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离与回归:关于高考政治江苏卷的思考.docx
3页背离与回归:关于高考政治江苏卷的思考 摘要:作为一个学科的考试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科知识、对知识的应用、思维水平政治学科的考试或者考题设置首先不能背离教材,要回归知识回归知识就是要回到教材知识体系中所有的内容其次不能背离现实,要回归生活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主旨就是生活化,课标的理念也是生活化的所以学生学习要面对当下的生活状态;同时还必须坚持生活是多维度的,生活的内容具有历史性最后政治学科的考试不能背离思维,要回归判断政治学科要让学生能够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学会评判、学会判断、真正能够“识〞生活,这是政治学科应该具有的思维取向和主要特征关键词:学科考试知识运用思维训练生活化一、关于考试的一般思考和认识在一般的意义上,作为一个学科的考试应该考什么?首先是学科知识,因为学科知识是根底中学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年轻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考查学生的根底知识掌握的程度是最为根本的要求,大多以客观题形式呈现以全国高考政治〔江苏卷〕为例,2021年的第7、12、13、24、27等题,2021年的第10、11、26、31等题,2021年的第9、11、14、18、26等题,都是明显的根底知识的考查,也是考生应知、会用的根本内容。
其次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对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况,对知识的应用与对知识的运用不完全一样教师在讲解课程知识时除了适当的说理之外,必然要使用一定的素材解读课程知识这些内容都是对知识的应用,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简单的材料分析,以便于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知识的运用那么是要经过分析后作出判断,这是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的表现比方,我们去比较2021年上海卷的第37题和2021年江苏卷的第35题,就发现上述所说的这种应用和运用的不同上海卷是应用知识解题,而江苏卷是运用知识解题江苏卷的现实性更强,学生如同面临现实的困境,首先要选择一个准确原理,之后再去解决问题上海卷已经告诉学生原理,仅仅让学生去应用原理进行阐释再次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水平是综合能力的表达,这里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考生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外现等在现实中并没有理性化的、如同课本中描述的生活,也没有教师讲课中应用举例的生活情景这就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答案生活中的每个问题都是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必须要有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要回归生活真实就是要在这样的方式下去完成判断和作出选择,最终完成人生需要完成的任务。
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也是要成为这样一个独立完成任务的人,而不是简单应用知识应对生活的人以江苏卷为例,每年的探究题都需要用四格模块的知识去思考,并做出答案这就是说,客观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不可能像客观题那样只是某一模块知识的应用和运用,而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思考的当然,在高考的客观题中也存在有多模块交叉的倾向比方江苏卷2021年22、23、32等题,2021年的22、32等题,2021年的16、29、32等题这些题虽然是客观题,却实践着生活的理念,训练了学生的生活化思维的能力二、政治学科高考的现状和趋向分析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政治学科的考试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治学科考题的设置要回归知识、回归生活和回归思维判断1.考试不能背离教材,要回归知识实际上,学习都是对知识的把握,或者是对直接知识或间接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体系把握的要求,从考试大纲来看,国家考试大纲是做得很好的国家的考纲历年来根本上不做变动,每年出版的国家考试大纲大体一样,在学科知识掌握的要求上没有多少变化江苏的考试大纲就是“考试说明〞,是对江苏籍学生学习和参加高考时知识把握的要求,这个“说明〞每年都在修订,每年都在变化几年前,江苏的考试说明中还对知识点做出非常具体的不同的掌握要求,指导着高考命题的不同级别,像“了解〞、“理解〞等等,分别对应着客观题、主观题等等。
这样一种精细的工作,对于编写考试说明的人来说,确实是非常繁重的因为考试说明实际是江苏全省高中复习工作的备课指导书,相当于是全省复习教学备课的纲领性文件全省的高三学生学习什么?学习到何种程度?在何处着力?着力多大?等等,都在考试说明上有明确的要求但是这种花费精力的工作,并不是对学科知识的尊重,恰恰相反,实际上是对知识学习的背离!我们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需要用哪些知识?需要重点用哪些知识?这在学校的教育中无法指定的!所以回归知识的学习,就应该是完成教材中知识体系中所有的内容不管是什么年代的学生,关于同一个学科的知识,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应该是一样的2.考试不能背离现实,要回归生活生活是一切的根底,没有什么是脱离生活的教、学、测都不能脱离生活,考试的内容也应该以对生活的思考为核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根底素材但在各类试题中我们发现,不管是高考的,还是模考的、平常练习的等等,试题中的生活都是模式化的、经典性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生活,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从知识去寻找问题和从问题出发去考查知识,这是两条思路同时,回归生活还必须坚持生活是多维度的不同的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要允许学生有多种选择和多种答复的答案。
值得快乐的是,现在高考政治的设计中已经有了一点突破,在答案的设计上已经有了双重取向2021年的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高考文综〕第39题的答案就是双向的,支持与反对没有关系,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给适当的分数;而且此题的参考答案也做得很好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同样的事情,有些是都成立的,有些是可以殊途同归不仅如此,赋予学生理解的生活还可以是历史生活如2021年江苏卷第33题,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最后要让学生明白在两难中做出正确选择的意义2021年江苏卷的28题也是这样一种生活常见的场景,学生也要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了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告诉我们的是,历史上的生活智慧是有其适宜的理论支撑的3.考试不能背离思维,要回归判断学习虽然是对知识的把握,但是学习主要还是学会判断,让所有的知识都内化为自己判断的背景一个人的判断力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办事的水平、生活的水准和人生的走向技术的判断力是建立在丰富经验的根底上的,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作出正确和果断的判断的,因为生活的样式是不可复制的政治学科的品行和特征主要是面对生活的思维训练和对于社会纷繁复杂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应该表达在政治学科的教学测中,应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让社会能够认识到。
最近几年很多自主出卷的省份不仅在弱化政治学科的考试,而且更多地淡化时事政治的考试,江苏卷、上海卷还在坚持着不过,江苏卷的时政考试已经在萎缩,2021年还是6条,2021年剩下5条,2021年、2021年又都减少了1条为什么?时事政治大多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考大事,大家都会,没有了区分度;考小事,大家都不会,也没有了区分度试卷没有质量,时事政治题等于送分没有质量就是没有思维的含量所以2021年的江苏卷第2题做了一点改革,有了一点思维的含量2021年的第2题又做出了一点改革实际上,大家都想在这个问题上做一点改革,202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湖南等地使用〕第16题还是具有思维含量的时政题除了时政的改革外,实际上,政治学科的试题中很多题都是表达政治学科的思维和判断特征的,文字题不用说,图形题在这点上更是表现明显考试用图形来表达生活,再让学生来读懂图形,思考生活这里就有一个思维的变现经历了两次判断,一个是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图形,再一个是从图形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和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同时都实现了比方江苏卷2021年的第10题,2021年的第5题,2021年的第6、10题等等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题型,就不去一一列举。
同样的漫画题也是如此,如江苏卷2021年的26题“大手笔〞,2021年的“如此修理〞,2021年的“破旧立新〞等等,都很好地表达了政治学科的生活化和思维判断的特征关于继续使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的通知我刊在2021年继续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合作,对进入我刊初评的稿件使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全部进行检测,并根据论文重复率的不同情况对稿件分别进行处理论文重复率在15%〔含〕以下的来稿,视为合格稿件,进入外审程序;论文重复率在15%〔不含〕以上,30%〔含〕以下来稿,允许作者修改一次;论文重复率在30%〔不含〕以上稿件,本刊将视为“学术不端文献〞,直接从备选稿件中剔除特此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