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财政赤字政策是有效的吗-基于储蓄视角的有向无环图分析.docx
10页我国的财政赤字政策是有效的吗基于储蓄视角的有向无环图分析 唐 毅,黎 明,许 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73)Reference: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评价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性的基准模型,以往的国内文献大多是从消费的角度对该定理进行验证,本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和有向无环图(DAC)法,从储蓄的角度对我国1978-2009年间的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的财政赤字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导致政府的税收增加,增加的税收不仅偿还了前阶段财政支出,还有剩余可用来储蓄,并导致私人储蓄的增加额超过政府储蓄的减少额(财政赤字),最终带来国民总储蓄的增长本文最后根据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Keys:财政赤字政策;储蓄;李嘉图等价定理F812. 45:A :1000-176X( 20[来自WwW.lw5U.com]11)12-0084-06一、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的方式逐渐由以前的决算赤字(事后赤字)改变为预算赤字(事前赤字)1998年为应对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国家实施了大规模、主动的财政政策,导致1998-2003年间我国财政赤字的总额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2003-2007年间,为防止通胀,之前的财政扩张力度有所收紧,加上财政收入的上升,赤字规模逐年减少,并于2007年首次实现了财政盈余2008年则是转折性的一年,上半年财政还有所盈余,到了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为保增长、促就业,政府紧急出台“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最终致使全年的财政重新出现了赤字2009年财政支出延续了上一年的势头,使我国较短时间内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2011年,我国在平稳渡过国际金融危机后,7月份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未来10年内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的方案由此可见,财政赤字政策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财政赤字政策是否有效?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对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分歧Gale和Orszag把各种流派的观点归纳为:传统凯恩斯学派财政赤字有益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财政赤字有害论、李嘉图的财政赤字中性论在这三大流派中,李嘉图的赤字中性论是评价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性的基准理论模型,验证该定理是否成立相当于证明财政赤字政策是否有效国外的学者Feldstein和Per-otti和国内的学者类承曜和郭庆旺等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从消费的视角对财政赤字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过验证。
二、理论模型Barro分析了200年前李嘉图提出的财政赤字等价理论,即预算赤字中性论本文以该模型为作为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1.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假设一个无限期界的典型家庭,其效用的最大化表示为:(10)式表明,政府的全部支出最终都由税收支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其财富不随预算赤字的路径发生变化由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可以分别从消费和储蓄两个角度验证李嘉图定理是否能够成立已有大量文献从消费的角度进行过验证,这里不再赘述从储蓄的角度而言,李嘉图等价定理即认为由预算赤字增加导致的政府储蓄的减少会被私人储蓄的增加所抵消,总的国民储蓄并不会因政府是借债还是征税而变化所以,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的验证也可以从总的国民储蓄(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此消彼减)是否变化的角度进行三、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情况1.财政赤字情况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以前采取的是“平衡预算”,之后为了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实施的是“赤字预算”(除1978、1981、1985和2007年国家财政有少量节余外,32年间有28年是赤字)2.国民储蓄情况我国的总国民储蓄率较高,并且近十几年来还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截止2009年超过了50%。
与许多西方国家的情况相反,中国近年来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的增加并未导致国民储蓄下降,这与本文第二部分李嘉图等价定理和新古典主义所描述的情形并不相符,似乎更符合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为此,我们有必要在下文中利用计量方法深入分析中国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具体到各项储蓄指标上,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住户(居民)储蓄与GDP之比实际上相当稳定1992年为20. 3%,2008年为22. 9%,期间有些波动,低的时候到17%,但基本保持在20%上下:企业储蓄占GDP比1992年为11. 3%,2008年达21. 9%,增长了近1倍:同期,由于经济运作良好,再加上政府开源节流,使得其储蓄占总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4.4%提高2008年的8. 3%,上升了近1倍但从图2来看,政府储蓄基数相比较而言较小(历年只占到总储蓄的10% -15%),因而企业储蓄的大幅增长对总国民储蓄增长的贡献更大四、实证检验1.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VECM(可认为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以往对政策工具传导的有效性及相互间动态关系的研究中,现有文献大多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预测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分析,但这些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Granger因果检验的定义是基于时间次序的“先后”,并不考虑变量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其次,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项的选择十分敏感然而最近,Spirtes等和Pearl在VAR研究领域里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提出了“有向无环图”( DAG)的分析方法,即通过分析扰动项之间的(条件)相关系数,以正确识别扰动项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而为正确设定VAR扰动项的结构关系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避免了上述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DAG(有向无环图)技术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的依赖性和指向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对扰动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行识别在实际分析中,我们可用DAG直观地描绘出变量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运用软件TETRAD4.3,利用PC算法(algo-nthm) ,通过“扰动相关系数矩阵”对各变量之间的无条件相关系数以及偏相关系数(条件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得出各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的依赖性以及因果关系的指向性2.