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和尼克松的随行记者过招) 1972年尼克松访华范文.docx
12页1972:和尼克松的随行记者过招)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1月3日,尼克松访华前一个多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亚历山大黑格率先遣组来华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记者处负责与先遣组就记者人数、日程、技术支持、车辆、酒店和伙食等安排进行谈判 先遣队一口气提交了400人的记者名单,让中方很为难 “当时供外国人住的一个是旧北京饭店,一个是新侨饭店,再就是友谊宾馆,根本住不下这么多人时任新闻司记者处副处长的江承宗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最后周恩来拍板,尽量让他们来,因为这也是改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机会 双方几经协商,最后达成协议:报纸、广播、通讯社的记者80多人,包括记者、摄像、灯光师和制片人在内的电视系统100多人,一共180多人 对于将访问中国视作登上另一个星球的美国记者们来说,这几乎是一场战争合众国际社的摄影记者德克霍尔斯泰德后来笑言,记者们为了争取到随尼克松访华的名额,能将自己的母亲推下飞机 各自准备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日》栏目的主播芭芭拉沃尔特斯对自己被公司选中,成为访华记者团中仅有的3名女记者之一,感到意外而又紧张因为,此前她并没有过任何国际采访经验。
入选的平面媒体记者大多可以用名字“如雷贯耳”来形容,他们中有《华盛顿星报》因系列书籍《总统的产生》而荣获普利策奖的西奥多怀特和《读者文摘》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家詹姆斯米切纳 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对中国一无所知在出访前的两三周,美国首个研究中国的民间机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连续3天在华盛顿为记者团成员讲解他们所知的有限的中国现状,培训中国的礼仪 在大洋彼岸,负责接待这些记者的中国外交部新闻司,也在紧张研究情况 他们从北京各高校、文化部门、体委、对外友协等单位抽调了近100人,为美国记者来访充当翻译这些翻译,后来被美国记者不太友好地称为“看管员”当时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时属外交部管)任英文翻译的郑万珍也是其中之一 郑万珍记得,外交部对他们进行了统一培训,强调“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接待原则,并设计了一些外国记者可能会问到的敏感问题,如中苏关系问题、党内斗争问题、毛泽东的接班人问题、如何看待尼克松来访以及中国以后的外交动向,等等 “但并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靠我们自己把握分寸因为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满足他们在中国采访、生活的具体需要如果实在回避不了可以一概说‘不知道’郑万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新闻司用三个月时间,编写了一本名为《美国政府新闻机构》的书书里介绍了尼克松总统的四次媒体危机,介绍了多位美国著名记者,以及他们犀利的行事风格和经常苛责质疑总统的“骇人”事迹 机场附近建起了从美国租来的地面卫星站,再租给美国人江承宗去检查过装备的情况,感叹美国人效率真高用于接收的“电视锅”很大,直径有三四米他们在试音,让我去听,哎呀真清楚,比北京的还清楚,就像在旁边讲话一样,我很惊讶江承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美国方面提出,需要洗印彩色照片的设备江承宗立刻派人调查,发现只有新华社摄影部一家能洗印彩色照片他亲自跑了趟新华社,得知对方根本应付不了这么大的量,只能请美方自己带设备来,把卫生间密封起来,布置成暗房,在里面冲洗照片 “从头至尾都在问林彪问题” 2月20日,尼克松访华的前一天,记者团乘坐的飞机—“你好1号”和“你好2号”先行到达上海 外交部新闻司记者处副处长金桂华和郑万珍到上海虹桥机场迎接,并陪同记者团赴京他们走进机舱,对着这群黄头发大鼻子的美国人,用英文表达了欢迎,并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是中美两国隔绝20余年后,双方第一次近距离地相互打量他们看上去很谨慎,我们也有点紧张。
