌 陆逊见破蜀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即命吕蒙与陆逊同时分道攻取荆州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十一月,陆逊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被孙权任命为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其它据点长吏和蛮夷酋长都望风而降接著,陆逊又派将军李异、谢旌等率3000人攻蜀将詹晏、陈凤李异率水军,谢旌率步兵破蜀军詹晏等,俘陈凤又率军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族文布、邓凯等招聚夷兵数千人,企图抵抗吴军陆逊再次令谢旌攻讨文布、邓凯,二人逃走,蜀军任以为将陆逊派入前去诱降,文布率众而降陆逊指挥的吴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西蜀的大门当关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从樊城撤军的时候,公安、江陵已经被糜芳、士仁献给了吴军蜀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疲于奔命,军心动摇关羽只得领兵退守麦城,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逃窜,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斩首 陆逊前后斩获招纳蜀军数万人,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时荆州新定,陆逊即上书孙权:“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纳其言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汉称帝,改元黄初翌年(221)四月,刘备也在蜀中称帝。
与此同时,孙权移镇于鄂,改名武昌陆逊主张延纳刚刚返回荆州的士人,以扩大孙吴政权的影响,孙权采用了他的意见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决意伐吴,命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今四川重庆)与主力会合,张飞却为部将刺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大军沿江东进 蜀大军压境,孙权与刘备媾和遭到拒绝,乃与曹魏修盟,曹魏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5万人抗拒蜀军,派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今湖南益阳地区),以防止武陵(湘西、黔东、鄂西南)少数民族助蜀 当蜀军4万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吴黄龙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
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说:“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后孙桓见到孙权,谈及此事时说:“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说:“此必有谲,且观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8000伏兵从谷中撤出,陆逊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 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上书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都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陆逊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陆逊先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