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注解.doc
13页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平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冷,冬气冷冽,此则 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寒冷,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 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 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深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 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 ;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 ;秋时应 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 中,长幼之病多相像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实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 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此后,至春分从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 伤寒也九月十月,冷气尚微,为病则轻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 病则重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 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 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一样,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此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 ;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 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此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 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 ;五月六月,阳 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 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像,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天气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甚者,皆成 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 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以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以后,一阳气下,一 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 ;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 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 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秋伤于湿,冬 必咳嗽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定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每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 医人又不挨次序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暂时信息制方,无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 急也又土地温凉,高低不一样 ;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 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 两审也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 项痛,腰脊强尺寸俱长辈,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 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 嗌,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 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 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浑身热、不欲食、谵 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 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 可以,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 少愈也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 ;十天 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 也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仍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轻狂,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 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 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一本作疟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 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凡人有疾,时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子女子,益以滋 甚时气不睦,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稀有不愈者患人忍之,多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 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以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 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 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用矣未有温 覆而当不用逝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用,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若表已解, 而内不用,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可认为 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浮躁诸变,不计 其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 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能够误发 ?甘遂何能够妄攻 ?虚盛之治,相背千 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简单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意 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织,其候至微 ;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 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到现 在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荒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布攻里,本自不一样,而执迷妄意者 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 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 ;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 危之变,岂可诡哉 !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 惟明者,竟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此间,可 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大病者,一日一夜,当 天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至有不愿 汗出,服三剂乃解 ;若汗不出者,死病也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可以多,不妥与也,何 者?以腹中热尚少,不可以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 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 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以与之突然 大汗出,是为自愈也凡生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 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以复数凡生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 ;脉浮大减小 ;初躁后静,此皆愈 证也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 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 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 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只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言,身微热,脉 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可是一日,死矣此从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 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阴阳大论》说:春季天气 暖和,夏季天气酷热,秋季天气凉快,冬季天气寒冷,这是四时正常 天气的变化规律。
冬季寒冷,自然界各样生物深深地暗藏、伏匿,懂 得养生的人能适应自然之性而防备固密,所以不可以被寒邪所伤假 如不慎感觉了寒邪,这就叫伤寒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 这类邪气,是最为凛凛、肃杀的邪气,所认为害最烈感邪后立刻发病的,名叫伤寒感邪后不立刻发病,寒毒邪气藏于 肌肤以内,到了春季发病的,就成为温病 ;到夏季发病的,就成为暑 病所谓暑病,是热甚而重于温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劳苦的人, 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温热病,其实不是感觉了时行之气,而是因为冬 季冒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所谓时行之气,是指季节的失常天气,如春季天气应当暖和却反 而很冷,夏季天气应当酷热却反而很凉快,秋季天气应当凉快却反 而酷热,冬季天气应当寒冷却反而暖和异样人们假如感觉了时行 邪气,无论男女老少,就会患相像的病症,这就是时行病假如要想知道四时正常天气致病及四时不正常的疫疬之气致病的 规律,能够按历法来计算一般来说,阴历九月霜降节此后,天气 应当逐渐变冷渐至冬季寒冷,向来到正月雨水节前后,寒冷才渐 渐排除之所以叫“雨水节”,是因为冰雪消融而变为雨水的缘由 到了二月惊蛰节前后,天气逐渐暖和,渐至夏季酷热,到了秋季气 候又变凉快。
从霜降节此后到春分节从前,凡是冒犯霜雪雾露,感 受寒邪后,立刻就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间冷气还较轻,致病 也较稍微 ;十一月十二月间寒冷凛凛,致病就重 ;正月二月间寒冷渐 渐减退,致病也较轻这些都是冬季调摄不妥,恰巧感觉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症假如冬季有失常的暖和,冒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温 冬温毒邪与伤寒根本不一样冬温的发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叠,病 情有轻有重,其治法也就不一样,它的症候表现如后章所述在立春节此后假如没有突然出现严冷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 却发生了高热的疾病,这是春季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 邪,变为了温病从春分节此后到秋分从前,天气突然变冷,因此致病的,都是时 行寒疫三月四月间,有时天气突然寒冷,此时人体阳气还较弱, 若被寒邪所伤,患热病尚较轻五月六月人体阳气已经旺盛,一旦 感觉了寒邪,产生的热病就重七月八月人体的阳气已经减弱,此 时感觉寒邪,产生的热病也轻这类疾病与温病、暑病相像,但治 疗却有差别在一年四时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 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般说来,天气应与节气相应可是天气的变 化异样复杂,有节气气已到,而此时的天气却没有到 ;有节气气未到,而 此时的天气却提早到来 ;有时天气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甚,这些 都能成为致病的邪气。
但是,天地之间,阴阳之气互相煽动推动, 各自禀受一气所以天气会由春季的暖和,变为夏季的酷热 ;由秋季的 凉快,变为冬季的寒冷冬至此后,阴气最盛,阴极则阳生,所 以阳气开始上涨,阴气开始降落夏至此后,阳气最盛,阳极则阴 生,所以阳气开始降落,阴气开始上涨这样,到了冬至夏至,是阴 阳二气相合之时 ;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相离之期当阴阳变换之 时,人假如不可以适应就会患病所以,懂养生的人在春夏季养阳、 秋冬季养阴,以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不懂养生的人,就不可以适 应自然界的变化,触冒四时邪气,就会患急性热病若要知道这些毒 烈的邪气伤害哪一经,产生什么病,就一定详尽诊察,才能得出 正确结论所以,春季感觉风邪,夏季就发生泄泻 ;夏季感觉暑邪,秋 冬就会发疟疾 ;秋季感觉湿邪,冬季就会发咳嗽 ;冬季受寒,春季就会 产生温病这是正常的规律,医者务须追究理解伤寒这类病,是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