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宋词赏析四.doc
10页辛弃疾宋词赏析(四)●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词作鉴赏】 在古代游纪体诗词中,以“独游”为内容的十分鲜见独游”,顾名思义,就是孤孤单单没有人为伴的游历,同时心情又很郁闷,很显然,作者辛弃疾此时就属这一类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
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
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词作鉴赏】 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本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
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
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之后,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平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在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
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 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
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 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