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22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施工方案4.doc
20页路基防护工程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施工方案目 录一、工程概况4巫山(渝鄂界)至奉节高速公路第21合同段(K54+200-K56+300),按设计速度80km/h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主线整体式路基宽24.5m,主线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m.4二、总体施工方案4三、施工工期安排4四、施工资源配置41、施工人员42、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53、材料供应6五、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61、边坡防护基本施工工艺流程62、施工前准备6A、技术准备6B、现场准备6C、材料准备63、测量放样74、路基刷坡75、护坡脚墙施工7(1)、基坑开挖及修整9(2)、模板加工及安装9(3)混凝土施工9(4)脚墙基坑回填10(5)拱形骨架及及护脚施工11(6)护脚及骨架底部至流水面部分施工11(7)流水面以上部分施工136、基坑回填147、伸缩缝148、踏步149、上下路基边坡电缆槽1410、绿色防护1511、栽种紫穗槐15(1)种植前的准备工作1512、种草16六、质量要求及检验标准181、质量要求182、检验标准18七、质量保证措施191、组织保证192、制度保证193、保证措施20八、雨季施工20九、安全生产保证措施211、组织保证212、制度保证213、保证措施21十、环水保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21、管理目标222、环水保措施22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3十一、安全应急救援预案231、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232、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24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24一、工程概况1.巫山(渝鄂界)至奉节高速公路第21合同段(K54+200-K56+300),按设计速度80km/h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主线整体式路基宽24.5m,主线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m.2.路基边坡防护工程(1)一般路堤边坡:填方高度不大于3.0m时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大于3.0m时采用三维植被网喷播植草或衬砌拱防护(衬砌拱带泄水槽)。
2)河沟等浸水路基、邻近大中桥头受洪水侵淹路堤设浆砌片石护坡3)受地形地物限制路段,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护脚、路肩挡土墙或路堤挡土墙等3、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1)路线所经地区为山岭区,本合同段不需路线外借土,主要考虑弃土场位置的选择,本着少占良田,尽量减少破坏植被、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不破坏生态环境弃土场设置本着重“先挡后弃”的弃土原则,弃土场设置在河流开阔平缓河滩地对路线附近缺乏弃土场地路段,应做好与地方协调工作,可以考虑修建便道远距离设置弃土场,或者结合路基防护,人工变沟谷为平地,既有利于路基边坡稳定,又可以解决废方问题2)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弃土场周边排水设计,做好还耕、绿化工程在弃土场前缘临空面设置挡渣墙(冲沟内挡渣墙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墙高一般2.0~7.0m;河滩地挡渣墙采用干砌片石砌筑,墙高一般3.0~4.5m;挡墙上方弃土坡率1:2,坡面采用40cm块片石码砌),在弃土场周边设排水沟(M7.5浆砌片石厚30cm,纵坡≥4%),在排水沟出口与原山沟排水沟连通或设置急流槽3)弃土前先将表层耕植土堆放弃土场一角,待弃土完毕后将清除的耕植土堆放弃土堆顶面,便于复耕或绿化,绿化采用撒播草籽、灌木籽和植树相结合。
4)路堤两侧加宽超填土方及清淤土方,按废方处理:少量废方就近废弃,大量废方集中废弃;清除的淤泥、耕植土和挖方高液限粘土可用于公路绿化或复耕用土;路基两侧超填土方清除时可用于路面中央分隔带填土及土路肩培土;中央分隔带表面填土,可采用清淤土方以利草皮生长为了保持天然景观美观,对在路线行车视觉范围内的弃土堆周围植树绿化5)弃土堆用地按原土地使用类型区别对待,原为水田、旱地和果园的按临时用地征用,其余为永久用地二、总体施工方案(1)路基边坡按设计边坡线进行刷坡,以挖机刷坡为主,在机械刷坡时预留20cm,采用人工进行刷坡护坡脚墙采用挖机开挖,人工修整;拱形骨架基坑采用人工开挖2)模板设计:脚墙模板定型钢模板,分节制作后现场拼装,采用撑拉结合方式进行加固拱形骨架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现场分节拼装,采用上下对拉方式进行加固3)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合,混凝土运输车运至施工现场混凝土用料的品种、规格、质量须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严格按照计量施工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混凝土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4)脚墙、护脚混凝土采用混凝土罐车输送至溜槽入模浇筑;拱形骨架混凝土采用小型吊车吊送或泵车泵送入模,利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顶面挂线人工收面,保证大面平顺。