郑万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芭芭拉沃尔特斯回忆,中方人员穿着同样的藏青色裤子,同色的中山装,立翻领,线条不明显他们戴红色圆像章,上面有毛泽东的银色头像 入坐后,有几个记者过来聊天郑万珍注意到,他们看似随意地聊起了上海和北京,等气氛稍微融洽,就开始发力 “问文革进行得怎么样,你们对尼克松来访怎么看之类我就回答,文革是为了保证革命本色,反对修正主义郑万珍说 最让郑万珍头疼的是芭芭拉沃尔特斯,在从上海至北京一个多小时的飞机上,她从头至尾都在问林彪问题,几乎没停过 “是你们把他打下来的,还是他自己摔下来的?为什么会摔?为什么走的时候油没有加够?问得我一身大汗我又没办法答复她,只能答非所问,谈谈林彪在抗战中的贡献之类,或干脆转移话题表情严肃的郑万珍讲到这里笑起来,“哎哟天啊,那是我一生里最棘手的一次对付美国记者是很头疼的事情 郑万珍是《华盛顿邮报》的丹尼卡诺和约瑟夫克拉斯特的“看管员”他知道卡诺在美国鼎鼎大名,特地去与他打了招呼卡诺趁机揪着他不放,拐弯抹角问中国领导人的健康问题,“简直没办法” 记者们被统一安排住进民族饭店,原有的住客早已全部转移附近的民族文化宫一楼大厅被布置成临时的新闻中心,24小时开放,里面安了打印机、,摆放了咖啡茶点。
江承宗与北京市电讯局商量,在新闻中心设了电讯处,随时可发电报到美国 酒店的服务很好,有一日可取的洗衣服务,加急的话一小时可取因为记者们只允许拿一个小衣箱,所以快捷洗衣的服务很受欢迎 让芭芭拉沃尔特斯印象深刻的,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早餐,有鲜美的鸡汤面、冷肉拼盘、蔬菜和春卷,有一天还有甜酸酱的排骨谁还要吃燕麦片啊?” 被法新社抢了先 2月21日上午,尼克松的专机即将降落北京首都机场 记者们早已摆好了阵势据江承宗回忆,离飞机最近的是白宫记者团,如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托马斯等,他们能近距离接近尼克松和周恩来,听见他们的谈话;第二线离专机有一定距离,设置了一个较高的梯子,供记者站在上面;第三线在候机室外的阳台上,美国电视台的直播设备都架在那里,能看到全景江承宗也随他们一起等候在阳台上 11点30分,专机准时降落尼克松走下舷梯前,早早向周恩来伸出了手,两人历史性握手之后,飞机上的其他人员才鱼贯而出—这一场景被全美新闻媒体现场直播 中美有12小时的时差,此时正是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1点半,但仍有大量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江承宗后来多次去美国,发现很多人对这一画面记忆犹新 尽管中方安排了两倍人数的三军仪仗队以示欢迎,但现场看不见“欢迎尼克松”的条幅,街道两旁也没有夹道欢迎的群众,更见不到挡泥板上插着美国星条旗的威风凛凛的护卫车队,“像是半夜里溜进后门一样畅通无阻”。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约翰里奇在天安门做了一个电视报道他问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五六个人:你们来天安门干什么? 一个戴雷锋帽、穿蓝灰色棉袄的20来岁的男子,将手插在裤袋里,一脸精心准备的笑容,用浓重的天津口音说:我探亲来了又特别对话筒强调:路过! 美国记者联想到的是,3个月前,中方组织了超过30万人来欢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处长的唐龙彬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因为是美国总统访华,所以美国记者可能对中方接待规格期望过高,没有考虑到两国并未正式建交 随后发生的事件,更让美国记者不快 按原定日程,尼克松先回钓鱼台国宾馆休息,下午4时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随访的美国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门前一直等到5点55分,才从白宫发言人齐格勒那里得知,下午尼克松已与毛泽东举行了会谈 最早捕捉到这一消息的,竟然是法新社常驻北京记者这让美国记者非常恼火,以为是尼克松与中国政府共同操纵了新闻 “这些常驻记者对中国情况太熟悉了,尼克松到京那天,他们从上午就派人在新华门对面的人行道盯着尼克松的车队一进中南海,他们马上报道江承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装作喝酒的样子” 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了国宴。
