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朝文学史学习笔记.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87013023
  • 上传时间:2023-03-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2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朝文学史1.唐诗的四个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一,历史学家通常以唐 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 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 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 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 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这四个时期 例句“故凡所作效古而自汩其体者,引喻凡猥者,辞繁而芜句佻且稚者,记、 序、书、说、杂文皆有之,不独碑、志仍六朝、初唐余习也——清・方苞《书 柳文后》“即其比兴一端,能使汉、魏、六朝、初唐骚人墨客,勃郁幽芬于情文 缭绕之间——清・ 魏源《〈诗比兴笺〉序》2.泛指唐代初期,可参见词条唐朝如:他专门研究初唐的政治经济 状况初唐的诗歌 创作取向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 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 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 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

      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 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上官体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 律对偶、雕琢辞藻代表为“上官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 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 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 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的大道四杰“四杰”的诗学主张集中体现在杨炯的《王勃集序》、王勃的《上吏部 裴侍郎启》、卢照邻《南阳公集序》等文章中,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 批 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 健”一路第二,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第三,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 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第四,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 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点:一是倡导“汉魏风骨”和“正始 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二是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 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 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注重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 功能;四是强调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这是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五是主张诗歌能“洗心 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遣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这五点相互联系和 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也是对先唐诗学成果所进 行的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这样,陈子昂便给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方 向初唐前期初唐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隋唐之际的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 诗,风格清新朴素,为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代表作为《野望》唐太宗及其 大臣们的文学主张比较务实,反对浮华,但在创作中绮丽之风与通脱朴实并存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即所谓“上官体”风格婉媚,但声律严整《全 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其中12 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是逢 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 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咏 画障》和《王昭君》为有感而作之诗另外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载,上 官仪在总结齐梁时期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言 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六对” 之说,(“八对”, 其孙女上官婉儿)并把对偶的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如《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 直怀友》、《早春桂林殿应诏》用了多种对偶形式,对唐代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善 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从声律上看,“对时行宫庭中应制、应诏诗的优劣衡定, 和以后以诗取士的评定标准,定了一个具体的尺度”初唐后期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 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 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 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 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 王的《在狱咏蝉》闻一多充分肯定了“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首先,他指出了“四 杰”的诗歌创作把唐诗从宫庭、台阁引向市井、江山和塞漠,增加了新的题材, 扩大了创作的范围其次,他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入手,把“四杰”分成王杨和卢 骆两派,指出王杨的使命主要是建设五律,与沈、宋一脉相承(一在内容、一在 形式);卢骆的使命主要是用新式的宫体诗破坏旧式的宫体诗,对刘、张及后代 长篇歌行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从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形式演变着眼,这大致上是 符合“四杰”的创作实际的沈宋”“沈宋”(即沈铨期、宋之问,皆为宫廷诗人)和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 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把“四声”二元化和将平仄粘对规律贯 穿全篇。

      他们把齐梁“永明体”和初唐“上官体”的声韵技术和对偶技巧完善地 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有符合 粘连对仗的规则,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宋之问、杜审言的五律写 得较好,沈佺期的七律写得较好代表作有沈铨期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宋 之问的《过大庾岭》、《渡汉江》某些非应制诗成就较高另外刘希夷《代白头 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七言歌行的成熟有积极意义严羽严羽《沧浪诗话・ 诗体》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在诗体发展史上给以充 分的肯定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五言自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 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其实,不仅五律,七律、 排律到了沈宋手里,皆有法度可寻陈子昂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理论及实践都有重要贡献的最为杰出的诗人他 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推尊风雅,重视比 兴,开一代新风其诗作内容充实,风格沉着雄健,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 《感遇诗》三十八首等其文章也有特色,对散文创作的革新也有开创之功作 为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杜甫、韩愈等都对他评价很高。

      初唐的散文初唐仍沿袭南朝文风,不脱绮丽骈俪风气,骈体文仍维持它文坛上的领导地 位,著名的“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在内容上比前代作 家有了新表现,但王勃的《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杨炯的《遂 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碑》、卢照邻的《南阳公集序》、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 檄》,都是华靡的骈文形式这和南北朝末年徐陵,庾信的文章近似武则天在 位时,陈子昂倡言复古,要求恢复《诗经》的“风雅”和汉魏的风骨,其功绩固 然是在革新诗歌方面,但也对文风转变起了一些作用他的代表作有《上国军利 害事》、《祭韦府君文》、《谏灵驾入京书》等走向盛唐 解读国宝,汉文化南方传承的“正统”汉文化,是大唐文明的主要渊 源东汉以后经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中国历史进入长期分裂的十六列 国及南北朝时代那时,匈奴、鲜、氐等少数民族相继南迁,君临北方东晋将 都迁至南京,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不久,又相继更替为宋、齐、梁、陈、史称南 朝开始散发盛唐独特的文化内涵—大唐文学上的盛唐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 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 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 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 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 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 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 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王维 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 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 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 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鹿柴》、《送别》、《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孟浩然孟浩然原名“孟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 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 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 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 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 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 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 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 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代表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 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送朱大人入 秦》等篇王昌龄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 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年)。

      王昌龄的 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 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 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 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 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 《从军行》,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抒写思妇情 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 名作李白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 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 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 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 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 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