三、施工工期安排路基防护工程计划于2012 年12月10日开始施工,里程拟定于K54+200-56+300段根据路基工期要求,计划完工日期为2013年2月30日四、施工资源配置1、施工人员路基防护工程主要管理人员如下:路基防护工程施工主要管理人员一览表序号XX职务备 注1项目总工施工现场的协调全面技术管理2副总工施工现场的协调3现场技术负责人路基防护施工的技术管理及质量管理4技术员主要是负责路基防护施工的技术管理及指导工作5技术员主要是负责路基防护施工的技术管理及指导工作6试验室主任负责原材料及混凝土质量检测7试验员负责原材料及混凝土质量检测根据路基防护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按专业成立作业班组,每作业班组两套模板各小组计划配备人员数量如下: 每工班劳动力安排计划表序号作业班组人员数量主要工作内容1基坑开挖15护坡脚墙、骨架基础的基坑开挖等2木工班15混凝土支模、拆模等3混凝土工班20浇筑、振捣、养护等4种植工班12种植紫穗槐合计542、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为满足施工要求,本工程配备主要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如下:主要配备的施工机械设备表序号名 称规格及型号数 量性 能1挖掘机PC2202台良好2混凝土拌和站HZS1202座良好3混凝土运输车8m³6台良好4汽车泵三一重工45m和46m 2台良好5插入振捣器50型10个良好30型12个良好6装载机50/ZLM50E-51台(50型)良好7汽车吊25T/QY25H/QY25V2台良好8钢模板5cm钢板4套良好9全站仪瑞士Leica TCRP1201+2台良好10水准仪苏一光DSZ22台良好3、材料供应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组织安排,本着“合理组织、满足施工、经济合理、减少库存”的原则,充分考虑路基防护施工时雨季等因素影响,各种材料均计划周转使用,保证路基防护的施工进度。
五、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1、边坡防护基本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路基刷坡→护坡脚墙开挖→片石混凝土护坡脚墙施工→确定拱形骨架位置、尺寸→拱形骨架沟槽、基础开挖→浇筑混凝土护脚、拱形骨架→踏步施工→浇筑路基边坡电缆槽→伸缩缝设置→铺设混凝土空心砖、边坡培土2、施工前准备A、技术准备(1)施工前,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领会施工图纸设计意图学习相关施工技术指南和验收标准 (2)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结构形式,设计拱形骨架模板3)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4)按设计要求,确定出混凝土配合比B、现场准备(1)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施工前按照设计图纸核实骨架形状、尺寸和基础高程等,对影响护坡施工的构筑物进行清除,平整施工现场,提供较好的施工场地条件2)施工前路基沉降稳定,坡面平整密实C、材料准备(1)现浇混凝土所用材料、品种、技术条件应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进场检验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有关规定2)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施工和检验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有关规定3、测量放样测量队根据路基横断面图,施放路基基床底层顶面坡肩设计边线及路基护坡基础边线,放样点设置带钉木桩,在施工场地附近布置控制桩。
在放样 木桩上坡肩设计高程处按设计坡度(1:1.5)拉线至坡脚木桩上,放出设计边坡标准线4、路基刷坡按照设计边坡标准线进行刷坡,路基边坡主要采用挖掘机进行刷坡,刷坡时预留20cm采用人工进行边坡修整时用坡度尺拉线修整,修整后的边坡坡度不得大于设计值同时,将坡脚地面整平,其纵向坡度同坡脚排水沟纵坡刷坡时防止出现较大超欠挖,超挖部分要夯填密实,欠挖部分清挖至设计断面修整后的边坡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5、护坡脚墙施工拱形骨架下部设置边坡护脚和脚墙,首先施工脚墙脚墙基础高1.0m,底面宽0.96m,顶面宽0.5m,设置4%流水面,采用C15片石混凝土浇筑护脚沿着坡长1m,厚0.6m,采用C15混凝土浇筑拱形骨架断缝位置要根据桥台、结构物、踏步、边坡电缆槽位置整体考虑,在所有拱圈位置确定后才能根据里程位置精确放线 拱形骨架护坡正视图(单位:m) 边坡防护拱架II-II剖面图(单位:m)拱架骨架边坡III-III断面图及坡脚排水槽断面图(单位:m)(1)、基坑开挖及修整边坡修整合格后,脚墙由测量队放样,并用白灰线洒出开挖轮廓线(比基础宽0.5m左右),采用小型挖掘机进行开挖,基底预留20cm左右,采用人工按基础设计尺寸拉线进行开挖并修整,基底浮土全部清理干净,同时保证原土不受扰动。
2)、模板加工及安装脚墙侧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分节制作,模板高1.03m,分节长度1.5m面板采用5mm厚钢板,纵横肋板采用扁钢基坑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进行安装脚墙外模板模板采用撑拉结合方式进行加固,即采用方木或短钢管支撑在基坑壁上,同时在模板上口利用铁丝斜拉至地面地锚上,撑杆、拉线间距95cm左右一道模板安装时拉线,确保模板几何尺寸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护脚采用1.2cm厚优质竹胶板制作,按设计尺寸进行加工且加固稳定,加固形式同脚墙,同时在护脚外侧设双排脚手架,护脚线型顺直美观3)混凝土施工浇筑前对基坑内的杂物安排专人进行清理按照程序向监理工程师报检,检验合格后对基坑洒水湿润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合,混凝土运输车运至施工现场,倾泻至溜槽入模浇筑,利用ZD50型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混凝土运至现场后先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检查,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先在基坑内浇筑一层10-20cm厚混凝土,然后在浇筑过程随机抛清洗干净的片石布料采用一端向另一端推进的方式,分两层浇筑浇筑时下料口距离纵向模板顶面30cm左右高度,减小混凝土对模板的冲击2台振动棒,交替向前振捣作业振捣棒插入时快插慢拔,并边提边振,以免在混凝土中留有空洞;振动棒振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40~50cm)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 cm的距离;混凝土浇筑后,应随即进行振捣,振捣时间要合适,一般控制在25~40s为宜,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表面泛浆为宜,避免漏振、过振。
振捣过程中,应防止对模板的撞击,并指派专人负责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出现情况及时处理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分两次进行收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