记者们被安排在能容纳800多人的宴会厅的最后一排 “今晚的菜单包括油焖竹笋、三丝鱼翅、红烧对虾��听到音乐声了吗?是不是很熟悉?中国乐队正在演奏《牧场是我家》芭芭拉沃尔特斯对着摄像机镜头做了现场直播 “每次致词后,宾主双方主要人员就举着像裁缝顶针一般大的酒杯,轮流同各席的人碰杯,巡回祝酒,小口抿一点,或者嘴唇碰一碰杯子,装作喝酒的样子周先生就善于这样应酬美国人逐渐对这一套也产生兴趣当乐队奏起一支欢快的乐曲,尼克松先生、罗杰斯国务卿和基辛格很快就远离他们就座的奢华宴席,四处去碰杯《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思弗兰克尔这样描写道 《纽约时报》差一点就与这次访华失之交臂 1971年7月,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时,《纽约时报》副社长兼专栏作者詹姆斯莱斯顿也到了中国,并获准采访周恩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记者处副处长的金桂华亲赴广州迎接莱斯顿当晚他接到外交部的紧急,要他务必使莱斯顿滞留广州两日,并改乘火车来京,但没有告知原因我回北京之后,才知道是基辛格秘密来访,不能让莱斯顿知道金桂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由于差点被莱斯顿撞破好事,尼克松大为恼火,一度将《纽约时报》排除在访华记者团名单之外,最终没有成功 马克思弗兰克尔后来凭借题为《尼克松意外会见毛泽东》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他本人也于1986年出任《纽约时报》总编辑。
美国记者们注意到,晚宴开始后,尼克松不紧不慢拿起了筷子,显然训练有素最有心机的是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宴会结束后,尼克松刚起身离席,他便快步上前将尼克松用过的筷子收入囊中据说,后来有人开价2022美元买那双筷子,他都没有答应 美国记者的“无理要求” 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时,记者们只能在外等候,或者陪同尼克松夫人帕特尼克松参观学校、工厂、幼儿园和人民公社 北京大学是帕特尼克松的目的地之一《华尔街日报》记者罗伯特肯特里采访了北大革委会副主任周培源他回忆,周是一个受过美国教育的物理学家,很有智慧但对于他说的话,“你只能为他感到遗憾,因为他自己也不信” 记者们想要看看这个神秘的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民真实的生活,然而,不苟言笑的“看管员”们寸步不离他们要摆脱“看管员”并不方便,因为除了官方派来的大巴车和轿车,没有出租车和私家车 “我们和他们没有太多的交流,相互保持了距离郑万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你要知道这还是在文革时期,之前还是美帝国主义,是打倒的对象,不可能马上改变他们对我们也不是很信任 2月24日的日程,是游览八达岭长城 美国广播公司的丹拉瑟清晨起床,走到窗前,被惊呆了。
他看到,成千的中国人,拿着简陋的扫帚,正清扫街上的积雪 据唐龙彬后来回忆,那天,北京连夜出动了100多辆洒水车,60万到80万人,从钓鱼台一直扫到烽火台 在长城上,尼克松发表了一番著名讲话:“不管是实体的城墙,或是意识形态上的城墙,都不能隔开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当我们看长城这座城墙时,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有一个开放的世界 合众国际社的海伦托马斯找到江承宗,要他想办法找一部,她要打到新闻中心做口述报道,然后由留在新闻中心的同事将报道发出去后来出任白宫记者团团长的海伦托马斯可不是等闲人物,她常常穿着同一身黑色礼服,将采访本藏在身上,昂首走进对记者说NO的重要国宴 江承宗觉得头都大了,这是在郊野,哪里有呢? 他只得带着海伦到附近寻找好容易在保卫亭找到一部,但这部除了警卫部门,别人一概不准使用,以防止有人利用传尼克松的行踪 好说歹说不行,江承宗只得去找警卫部门的领导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副处长兼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但杨的命令也不管用,因为他没有穿军装,穿的是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