变量和数据的选取本文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储蓄( NS)=GNP一最终消费= GNP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NSt表示经过CPI指数消减后的实际国民储蓄额,经验上为消除异方差性取其自然对数为LNNSt;Yt表示经过GDP平减指数消减后的实际GDP,取其自然对数LNY; CZ表示财政赤字,为实际财政支出减去实际财政收入后再取自然对数,正值表示财政赤字;MRt表示名义利率。
3.ADF单位根检验对原始数据取一阶差分后,由于序列在零值附近随机波动,故用不包含截距项的检验回归模型对序列进行ADF检验由计算结果表1可以看出,变量LNGDP、LNNS、LNCZ、MR的序列均为非平稳I (1)过程,而其一阶差分项均平稳,均为I (1)过程4.协整检验由于变量LNGDP、LNNS、LNCZ、MR都是I (1)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先决条件对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法(E-G两步法多用于单变量检验)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期,这里通用的方法是先建立无约束VAR模型,并根据AIC准则找出其最优滞后期,而VECM是以一阶差分形式进行的,滞后阶数比VAR小一个,在这里协整检验的滞后阶为1阶表2中,LogL为对数似然函数、LR为似然比、FPE为最终预报误差准则、AIC为赤信准则、SC为施瓦茨准则,HQ为Hannan - Quinn准则在协整检验选项中选择列出5种协整方式的综合检验选项,并定义滞后区间为(11),可得到在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设定DSP选取无截距无趋势的模式进行Trace的协整检验,如表3所示由Trace检验可以看出,*表示数据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着两个协整关系。
5.同期因果关系的DAG分析及识别我们以各变量“扰动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对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行DAG分析,DAG分析的结果也将是我们进行识别、分析的重要前提研究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F,LNNS、LNCZ、LNGDP和MR之间同期间因果指向如图3、图4所示如图3所示,各个变量均与其它变量有着无方向的连线,以表示各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同期因果关系,该图为“无向完全图”:如图4所示,利用TETRAD软件的PC算法,我们认为若两两变量之间偏相关系数p值①过大,则为同期独立关系,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同期的因果关系逐个检验后把不存在同期因果关系的连线去除,于是在开始建立的无向完全图中只剩下LNNS、LNCZ、LNGDP之间有连线,且根据相应的方向判别准则分析,可知三者的同期因果关系为LNCZ—} LNNS, LNCZ—} LNGDP, LNNS-LNGDP由此可得,可能存在从实际财政赤字到实际国民储蓄和实际GDP的同期因果关系:实际国民储蓄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着同期因果关系,但具体的因果指向不明确6.向量误差修正VECM模型基于上文对我国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情况的分析和DAG因果检验结果,可以在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VECM模型施加先验约束。
在两个协整关系中,我们可以分别设定实际GDP和实际的国民储蓄为因变量,得到实际GDP方程和实际国民储蓄方程首先,建立VECM模型:式中的每一个方程都是一个误差修正模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的VECM模型非平稳,不能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行解释五、分析与结论本文前述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际国民储蓄方程中,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原因如本文前面分析,我国近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赤字政策后,政府储蓄虽有所下降,但私人储蓄(包括住户和企业)却快速上升,以至于总的国民储蓄逐年增长,说明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并不适用:在实际GDP方程中,财政赤字和我国GDP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个结论与国内大多数文献分析类似,即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更深入地对储蓄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在私人储蓄(分为住户和企业两部门)的增长中,企业的贡献度最大,而我国居民储蓄占GDP之比一直稳定在20%左右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储蓄高,和农村劳动力富余有密切关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并逐渐在沿海和城镇、在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环节就业这实质上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前,劳动力成本始终是相对较低的。
显然,中国具有潜力的投资领域(新经济增长点)是城镇化发展:另外,公司部门的利润较高,还缘于我国特殊的股权分布结构致使广大劳动者只分享到较少的公司利润,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近年来企业储蓄不论是基数上还是比例上都过高所以,私人储蓄高,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部门的储蓄高,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并不是由于预期到政府赤字所带来的未来税收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的增多,而是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解释在中国的实情下并不合理回顾本文第三部分描述的我国1998-2003年的财政赤字状况,当时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投资在基础设施上面,高速公路、港口、电网改造,结果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是9. 6%,持续了20余年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当时的普遍看法是不可能再继续以9%的速度增长下去但是我们现在来看,2003-2009年,我国的平均增长率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超过了10%,原因何在?最有可能的就是我国靠前一段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把增长的瓶颈解决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时,政府的财政赤字、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0%到了2007年则减低为20%,为什么能这样?可能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这些财政刺激政策,使增长率提高了,导致政府。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