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7页《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孙权劝学》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七年级3班课时:1课时提供者:李全普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良教乡中心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谋篇立意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二、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2.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4. 通过朗读、对话揣摩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等5. 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6.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才正式接触文言文,基础薄弱,有一种害怕心理,刚看一两遍课文就说看不懂,其实只要他们联系文中的注解,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大致内容还是懂的为此,需要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自己的进步中体会学习古文的快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教学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1.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进而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知识难点: 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 生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一个名将叫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越,曾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后又袭击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孙权信赖可他很不喜欢读书,孙权几次劝说他都以各种借口推阻,总认为自己是武夫,读书没有多大作用这不,孙权又苦口婆心的来劝说了,让我们去看看,这次劝说效果如何呢? (出示课题) 调动相关体验,进入学习状态。
带着悬念去学习 二、学习新课 1、感知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 作家作品简介:哪位同学了解与这篇课文有关的知识,给我们介绍一下 明确:(出示多媒体课件) 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3、疏通文意: (1).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文下的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小组内交流不懂的句子 (2).出示原文,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懂之处,在原文用横线标出,全班交流 例: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 4、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明确:孙权—-语重心长、果断,;吕蒙---无奈、自豪;鲁肃---真诚 (2). 孙权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开始学习,效果如何? 明确:“非复吴下阿蒙’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明确: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敬才,爱才。
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 (4).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明确: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5、扩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两篇课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6、体验反思: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1)、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3)、 多读好书 (4)、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才能自读课文,读准节奏学生自由发言读文,译文,交流不懂之处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听出语感,读出语感 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直观学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横向延伸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布置作业 : 1、 背诵课文 2、劝说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总有许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不想努力学习找到借口,但是,还是让我们多想想曾经的那个吴下阿蒙吧,让别人也对我们刮目相对 七、教学评价设计用一定时间,学生自我评价:①积极参与讨论程度 ②是否敢于表达意见 ③准确程度 ④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在班上阐明观点) 八、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司马光 劝学 论议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循循善诱 辞学 → 就学 称赞、结友 ★成语: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九.教学反思《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上完以后,我的感想颇多 在上课之前,我还曾暗自窃喜:这篇文章可不用费力气了,又短小又简单。
最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一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学生都看过了,理解起来肯定非常容易一节课下来,是轻松加愉快就能完成的我想:可以通过自学的方法或是合作学习的方法新课程不是经常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吗?我呢,适当的点拨、补充就行了为了让自己的“一桶水”多点,我又查找了历史上三国的一些资料、人物的一些资料;又重新翻看了一下《三国演义》当中孙权、吕蒙、鲁肃的相关资料;其它的关于写法呀、文言词语呀,我认为这都是小问题,很容易解决的 但是,一上起课来我才发现,我是大错特错了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三国知识一窍不通,更不要说人物了,我以前让看的名著根本就没看怎么办?那我就介绍吧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总可以吧,可是他们却说的乱七八糟,一点头绪也没有提问一下学习好些的学生,也是漏洞百出当时的我真是火冒三丈,但我还是压抑住了,只好用老办法:半灌输式教学一节课就这样没滋没味的结束了 课后我静下心来,仔细的反思才觉得:我太高估我的学生了,且不说他们是七年级的学生,就说他们的基础,在小学他们就不重视语文,老师也不重视对文学的培养,底子差、没兴趣,就造成了如今这种局面我这样说绝不是推诿自己的责任,而这就是我们本地区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
现实不能改变,那我就应该放低要求,从最底限做起: 1、让学生多读书、读有兴趣的书,扎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把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选出几位负责任的学生做小组长,每天坚持读半个小时的书 2、平时备课,更要注重基。
