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书本里的蚂蚁教案鄂教版(最新整理).pdf
4页3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会写8个生字,认识个字2 、 了 解 课 文 内 容 , 能 够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课 文 , 复 述 课 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从而培养热爱语言文字与阅读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情境创设,情感熏陶教学重点:知 道 小 蚂 蚁 住 进 旧 书 之 后 , 发 生 了 那 些 新 奇 有 趣 的 事 情 .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教具安排:生字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写8个生字,认识个字学习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段教学重点:、写8个生字,认识个字学习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段教学难点: 分角色感情朗读对话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是关于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的故事, 你们想知道吗? ( 请 快 快 翻 开 书 本 第8页 一 起 来 读 一 读 这 有 趣 的 故 事 吧 ! )二、初读: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 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师 : 读 了 这 则 故 事 , 你 知 道 发 生 了 一 件 什 么 事 情 吗 ? ( 指 名 自 由 概 括 )学习第1、2自然段:指 名 读1 、 2自 然 段 , 你 知 道 了 什 么 吗 ? ( 指 名 说 )同学们 , 如果你们是这只小蚂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扁扁的了,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习36自然段师:接下来,被书本压成了扁扁的小蚂蚁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36自然段 讲 述 了 小 蚂 蚁 与 书 本 里 的 字 对 话 , 并 挺 乐 意 做 一 个 字 )练读,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读出小蚂蚁奇怪的神态与非常乐意做一个字的快乐师过渡:从此,小蚂蚁就在这本旧书里面安家落户了, 自从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学习生字: 学习“墙、零、趴”等8个字让学生多识记字形: “孤”字注意左边“子”字旁中间一提的写法,右边是“瓜 不是“爪”;“夹字注意笔顺,不要发倒笔, 让学生先书空 ; “傻”字注意又半部分的写法,师范写“傻”字 还 要 让 学 生 自 己 观 察 字 的 结 构 , 把 字 写 端 正 , 美 观 。
教 师 可 适 当 作 书 写 示 范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713 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有感情地朗全文. 并能复述课文. 、通过学习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从而培养热爱语言文字与阅读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 习7 13 自 然 段 , 了 解课 文内 容 , 能够 有 感情 地朗 全 文 并 能 复述课 文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一、复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二、复习导入师: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只小蚂蚁无意中被一个小姑娘夹进了一本旧书里,被压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后,他居然发现这本旧书里的字全都会说话,而且后来非常乐意自己也当它们的一员,成为一个字, 从此在旧书里安家落户,我们来看看自从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三、精学713自然段学习7、8自然段指 名 读 第7 、 8自 然 段 , 其 他 同 学 边 读 边 思 考 , 发 生 了 哪 些 有 趣 的 事 ?指名说(旧书不在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 学习9、10自然段生 自 读9 、 10自 然 段 , 还 有 哪 些 更 新 奇 的 事 情 发 生 呢 ?指 名 说 ( 字 天 天 做 运 动 , 小 姑 娘 每 天 看 到 不 一 样 的 新 故 事 .) 练读9、10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惊奇。
学习11-13自然段故 事 为 什 么 每 天 都 和 昨 天 的 不 一 样 呢 ? 指 名 分 角 色 读11 13自 然 段 语言文字就是如此神奇,同样的文字以不同的形式排列组合,就组成了新的词, 新的 句 , 表 达 出 新 的 意 思 , 当 然 也 就 每 天 产 生 和 昨 天 内 容 不 一 样 的 新 故 事 了 ) 四、齐读课文. 指名复述课文板书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 , 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